崇安地蜥 :崇安地蜥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1

崇安草蜥(学名:Takydromus sylvaticus)为蜥蜴科草蜥属爬行纲,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福建省等地,模式产地在福建崇安。本种原属地蜥属(Platyplacopus),称崇安地蜥。2002年有学者研究了草蜥属系统分子关系,支持地蜥属并入草蜥属。本种随之归入草蜥属,改称“崇安草蜥”。

形态特征

崇安草蜥的舌部显微和超微结构独特。其舌腹面黏膜光滑,背面黏膜粗糙,由丝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组成。丝状乳头锥体形,数量较多,排列成行,分布于舌体背面两侧和侧翼的腹面。在舌的横切片上有3~7个轮廓乳头,其表面平整,周围有环形沟,舌腺开口于环形沟中。舌肌肉发达。超微结构显示,舌上皮细胞间具有紧密连接,舌乳头细胞表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舌腺为单管泡状腺,分泌管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柱状上皮细胞有两种,一种为分泌细胞,一种为暗细胞。分泌细胞内有典型的分泌颗粒,可协助食物的吞咽。暗细胞内无分泌颗粒。

崇安草蜥的头背鳞片正常。领围显著。头长约为头宽的2倍。吻狭长,吻棱显著。背鳞小,与体侧鳞片区别不大,覆瓦状,具强棱,略呈纵行。体侧鳞片粒状。指、趾侧扁,第四趾趾下瓣26行。鼠蹊窝3对。尾细长。生活时背面暗绿色,腹面色浅,体侧有1条白色纵纹。

发现记录

2002年,中国学者唐鑫生在黄山的一座峡谷内发现了6条这种神奇的小生物。这是80年来中国学者首次发现崇安地蜥的存在。

2008年,丹霞山和江西阳际峰也相继发现其存在。

2012年10月,在浙江省也发现该物种。

2023年6月7日,磐安县仁川镇的傅康强、葛旭飞在办公楼附近发现了一只崇安草蜥,经专家一致鉴定,判断其为崇安草蜥,系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

科学研究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崇安地蜥(Platyplacopus sylvaticus)的断尾再生和产卵行为。结果显示,雌雄地蜥断尾再生速度都呈逻辑斯谛曲线状。崇安地蜥为多次产卵型,窝卵数2~4枚;产卵前1天就表现焦躁不安,不食;每窝生殖投入分别为0.313、0.152、0.159和0.198,平均为0.206,其中后三窝是在断尾再生的同时产出的。断尾再生时减少生殖投入,断尾生长速度不受生殖投入的影响。

保护措施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04年以易危(VU)等级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