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经纬学堂 :清朝同治七年创办的学堂

更新时间:2024-09-20 17:26

川南经纬学堂(英语:SouthernSzechwanJing-weiSchool),位于泸州市。前身川南书院,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正蓝旗人觉罗恒保以废文昌宫创建,后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新式学堂并更名为川南经纬学堂,成为全四川省第一所“新学”。

正文

晚清蜀中名儒赵熙一生从事教育文化事业尤为致力,先后主持过荣县凤鸣书院、重庆东川书院、泸州川南学堂、荣县文学舍等,所育弟子人才辈出,对四川乃至中国近代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仅从教育视野来审视作为教育家的赵熙,既可体现文化启蒙的重要作用,又可展示文化传承的实际成效。

其在泸州市梓橦路小学留有较多印迹。川南师范学堂前身为川南书院,校址位于今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梓潼路小学内,创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理念的推动下,永宁道尹黄立会同川南志士集资呈请以书院改办学堂。同年秋,川南书院更名为川南经纬学堂,是全四川省把书院改为学堂的第一所学校。

当时任泸州知州沈秉堃和曾赴日本考察新政回国的周善培,会同从京辞官回乡的高楷决定聘请赵熙担任新办的川南学堂的首任监督(校长),赵熙与这些有新思想的办学人士意气投合,欣然应聘,在谈及校名时赵熙曾说:“为学要为上下古今之学,不能只求耳目尺寸,这叫做纵;当为大通世界之学,不能拘守方隅,这就叫横。纵是经,横是纬。”所以取名“川南经纬学堂”。由于办学开明,学校属私费,少受官府限制,更因有名士赵熙担任校长,一时不少博学人士来此执教,川内及邻省青年亦望风响应。

光绪二十八年(1902)川南经纬学堂改办为泸州市梓橦路小学,校门正额由赵熙书题,校门镌刻楹联:合德智体而为士;通天地人之谓儒。此校为当时下川南道所辖泸州市资州、叙州府、永宁州四属二十五县所共有,学生考送和经费筹办均来自各县,是川南唯一的师范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水井沟新校舍落成,赵熙著文《川南学堂记》,记述校舍的建设情况、办学宗旨等,全文如下:

光绪二十七年,善化沈君秉权泸州,是时天子西巡未返。君急国之务,于是与州人中书高君楷商请永宁道,开建川南学堂,而推诸暨市周君善培主其事。造士有程,简不肖有律,本中原地区先王之典,参以外国今行之法,屹然众志一新。乃举州人罗君忠浩督构大厦,用白金五千有奇,严冬大暑之中,殚力庶务,八越月而工完。

呜呼!群公百而成此堂,所望川南人士,举礼家三达德之要,师范方来,诸生必有深鉴于此旨者。天下大事,造士本于一乡,敢质言以瞻千世。

赵熙后担任校长的有王德熙、朱德(兼任)、恽代英等,学堂既得风气之先,有新思想的青年多来就学,校内曾组织“输送学社”,灌输民主革命思想,部分学生以后加入“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中坚。如吴玉章、向楚、陶士、阳翰笙、曾润白、但辛、杨兆蓉、李琴鹤等,此外参与刺杀摄政王的黄复生(树中),与彭家珍结伴炸死宗社贵胄爱新觉罗·良弼陈漱云(葆)都是泸州市梓橦路小学的学生。至20世纪30年代,川南师范学堂迁往原盐道公署(今泸州市委党校地址),水井沟老校舍改办为附属小学,1957年迁去永丰桥,改名泸州师范学校,几经变迁,今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