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1弹道导弹 :中国自主研制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

更新时间:2024-09-21 08:04

巨浪-1弹道导弹(原名:巨龙,代号:JL-1,北约代号:CSS-N-2/3)是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于1982年10月12日成功发射。

1967年,中国启动了固体战略弹道导弹的研发项目。经过深入研究和论证,中国决定将巨浪一号导弹定位为潜地固体弹道导弹。1982年10月7日,巨浪-1弹道导弹第一次发射试验失败了。之后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用了两天时间排除故障,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经过多种科学论证,在10月12日,“巨浪一号”开展第二次水下发射飞行试验,最终取得得圆满成功。

“巨浪”-1型导弹全长10.7米,弹径1.4米,弹重14700千克,采用惯性制导,最大射程2000千米。“巨浪一号”成功发射标志中国的战略导弹由使用液体燃料发展为使用固体燃料,由陆上固定发射发展为水下隐蔽机动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

发展历程

研制背景

20世纪50年代,中国导弹研制从仿制开始起步。1959年,在仿制工作进入关键时期时,苏联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与此同时,美国率先研制成功了“北极星A1”潜射战略固体弹道导弹,震动世界。面临超级大国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急需有效反制手段,为此,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号召。但核潜艇上需要携带装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才能构成一个国家的二次核打击能力,研制从潜艇发射的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势在必行,1965年8月,周恩来总理提出争取提前搞出固体导弹。

研制历程

1967年3月,国防科委明确了导弹核潜艇武器系统研制任务的分工,并要求研制单位按期完成总体及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工作。同年10月,海军审定了潜艇和导弹的总体方案,确定了主要战术技术指标。1968年,总体单位向各分系统提出了技术设计要求,导弹研制工作进入了技术攻关和分系统研制试验阶段。1970年1月1日,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四院四部迁到北京,划归七机部一院建制,同时从一院抽调了几十名技术干部到四部,并任命控制系统专家黄纬禄为潜地导弹总设计师。

在技术攻关阶段,科技人员通过对导弹水下运动特点的分析,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他们利用现有设施进行缩比模型试验,为潜地导弹的研制提供了设计依据。通过数百次试验,模拟不同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因素,获得了大量数据,形成了水下弹道研究的完整方法。为了测试模型弹壳体的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进行了落水冲击试验。在专家的指导下,完成了导弹弹头、稳定平台、弹上计算机和固体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导弹弹体结构由211厂和307厂研制。此外,一院四部负责了地面设备的研制,十家工厂承担了急需设备的试制生产任务,并提供了飞行试验用的全套地面设备。

1977年9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潜地导弹研制被列为国家三项重点任务之一。国防科委和七机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固体导弹研制工作。1979年4月,一院四部划归二院建制,由二院负责潜地导弹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工作,并进一步健全了以黄纬禄总设计师为首的技术指挥系统和以程连昌、柴志为首的行政指挥调度系统,形成了统一指挥、型号抓总、专业协作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快了整个工程的研制步伐。不久,二级固体发动机连续试车均获成功,导弹控制系统进行厂产品修改设计。到1980年3月,控制系统及弹上设备的试样生产全部完成。导弹各分系统试样产品出厂后,有关部门分别进行了验收性综合试验。首次控制系统验收性综合试验发现并排除了产生一级发动机喷管抖动的干扰源,为飞行试验消除了一大隐患。在控制、遥测与安全等系统综合试验合格后,1980年5月又组织了导弹各系统正式试样产品全部参加的陆上发射台和陆上发射筒状态的匹配试验。从1981年底到1982年1月,又成功地进行了弹上系统和潜艇装艇设备之间的匹配联试,为即将进行的导弹飞行试验做好了准备。

1981年6月17日,陆台状态遥测弹在华北某导弹试验基地发射成功,这次飞行试验的成功是中国固体战略导弹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陆台飞行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82年1月7日和4月22日,在华北导弹试验基地进行的两次陆筒发射遥测弹的飞行试验也相继获得成功。

在完成了陆上发射台和陆上发射筒的飞行试验后,“巨浪”-1型潜射弹道导弹便进入了在潜艇上进行水下发射的飞行试验阶段,以进行最严格的考核。导弹水下发射试验按照三步走的方案进行,包括在常规动力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发射试验和在导弹核潜艇上进行定型试验。担负试验任务的潜艇为一艘031型(G级)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1982年10月7日15时14分,031型潜艇从水下发射了第一枚潜地导弹,导弹发射正常,但点火不久后便失控翻转,最后在空中自毁。导弹总设计师黄纬禄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导弹空中自毁的原因,并对第二枚导弹采取了相应措施。10月12日15时,第二枚导弹从海底破水而出,发射试验取得成功。

之后开始使用用“夏”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发射试验,在实弹试射之前,首先进行了一系列常规动力潜艇水下发射模型弹的试验。这些试验由海军试验基地组织实施,参试单位20多个,动用各类舰船49艘次,直升机3架次,试验从1984年3月8日开始到4月28日结束,在渤海海域共发射了4枚模型弹。

1985年5月,国防科工委和海军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向有关单位下达了导弹核潜艇实施潜地导弹水下实弹发射试验的要求。1985年9月28日,“夏”级导弹核潜艇首次实施了水下发射,导弹出水后飞行爬高,但不久便在空中翻滚自毁。随后又进行了两枚导弹的发射试验,均未取得成功。1987年底,国防科工委和海军联合召开了试验工作会议,对这次试验任务作了部署。试验按预先准备、直接准备、发射实施三个阶段以及技术阵地、发射阵地、测控系统及海空勤务保障四条主要战线全面展开。

1988年9月15日,“夏”级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型导弹获得圆满成功。9月27日,“夏”级导弹核潜艇在水下第二次发射“巨浪”-1型导弹,试验又获得成功。至此,中国首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定型试验全部结束。

数据参数

参考资料

衍生型号

作为中国海军第一代潜射弹道导弹的“巨浪”-1型为两级固体燃料推进导弹(西方国家为它取的编号为CSS-N-3),其陆基型号是“东风”-21型中程弹道导弹,因此也被称为“岸上巨浪”。“东风”-21导弹使用的是固体推进剂,但只能携带一枚核弹头,爆炸威力为200万到300万吨当量。

巨浪-1A型导弹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巨浪-1A在射程有所提高,在技术上是一种中程弹。

重要意义

“巨浪一号”成功发射标志中国的战略导弹由使用液体燃料发展为使用固体燃料,由陆上固定发射发展为水下隐蔽机动发射,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能力的国家。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及奠定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标志着中国海军的水下核力量正稳步向前发展,将为共和国筑起新的牢不可破的“水下万里长城”。

参考资料

“假如还有来生,我还要搞导弹”!黄纬禄将一生光热献给祖国.百家号.2024-04-28

过度解读?“火箭军宣传片”引港台媒体热议.中国网.2024-04-29

巨浪一号研制内幕:独创发动机头朝下试车妙招(2).中国新闻网.2024-04-28

中国海军“巨浪-I”型潜射弹道导弹(组图)一.新浪网.2024-04-29

华媒:揭秘中国“巨浪”潜射弹道导弹 存8年终成正果.中国日报网中文资讯.2024-04-29

水下盾牌:首见中国核潜艇水中发射巨浪1型导弹_高清图集_新浪网.新浪网.2024-04-29

亲历巨浪1发射:我舰载机与外军舰机近距对峙.环球网.2024-04-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