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报 :巷报

更新时间:2024-09-21 10:44

《巷报》的主管单位是吉林省供销合作社。创刊后的《巷报》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全面市场化,坚持服务性,以共同社区和邻里情感为基调,信守生活化和服务性承诺,进入以社区为重心的千家万户,立足长春市,面向东北三省广大城市和城镇社区,竭力办好中国第一张全面市场化的社区报。

正文

《巷报》的出现是应时而生。我国目前市场经济逐渐深入,社会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城乡由二元结构变为一体化,出现了具有新时期、新生活、新身份、新阶层特征的新市民,他们构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群体。国家把社区建设当作要务,就是旨在建立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社会生活共同体;同时,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从经济建设到制度建设的重大转变,需要有新的媒体以全新的新闻理念和新闻实践与之相匹配。《巷报》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提出了独具市场突破力的办报思路。

2004年1月17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巷报》更名成功。《巷报》的“巷”按其字源,“从邑从共”,恰好具备了社区的四个要素:人、地域、制度、文化。更名《巷报》,办一份社区报,可谓机缘巧合,报名形象地体现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既具体又宏观,既形象又大气,极具亲和力、拓展性和市场潜力。

《巷报》的办报宗旨是:贴近生活,沟通舆情,倡导文明,服务百姓。在具体操作中,追求新闻的贴近性、,互动性和服务性,突出亲和力和认同感,为广大社区读者提供独特的新闻和有价值的信息,在政治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在文化上倡导价值认同,在人与人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符合中国文化精神又趋向现代文明的亲密和谐关系,共建现代文明的社会理想。

巷报社从筹备到成立以至《巷报》的创刊,一直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省委宣传部和吉林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并寄予厚望。

2004年4月22日,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在亚泰大饭店17楼球迷酒吧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会上,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有限公司与吉林巷报社签订协议,《巷报》社以1200万元人民币获得2004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长春亚泰队的冠名权,长春亚泰队将正式更名为长春巷报亚泰队,双方合作期限为2004年一个赛季。此次冠名已经得到中国足球协会的正式批准。

《巷报》停刊

2004年2月8日,号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的《巷报》在长春市创刊。然而一年后的今天,业内有消息称《巷报》已正式停刊。《巷报》内部人士表示,因突然遭遇资金链断裂,《巷报》目前正处在3个月的休刊期,仍在积极寻求融资。倘若资金及时到位,《巷报》还有复活的可能,但目前尚无回转的希望。

与《南山日报》因政策原因停刊不同,《巷报》的死亡据称是因为资金不足和管理不善。《巷报》内部人士表示,如果深度追究《巷报》的死因,则直接责任人是投资方,而最终责任人是报纸的决策者。

2004年春节前,《巷报》投资方之一长春市某房地产公司突然撤资,原本声称投入的1500万只到位了200万,之后改为纸张顶替,再后来干脆违约。这一突然事件使得报社非常被动,据称春节前已经开不出支。该房地产公司自身经营状况不佳,急缺资金,所以会产生违约一事,但也有人称,“《巷报》的钱烧完了仍然看不到赢利的希望,投资方自然不愿意再追加资金。”从2004年2月建立到目前停刊,《巷报》烧掉了大约2800万,主要用于印刷成本、发行费用和工资等。

《巷报》内部人士表示,资金不足只是表面问题,《巷报》决策层管理不善、用人不当,才是根本问题。据称《巷报》总编张伟兼董事长、社长和总编于一身,其任用的高层管理人员多为《新文化报》的“老人”,在报纸的内容设置、发行方式上逐渐偏离“差异化”定位,向《新文化报》靠拢;而广告业务经营不善,无力造血,才会因区区几百万而被迫停刊。

另外,《巷报》内部人士指出,创刊之初打出“社区报”的旗号,属于“概念先行”,为了以这个特别的理念来吸引读者和业界的注意,其实并没有做成真正的社区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