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申白 :廖申白

更新时间:2024-09-21 01:40

廖申白,男,1950年生于上海市汉族高安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经历

196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中初中部。1968至1978年在黑龙江省虎林市856农场(今八五六农场)工作。1979至1984年在北京图书馆工作。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函授专修科。同年毕业于北京市高教自学考试委员会英语基础科。1984至198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攻读伦理学,导师罗国杰教授,1987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8月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工作,先后聘为实习研究员(1987-88)、助理研究员(1988-93)、副研究员(1993-99)、研究员(1999-),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1990-1991)、伦理学研究室副主任(1992-1998)、主任(1998-2001),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1994-2001)、博士生导师(1999-2001)。1996至1999年在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外国哲学,导师王树人研究员,1999年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9-12月赴英国牛津大学做短期研究。2001年7月到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工作,现任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全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应用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价值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讲课程

廖申白教授主要讲授的课程包括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基础,希腊伦理学简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曼努尔·康德伦理学原著导读等。

研究方向

廖申白教授的主要研究与教学领域包括伦理学理论、西方伦理学。他在古希腊伦理学(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公共伦理学、伦理学原理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1、《德性伦理学:内在的观点与外在的观点——一份临时提纲》,《道德与文明》2010年第6期。

2、《良知作为实践理智的另一进路》,《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3、《知“道”的良知——对孟子良知论的实践理智的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论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性质》,《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

5、《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的正确”观点——亚里士多德行为理论研究之一》,《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5期。

6、《对伦理学历史演变轨迹的一种概述(下)》,《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2期。

7、《农耕文明中国之省思:从人工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谈起》,《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

8、《对伦理学历史演变轨迹的一种概述(上)》,《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9、《亚里士多德的技艺概念:图景与问题》,《哲学动态》2006年第1期。

10、《“做事”:日常语言中朦胧的公共交往伦理观念》,《哲学研究》2005年第7期。

11、《儒家伦理与今日之公共生活问题》,《中州学刊》2005年第3期。

12、《论公民伦理——兼谈梁启超的“公德”、“私德”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3、《应用伦理学的原则应用模式及其优点》,《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4、《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干预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5、《应用伦理学运用伦理学理论的方式》,《道德与文明》2002年第2期。

16、《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哲学研究》2001年第11期。

17、《应用伦理学在应用(apply)些什么?》,《哲学动态》2000年第11期。

18、《什么是应用伦理学?》,《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4期。

19、《亚里士多德\u003c尼各马可伦理学\u003e第一卷》,《世界哲学》2000年第3期。

20、《友爱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地位》,《哲学研究》1999年第5期。

21、《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与对策(续)》,《哲学研究》1997年第6期。

22、《转型时期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与对策》,《哲学研究》1997年第5期。

23、《第十次中日实践伦理学讨论会在东京举行》,《哲学研究》1997年第1期。

24、《台湾学者盛庆峡教授到哲学所讲学》,《哲学动态》1995年第10期。

25、《市场经济与伦理道德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哲学研究》1995年第6期。

参考资料:

著作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廖申白(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中国网.2024-08-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