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亚目 :头足纲枪形目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20:46

亚纲分4目,其中的枪形目分两个亚目(开眼亚目和闭眼亚目)。

开眼亚目Oegopsida,眼眶外不具膜,有的种吸盘特化成钩,许多种具发光器,输卵管1对。主要营大洋性生活。

亚目以下共分23科,有经济意义的为帆墨鱼目、武装乌贼科、赡乌贼科、鳞甲乌贼科、大王乌贼科、爪乌贼科、小头乌贼科、手乌贼科、菱鳍乌贼科、柔鱼科等10个科。在中国仅有一科即柔鱼科。

柔鱼科

柔鱼科Ommatostrephidae:胴部圆锥形,末端尖细。肉鳍短小,位于胴后,两鳍相接多呈横菱形。腕吸盘2行,第3对腕侧扁,中部侧膜突出,右侧或左侧第4腕或第4对腕茎化,触腕穗吸盘4~8行,不特化成钩。闭锁槽略呈矮塔形,具上形钩。内壳角质,狭条形,末端形成中空的圆锥物。资源量极大,为头足纲中产量最大的一个科。

褶柔鱼属Todarodes:肉鳍末端不延伸。右侧第4腕茎化。不具发光器。

太平洋褶柔鱼pacificus:胴部圆锥形,后部明显瘦凹。鳍长约为胴长的 1/3,两鳍相接略呈横菱形。第三对腕甚侧扁,中央部边膜突出,略呈三角形,腕吸盘2行,雄性右侧第4腕茎化,内面较平,顶部吸盘特化成为2行肉突,外侧一行为小肉突,内侧一行为肉片,特化部约占全腕的1/3,触腕穗4行,中间2行大,边缘、顶端、基部者小。内壳角质,狭条形,后端具一纵菱形的“尾椎”。

本种主要分布于日本群岛周围海域,中国的黄海东海也有分布,主要是在山东半岛东端海域。世界年产量约4.0×105~5.0×105t,最高年产量达7.0×105t,是头足纲中产量最大的一种,但肉质较硬,在市场上其质量次于中国枪乌贼(中国鲸目)。为大洋性种类,很少进人内湾生活,能做长距离的水平洄游,为凶猛的肉食性种类,主要以大型浮游动物沙丁鱼、鲭等中上层鱼类为食,种内残食也极常见。本身亦为鲔鱼等大型中上层鱼类所捕食

光眼乌贼科

Lycoteuthidae

光眼乌贼科Lycoteuthidae:胴部短,呈圆锥形。肉鳍相接为菱形。腕吸盘为2行,触腕长,吸盘4行。第4腕背侧连结。眼胞的腹侧有发光器。该科有2个亚科

武装乌贼科

Enoploteuthidae

武装乌贼科Enoploteuthidae:胴部圆锥形。发光器很多,眼孑L和眼胞发光器呈现多样化。肉鳍略呈横菱形或近圆形。腕吸盘2行,有些吸盘已经特化为钩。触腕穗吸盘4行,有的种类部分触腕穗吸盘特化成钩;右边第4腕茎化。科以下分为3个亚科。

爪乌贼科

Onychoteuthidae

爪乌贼科Onychoteuthidae:胴部圆锥形,体表光滑或具皱或瘤。体表一般不具发光器,少数种类体内具发光器。颈褶有的种类有,有的种类无。肉鳍呈横菱形或扁圆形。腕吸盘或腕钩呈2行排列。触腕穗具钩,少数种类无触腕。

科以下有6个属。潜在经济种。

形态特征:胴部圆锥形,后部瘦凹,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体表密布细小的色素斑;肉鳍后部较平,末端不延伸,鳍长约为胴长的1/2,两鳍相接略呈横菱形;每一眼的下腹面具一个本体发光器。无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两行。

地理分布:日本列岛南部,夏威夷群岛,菲律宾群岛爪哇海萨摩亚群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智利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红海,非洲,地中海比斯开湾北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巴西东北部和阿根廷东部海域。

生物学特性:生活适温很广,世界热带温带海域,多有其踪迹,主要栖居于热带和亚热带海。从大洋表层至4000m深层均有采获,夜间常上浮至表层,甚至跃至调查船舷。1~3月,大西洋东部爪墨鱼目的稚仔丰度很大。

资源状况:爪乌贼是抹香鲸鲔鱼的重要食饵,在帆蜥鱼的胃中也常有发现;中层拖网调查试捕中多有捕获,目前尚未成为渔业上的捕捞对象。

缩手乌贼科

Walvisteuthidae

缩手乌贼科Walvisteuthidae:胴部柔软,为圆锥形。肉鳍较大。腕吸盘为2列。第1II腕前端吸盘膨大,触腕退化。内壳角质的后端为翼状。

部外部由颗粒状物质分布。腕吸盘2列。触腕长,吸盘为4列。

大王乌贼科

Architeuthidae

大王乌贼科Architeuthidae:胴部圆锥形,后部突然瘦狭,肉鳍短小,位于胴体后部,略呈桃形。腕吸盘2行,侧膜较发达。第4对腕茎化。触腕特长,触腕穗吸盘大小不等,呈4行排列。

科以下只有大王乌贼属1个。特殊经济种。由于整体的标本不多,加以“种”级阶元的分类性状不够明确,虽然从1875年到现在,共描述过20个种,但有的种仅根据一个标本的个别性状建立,有的种的界限尚存在混淆,因此,这里仅以单型种为基础进行记述。

形态特征:胴部圆锥形,后部陡然瘦狭,胴长约为胴宽的4倍,体表具大小相问的近圆形色素斑。肉鳍短,长度约为胴长的J/3,两鳍相接略呈桃形。第l对腕较短,其他 3对腕较长(再生腕例外),长度相差不大,腕式一般为3\u003e2\u003e4\u003e1.无柄腕甚长。第2、第3、第4对腕约为胴长的4,/5,腕吸盘两行,吸盘角质环具尖齿,雄性第4对腕茎化.顶部吸盘特化为两行肉突;触腕特长,约为其他腕的2.5~4倍,触腕穗吸盘4行.中间 2行较大,边缘、顶部和基部者小,中间吸盘角质环具尖齿,触腕柄具两行稀疏的小吸盘.成对交错排列,间隔较宽,延伸甚长,约占全腕的1/2。内壳角质,披针叶形,中轴粗。边肋细,后端具一中空的狭纵菱形“尾椎”。

地理分布:纽芬兰岛东南,佛罗里达东部,夏威夷群岛海域为发现处。日本海,日本列岛南部,澳大利亚东南,新西兰周围,格陵兰岛西部.冰岛挪威海北海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比斯开湾,纽芬兰岛东部、西北和西南,佛罗里达东部、南端和西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北部海域为搁浅处。挪威西南、纽芬兰岛东南.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南非西南海域为捕获处。堪察加半岛东部和南部,黄海南部,澳大利亚西南,新西兰的北岛东南,南非东南、南部和西南,加那利群岛,马德拉群岛,冰岛东部,纽芬兰岛南部和东南,加利福尼亚半岛北部.智利西部海域为抹香胃采获处(其中发现大王乌贼的角质颚或躯体部)。因抹香鲸洄游的长距离性。在其胃中发现的大王乌贼,不一定就是在该海域捕食的,但与大王乌贼的捕获处或搁浅处有联系。

生物学特性:一个成熟雌体的怀卵量约1 oo万个,卵较小.长径0.5~1.4rnw.,短径0.3~0.7ram;卵包于卵鞘中,分批成熟,分批产出。精荚长100~200ram。一个精荚由基部的端丝和冠,胶合体和顶部的精团组成,精荚外具胶质外套,为大王乌贼所特有。雄性性成熟很早,胴长不到lm的个体,就具有完全成形的精荚。关于大王乌贼的繁殖与发育过程,尚不清楚。

迄今所知,大王乌贼的捕获主要是由于它们本身的搁浅,或从抹香鲸胃中发现它们的躯体或角质颚,渔网还极少捕到它们,即使在大型的中层拖网渔获中,也很少见到大王乌贼。大王乌贼是繁殖力很强的头足纲,然而,它们究竟主要在哪些海域栖居?它们的生活周期有多长?它们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怎样?目前都还是一个谜。

帆乌贼科

Histioteuthidae

帆乌贼科Histioteuthidae:左右两眼不等大。胴部为圆锥形,并较短。发光器发达,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腹面。肉鳍呈扁圆形或花生形。腕吸盘为2行,触腕穗吸盘为5~8行;不少种类的腕间膜极为发达。第1对腕茎化。

科以下只有帆乌贼属。潜在经济种。形态特征胴部短圆锥形,胴长约为胴宽的两倍。左眼直径约为右眼直径的两倍。背面体表发光器稀疏;腹面体表发光器七八行,每行五六个,后部渐少;右眼胞发光器约 17个,接近胞边,左眼胞发光器约八九个,离开胞边,第4对腕腹面各约有发光器50个。头部具颈褶。肉鳍略呈扁圆形,长度约为胴长的1/2(图24)。无柄腕长度相近,腕吸盘两行,角质环具板齿,腕间膜十分发达。第1、第2、第3对腕间膜(以中点为准)约为腕长的60%,第4对腕间膜约为腕长的30%,雄性第1对腕茎化,顶端吸盘增多,侧膜宽大;触腕较短,略长于无柄腕,触腕穗膨大,中部大吸盘约五六行,角质环具尖齿。口膜6叶。漏斗器背片中央具尖突。内壳角质,略呈宽剑形.

地理分布:纽芬兰岛,缅因湾外,北大西洋中部,比斯开湾外,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西非东部,几内亚湾外,南非德班外海。

生物学特性:典型的深海型种类,但垂直活动的范围很大,从表层至4000m深处均有采获,以500~1500m水层采获较多。幼体生活的水层浅,多栖居于100~200m水层,随体型增大而渐移深层生活。幼体形态与成体相近,胴长llmm个体的腕间膜已甚发达,仅腕部顶生有“端器”,至成体后退化。幼体的生长几乎是等距的。胴长90mm的雌体,性腺已经成熟。帆乌贼是大西洋海域抹香鲸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头足纲。在亚速尔群岛海域捕获的39头抹香鲸胃中,帆乌贼角质颚的出现频率占头足类角质颚总数的59%。在马德拉群岛海域捕获的一头雄性抹香鲸胃中,发现4000个头足类的角质颚,其中帆乌贼的角质颚约占总数的88.3%,在28个不完整的头足类躯体中,有20个为帆乌贼。

帆乌贼的发光系统十分发达,适于在无光带的深海区进行照明、求偶或诱捕猎物,或用作迷惑、警告敌人;左眼吸收波长接近紫外线,适用于近表层水域。这些结构使帆乌贼在大洋深层和浅层之间的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帆乌贼的垂直活动,一般规律是白天栖居深层,夜间上升至中上层,这种活动与索饵有重要联系。帆乌贼同时也是帆蜥鱼长鳍金枪鱼的重要猎食对象。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