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角龙 :晚白垩世的草食性中型恐龙

更新时间:2024-09-20 15:15

开角龙(学名:Chasmosaurus)又名加斯莫龙、隙龙、裂头龙或裂角龙,是晚白垩世的鸟臀目角龙科恐龙,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地区。其名称意为“开口蜥蜴”,指的是其头盾上的大型开口。

动物学史

1898年,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的劳伦斯·莫里斯·兰姆在艾伯塔的贝里溪发现了开角龙的化石。

1913年,查尔斯·哈泽利厄斯·斯特恩伯格和他的儿子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恐龙公园地层中发现了几个完整的“M.贝利”头骨。基于这些发现,兰姆在1914年2月创立了开角龙属。从那时起,发现了更多的化石,包括头骨,被归属于开角龙,并且在该属内命名了几个额外的物种。

形态特征

开角龙外观和三角龙极为相似,但体形较小,体重为1.5-2吨,大约4.3-4.8米体长,仅及三角龙的一半。它们的头盾上有很大的开口,因此在功能上不能提供太多的防御。它们可能用头盾来显得威严,或者可能用于调节体温。开角龙可能会照亮头盾,以突显其大小或作为交配展示的一部分。

物种对比

考古发现

最近描述的物种是2001年命名的查斯莫龙伊尔维内西斯,它来自恐龙公园地层的最上部。这个物种在2010年被赋予了自己的属名Vagaceratops,但在2019年被重新归属于查斯莫龙。

物种

开角龙已知有几个物种。除了模式种的贝氏开角龙(C. belli),同年还命名了加拿大开角龙(C. canadensis)。后者曾被改归类为加拿大始角龙(Eoceratops canadensis),但后来被重新归类于开角龙内。在1926年,一个短鼻端的头颅骨被命名为短喙开角龙(C. brevirostris)。在1940年,斯腾伯格将从阿尔伯塔省西南部发现的化石,命名为罗氏开角龙(C. russelli)。最近期描述的物种则是尔文开角龙(C. irvinensis),是发现于恐龙公园组的最上层。

食性特点

开角龙是一种植食性龙,其面部和嘴部较长,嘴呈喙状,可以咬断坚硬的物。古生物学家因此推测,角龙属在采食植物的时候可能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持续的进食,据相关学者推测,开角龙的生活习惯可能同牛一样,会用一整天的时间吃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来满足它的需求。

防御方式

开角龙通常是集群活动的,当受到像霸王龙这样大理肉食性恐龙攻击的时候,成年雄性开角龙会围成一个圈头盾向外,将雌性的、未成年的以及年老的开角龙围起来形成一个强大而又可怕的阵势。一些研究表明,开角龙可能会照顾幼崽。

大众文化

开角龙出现在电视节目《恐龙纪元》(When Dinosaurs Ruled the Earth)与《金刚战士:恐龙战队》(Power Rangers: Dino Thunder)之中。

参考资料

开角龙.科普中国.2024-08-15

Chasmosaurus | The Majestic Frilled Dinosaur of the Cretaceous.The Dinosaurs.2024-08-1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