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洛普 :普洛普

更新时间:2024-09-20 14:28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俄语: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ч Пропп,英语:Vladimir Propp,1895年4月29日-1970年8月22日),是一位在苏联出生的著名语言学家、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及艺术理论家。他是苏联民间创作问题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尽管并非俄罗斯形式主义学派成员,但因其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形式主义相似,故被视为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重要推动者。普洛普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创了独特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着世界范围内的声誉。

早年生活

普洛普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有德国血统的家庭,父亲雅克布·菲利泼维奇·普洛普是一名事务所的办事员,于1919年去世;母亲安娜·伊丽莎白·弗里德里霍夫娜·贝泽尔是一位家庭主妇,于1912年逝世。普洛普在1913年完成了中学教育,并随后进入了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学习。他在罗曼语系—日耳曼语系学习了两年后,转到了斯拉夫语族—俄语系,最终在1918年毕业。

职业生涯

毕业后,普洛普在列宁格勒的多所学校教授俄语和文学。1926年起,他在工学院任教德语,并在计划学院和第二外语师范学院担任过教师职务。1932年,普洛普加入了列宁格勒大学的师资队伍,并在1937年成为了民间文学教研室的负责人。他在国立列宁大学工作了近四十年,直至1966年退休。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多个学术机构的工作,包括国家地理学会、东西方语言研究所、艺术史研究所和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普洛普于1970年在圣彼得堡逝世。

主要贡献

普洛普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他对俄罗斯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元素的分析上,旨在识别这些故事中最简单的不可还原的结构性单元。他的代表作《故事形态学》于1928年首次发表,该书在西方直到1958年才得到翻译,从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普洛普的理论不仅在民间故事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扩展到了其他类型的叙事研究,如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系列剧和游戏等领域。普洛普的分析方法之所以能够持久,部分原因在于他建立在低水平的抽象和事件叙事基础上的结构形态,这种方法为处理大型文本式完整叙事序列要素提供了一种途径。

研究方法

普洛普在其《故事形态学》一书中提出了31种基本的结构元素,这些元素在俄罗斯民间故事中按照固定的顺序发生。他还将所有故事的角色简化为七种抽象的角色功能,这些角色可以在不同的故事中由不同的具体角色来体现。普洛普的研究方法受到了批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结构主义者克劳德·李维-史陀,后者主张优先考虑横向联系而非纵向联系。普洛普对此进行了反驳,指出列维-斯特劳斯缺乏实证调查的兴趣。

故事学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

普洛普的故事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构成主义在中国的兴起而受到关注。然而,对于普洛普理论的理解最初主要局限于他的《故事形态学》,而忽略了他学术思想的另一面《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进入新世纪,中国学者对普洛普理论的认识逐渐全面,但仍未能彻底理解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学者主要通过二手或三手的结构主义研究资料了解普洛普理论,重点关注《故事形态学》中的“人物功能论”及其对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普洛普研究开始涉及细节问题,对已有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进入新世纪,学者开始利用第一手俄文资料,推动了普洛普研究的发展,澄清了一些误解,并将其理论运用于多种叙事体裁的作品分析中。

评价

普洛普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60年代激发了民俗学者转向结构主义的热情。他的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结构主义研究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欧洲民俗学中,普洛普的影响在最新一批著作中仍然显著。他的分析方法也被应用于儿童文学和通俗文学研究,以及娱乐、电影、电视剧等多个领域。

参考资料

故事形态学.豆瓣读书.2024-08-21

纳博科夫.博雅人物网.2024-08-21

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豆瓣读书.2024-08-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