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武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0 23:47

张兴武,男,汉族,1962年6月生,会宁县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古典文献学”硕士点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唐宋文学方向”领头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80 年~1984年,考入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4 年~1989年,兰州师专中文系任教。

1989 年~1992年,兰州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先秦两汉文学方向研究生,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3 年~1996年,杭州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从著名词学家吴熊和教授,获唐宋文学博士学位。

1997年调入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99年起,担任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2002年10月,任教于浙江师范大学

2006年10月,获“《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

2007年11月8日,于湘潭市参加第七届“文学遗产论坛”。

主要贡献

曾任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中国典籍与文化丛书》编委会委员。

人物著作

五代十国作家的人格与诗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五代十国文学编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五代艺文考 巴蜀书社 2003。

续通鉴纪事本末》一百十卷(校点)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 中华书局2009。

两宋望族与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唐宋诗文艺术的渐变与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主要论文

宋初隐逸研究 文史 2008/03。

北宋“太学体”文风新论 文学评论 2008/06。

欧阳修诗文革新的对象及任务 中华文史论丛 2008/03。

示范性经典的更替与宋初文学之转型 文学遗产 2009/03。

“统系“之变与宋初儒学的复兴 人大资料《中国哲学》2009/07。

唐宋“四六”渐变转型的艺术轨迹 中华文史论丛 2012/02。

《庆历圣德诗》与北宋中期政治文化的转型 中华文史论丛 2007/01。

“昆体”文学生态及其创作主体的文化特征 文学评论 2006/06。

宋初百年文道传统的缺失与修复 文学遗产 2006/05。

吴越艺文志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宋初文坛的冲突与对话——南文北进与北道南移 文学遗产 2004/03。

顾櫰三〈补五代史艺文志〉误收唐、宋艺文考略 文献 2003/04。

五代十国政治文化的蜕变与转型 甘肃社会科学 2004/02。

唐末五代词人心态与词风的嬗变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6。

南唐党争:唐宋党争史发展的中介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

《楚辞·大招》与楚巫文化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南楚政权下的文人群体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4。

乱世江南著雅音──南唐妓乐与南唐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略谈古籍整理研究中方向与专题的确立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03。

唐末五代十国文学思潮主流及过渡特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5。

南唐诗人李中和他的《碧云集》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秦岐政权的兴衰与关陇诸州历史命运的变迁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1998/01。

小说宏观研究渐趋成熟的标志——评刘书成教授新著:《中国古代小说宏观论》 社科纵横 1998/05。

香奁集》非韩偓所作再考订 甘肃高师学报 1998/02。

乱世情怀渐入词——王建时期的蜀汉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

唐末五代十国甘陇籍作家考述 社科纵横 1997/06。

论五代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位置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03。

宋初太平气象、士人风貌与柳词真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02。

来自蛮荒的艺术启示——《招魂》艺术形态初探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2。

林家英先生与古典诗词研究及创作 社科纵横 1993/02。

《招魂》与楚文化 社科纵横 1993/02。

《楚辞·招魂》作者考辨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4。

屈赋文化精神的历史沉淀 甘肃社会科学 1992/04。

《招魂》与神话传说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04。

来自自然的艺术启示——《诗经》艺术探源之一 社科纵横 1992/01。

获奖记录

发表过六部专著,其中《五代作家的人格与诗格》获甘肃省政府2000年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兴陇奖”二等奖;《宋初百年文学复兴的历程》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