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静 :张爱玲弟弟

更新时间:2024-09-20 16:38

张子静(1921— 1997),出生于上海,是现代作家张爱玲的弟弟。父亲是张志沂,是李鸿章的外孙,母亲是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的外孙女;继母是孙用蕃,是民国北京政府的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

小时候因父母亲的不同对待,后又因父母离婚,张爱玲与张子静有着极为不同的经历,张爱玲受的是贵族洋派教育,张子静则是传统的私塾教育,再加之张爱玲与父亲继母闹翻后跟母亲一起生活,使得张子静与张爱玲姐弟俩的性格大相径庭,也使得两人的人生有了天壤之别。上完中学之后,张爱玲去了香港大学文学系,因战争中断学业之后开始写作,而张子静去了圣约翰大学经济系,大学期间创办了一个文艺月刊《飙》,1946年肄业后,跟着表姐、表姐夫在中央银行扬州分行做职员,期间染上赌瘾后因经济拮据而戒掉,1952年张爱玲出国,张子静离开银行,去了浦东新区郊区任小学语文教师及中学英文教师,1968年底自上海市黄楼中学退休。之后一直生活在上海市,直到1997年去世。

张子静曾于1995年和台湾作家季季女士一起合著《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这本书为研究张爱玲提供了最直接最真实的依据,也为探寻真实张爱玲开了一扇窗,使得张爱玲不再是纸上的传奇女子,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人物生平

年少时期

张子静于1921年出生于上海,张子静与张爱玲仅相差一岁,1930年父母离婚,张爱玲升入上海一所贵族学校,张子静则在家中私塾学习。1934年张爱玲已经上高一,而张子静却还在读小学,同年父亲娶了继母孙用蕃。1937年夏,张爱玲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弟弟张子静因为无端被父亲耽误好几年,上学迟,才刚刚小学毕业,又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在家又停课一年。1938年张子静进入中学读书,张爱玲考取了英国伦敦大学,因为战争,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1941年因为偷袭珍珠港爆发,张爱玲被迫中断学业,从香港回到上海,居住在姑母处,正式开启了她的写作生涯,张子静进入上海圣约翰书院经济系。1943年秋,张子静在大学第一个学期和同窗旧友合伙办了一个文艺月刊取名为《飙》。当时张爱玲因为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月刊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而红。随后,《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等小说相继发表,让张爱玲在上海文坛声名鹊起。张子静找到张爱玲希望姐姐可以在自己的杂志上刊登作品,却被张爱玲拒绝道:“你们办的这种不出名的刊物,我不能给你们写稿,败坏自己的名誉。”但在看到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弟弟满眼的失望与哀伤时,张爱玲随手拿出了一张素描打发弟弟道:“这张你们可以做插图。”后来,张子静自己写了一篇《我的姐姐张爱玲》,又把这张插图《无国籍的女人》配了上去。因为姐姐张爱玲的大名,文章刊发后,反响极佳,这期杂志的销售量也剧增。但之后的杂志因为销量逐渐减少,不得不停刊。

青年时期

1946年,张子静从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肄业,之后跟着表姐、表姐夫进入中央银行扬州分行做职员。本以为因为有了这份工作可以脱离旧家庭的依赖和束缚,但因为父亲吸食罂粟将各处房产和家底积蓄挥霍尽,将主意打到张子静这里而断送。张子静也因为父亲吸鸦片挥霍无度,导致家里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耽误了张子静的婚恋,张子静也因为经济拮据而终身未娶。后来,张子静找到母亲提出想要一起生活,但母亲以要出国定居为由拒绝了。因此张子静心灰意冷,染上了赌博的恶习,短短时间内就将自己的积蓄和薪资挥霍一空。新中国成立后张子静离开银行,去往浦东新区的偏远乡村中学教书,工资待遇大不如前。没有了丰厚经济来源,他也就戒了自己刻意染上的赌瘾。解放后张子静在上海人民银行干过一阵子,后来改行做中小学教师,教语文和英语。1952年8月暑假的一天,张子静来到上海市区姐姐和姑母的寓所,想要见姐姐一面却被告知姐姐已经出国。

晚年

1953年父亲张廷重去世,生前也将属于他名下的房子田地等所有家产全部挥霍一空,张子静被迫与继母一起住进了上海市区一处弄堂内14平米的小屋,退休后就一直生活在此。1986年,孙用蕃因病去世。两年后,67岁的张子静,通过报纸辗转与远在美国的姐姐张爱玲取得联系。仅通了几封书信之后便再无联系,直到1995年得到姐姐张爱玲去世的消息。两年后张子静病逝在这间14平的小屋里。

家庭情况

家庭成员

与张爱玲的关系

童年时期

张子静童年时候,张爱玲对弟弟是喜欢的,他的秀美、笨拙,使他像一个很有趣的小玩意。这点从张爱玲的《弟弟》一文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小时候家里的女仆,大多是安徽人,带张子静的叫做张干,觉得自己带的是个男孩,处处要抓尖占巧,带张爱玲的何干因自己带的是女孩总是让着她,张爱玲受不了张干的重男轻女,常与之起争执。张爱玲张子静的母亲黄素琼,就因为嫡母重男轻女,受了不少委屈,做了母亲之后就下定决心改变这一状况。她坚持把张爱玲送进学校,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不同意,她就将张爱玲硬推去学校。对于张子静,母亲黄素琼并没有像管张爱玲那样去管,因为是独子又在这样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应该不会不让他受教育,但父亲张志沂嫌学校里花费太多,只在家中延师教儿子读书。

随着张爱玲渐渐长大,世界日渐宽广,对弟弟也越来越生疏了。后来父母离婚,张爱玲上了住宿中学,放假回来听到弟弟的种种劣迹:逃学、逆、没志气,租许多不入流的连环画来看,张爱玲很气愤,激烈地诋毁他,但家里的那些人却反过来劝她。张志沂因为张爱玲的聪明过人才华出众,能够和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契合,又能满足他一点儿虚荣心,而很看重张爱玲,张子静各方面表现平庸,就倍受父亲冷落。因为不受宠经常遭到父亲的打骂,使得张子静对这些习以为常,而张爱玲在看到父亲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张子静大打出手的时候大为震撼,流下眼泪,说要报仇,但看到弟弟对此没有太大感觉的时候,张爱玲感到很悲哀,也与张子静之间产生了隔阂。

渐行渐远

进入青春期之后的张爱玲时常和继母发生口角,每到这时候弟弟张子静总是一言不发。他担心姐姐,却不敢与继母抗争。张爱玲和张子静之间的性格是有着很大差异的,从小张爱玲就敏感多疑,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但张子静由于从小被父亲打骂惯了,所以对待打骂一事很麻木。张子静这样懦弱的性格让姑母、母亲以及姐姐张爱玲都认为他是和父亲张志沂一伙的,不是她们的人。张爱玲对弟弟最大的不满来自于1937年,她因为想要出国留学和继母发生了争执,被父亲狠狠地打了一顿,张子静当时站在一边,因为本身懦弱也被吓得六神无主,不敢上前阻止,可他这样冷漠的举动表现让张爱玲很寒心。

那之后不久,张爱玲和父亲继母彻底闹翻,搬到母亲那里,之后一次张子静带着一只报纸包的篮球鞋到母亲姐姐这里,说他也不回去了,但母亲黄素琼却说自己的经济能力只能负担一个人的教育费,这个名额已经被姐姐占据了。张子静和张爱玲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哭了,张子静之后继续待在父亲的家里。张爱玲对张子静的态度有点特别,她有时对他不耐烦,经常责备他,但同时张爱玲也跟张子静聊天,像电影、文学、写作技巧等等,她说想要积攒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留心人们的谈话,并把它记到本子上,而想要提高中英文写作能力,可以把自己的一篇习作由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由英文翻译成中文,反复几遍,就会有很大的收获。张爱玲需要个听众,写作之外还有生活,她生活中没有能跟她聊天的人。投奔母亲之后,张爱玲发现和母亲在感情上是有距离的,姑姑既不喜欢文人,也不喜欢谈论文学,同学炎樱中文程度太浅,唯有弟弟张子静,虽然有点颓废不思进取,但是听得懂她的话,也有耐心听她说话,她在他面前是放松的,所以,在她成名之前,她经常这样带着一点居高临下的口气和张子静谈天说地。有时,张子静也和她说点父亲和继母之间的事,她只是安静地听,从不说什么。张爱玲成名之后,张子静再去看张爱玲,经常会见不到她,张爱玲骤然忙了很多,但是,偶尔见到一次,张爱玲还是会在弟弟面前露出她最放松的一面,比如,告诉他,有外国男人邀请自己去跳舞她不会跳等等。在张子静的眼中,这个姐姐很特别,也很优秀。

永别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市来到香港,在从香港去美国,并未告诉张子静,张子静犹如平常一样去姑姑家找张爱玲时得知姐姐已经走了的时候,张子静忍不住哭了起来。自此之后再未见过姐姐,也鲜少联系。1988年,有消息误传张爱玲去世,张子静去有关部门打听,辗转和张爱玲联系上。张子静给姐姐写了信,张爱玲回信到:“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觉得惭愧”,又说到“其实我也勉强够用”。张爱玲虽没有给予弟弟张子静经济上的帮衬但在精神上给与了弟弟无限馈赠,在那些漫长寂寞的岁月里,只要想到姐姐,张子静仍觉得是家族与自己的一份荣耀,他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作为张爱玲最为亲近的人,把别人永远无从知道的,跟张爱玲有关的情节说出来。于是,就有了《我的姊姊张爱玲》这本书,因为受到误传姐姐去世消息的触动,张子静想到,姐姐长期幽居,万一她身患急病需要救治,谁能及时相助。而自己一人独居,情况相近,从那之后,他白天都把小屋的门开着,邻居路过都会探一下头。后来他找出姐姐的书,看着那篇《弟弟》他流下眼泪。虽然姐姐并无太多关照,几乎如同陌路,张子静还是厚道的说,“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总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是永世不能改变的。”

书籍作品

《我的姊姊张爱玲》这部作品由张子静与台湾作家季季女士两人合著,一共有三种不同的版本。1996年1月由台北时报出版公司出版的台湾版;1997年1月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先行出版,2003年9月由文汇出版社再版,2009年09月又由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成书过程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逝世之后,她的好友台湾作家季季接到上海友人关鸿(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的来信,讨论制作一个纪念张爱玲的专辑。之后1995年10月15日,季季来到上海拜访了当时生活在上海的张子静,两人讨论之后在张子静所写的姐姐张爱玲的回忆录手稿的基础上,由季季女士再提出了将近一百个问题,张子静用文字的形式作答之后完成的。

主要内容

本书算是张子静的自述,写了姐弟俩与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后来继母之间的关系。这本书主要从张家的家世、张子静与张爱玲的童年和年少时期、姐姐张爱玲的早慧、成名、盛名以及到后来的萎谢、张子静与张爱玲的永别、多年之后张子静与在国外的张爱玲的短暂联系,再到张爱玲在国外去世等方面串联起了作家张爱玲传奇的一生。使得张爱玲在读者面前的形象立体生动起来,再加之季季女士提出的一百个问题,张子静用文字作答之后使得张爱玲的形象更加丰腴饱满鲜活起来。

影响意义

这本书提供了张爱玲童年和少年时期私人生活的许多第一手资料,比其他张爱玲传记更直接更可信,因此这本书可以称之为一部真实可靠而又具有私人色彩的张爱玲前传和张爱玲小说世界“索隐”。

参考资料

身为张爱玲的弟弟:他只是想有人注意他.新浪博客.2024-01-13

我的姐姐张爱玲.豆瓣读书.2024-01-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