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民族中学 :1976年建于四川的中学

更新时间:2024-09-21 08:04

四川省德昌县民族中学始建于1976年,原名“德昌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81年更名为“德昌县民族中学”,是凉山彝族自治州一所重点全日制少数民族寄宿制示范学校,也是德昌县唯一一所重点寄宿制学校。学校2002年荣获“凉山州初中教育综合考核二等奖”,“凉山州卫生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教学成绩位居全州寄宿制学校前列。2004年,全国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会在西昌市召开,学校作为大会定点参观的学校,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扬。2004年被评为“凉山州重点寄宿制校风示范性学校”,2006年被为“凉山州绿色学校”,2007年,被评为“科技示范学校”。首届毕业生邱富元现已成为美国社会学博士,就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不少毕业生现已担任各级各部门的领导或成为农村勤劳致富带头人。

中学简介

学校以“常规立校、科研强校、创新兴校”为办学理念。全校教师爱岗敬业,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努力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以“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人民走出去”为办学宗旨,以“树德立业、自强不息”作为优良校风,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始终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校,走教研训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以校本研训引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遵循民族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民族教育发展规律,努力使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形成特色,创建一流的民族寄宿制学校。

目前,一所由欧式建筑群构建的花园式中学正在安宁河畔茁壮成长。舒适的学生公寓,宽阔的运动场,让莘莘学子在这里时时放飞梦想。优质的基础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及优良的管理,必将让民族教育之花时时绽放。相信,四川省德昌县民族中学的明天必定更加璀璨。

德昌民中当今现状及今后的发展

自建校以来,我校一贯重视素质教育。学校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每期均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并着力为有特长的学生架设成功的桥梁。学生业余生活丰富多彩,经常组织运动会、中国艺术节、文艺汇演、文艺晚会、会操比赛、演讲赛、拔河、书画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业,学校还主办了“德昌县月末广场”的演出。民中人在这里播种理想,耕耘希望,三十年春夏秋冬,三十年风雨兼程,为千万家庭的致富,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经济的振兴,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

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学校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由7年前的485人增加到现在的60个教学班(初中47个,小学13个),在校学生3939多人,其中少数民族同学2560人,占65%,其余为农村的汉族贫困生,学生全部住校。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热爱民族教育、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学生,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涌现了一批业务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

20多年来,民中教职员工在历届学校行政的带领下,一直在努力、在奋斗、在拼搏,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勤劳和智慧,铸就几多辉煌,创造无数奇迹。一项项殊荣授予锐意进取、果敢创新的民中人。自2002年以来,我校连续荣获“凉山彝族自治州初中教育综合考核奖”。2004年我校被凉山州教育局评为“凉山州重点寄宿制示范学校”。在全校教职工的辛勤耕耘下,学校近7年连续在全州县寄宿制中小学教学成绩评比中名列前茅。我校2001级二班连续两年荣获“凉山州先进班集体”称号,首届毕业生邱富元现正在得克萨斯州大学攻读博士,部分学生考入全国名牌大学,还有不少毕业生在县内担任了各级各部门的领导,或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致富带头人。

作为一所全日制寄宿学校,德昌民中在2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探索着一条富有民区特色的办学之路。总结了许多寄宿制管理的经验,制定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程:《德昌民中食品安全卫生工作制度》《寄宿制金费管理细则》《生活区管理规章》《内务管理准则》等等,无不凝结着民中师生的智慧与心血。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科学、规范。从学生入学开始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从点滴做起,使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与成才,具备今后就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校制订了详细的班级量化管理细则和学生量化管理细则,规范学生的起床、上操、升旗、上课、课外活动、作息等行为。

现在的德昌民中正在省、州和县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拼搏下,趁势而上,与时俱进。力求把德昌民中构建成:州内知名、县内著名,能在民族地区寄宿制学校中起带头、辐射作用的一流学校,是德昌民中未来发展的目标。进入新世纪,我们将秉承既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针,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自身发展能力、重要的社会影响和民族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寄宿制中学。

满怀信心,放飞希望。在新世纪的史册上,民中将续写它光辉的历史,迎来它意味更浓的“春天”,我们坚信,只要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拼搏,有各级领导、各届人士及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新时代的乐章中,民中的步伐将会和出最强音,德昌民中的寄宿制特色办学之路将会无比宽阔,德昌民中的未来将会更加璀璨辉煌。

办学历史

德昌县民族中学坐落在旖旎秀美的安宁河畔,富饶古朴的香城之东,毗邻108国道,她创建于1976年,其前身是“德昌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这里芳草萋萋,绿树成荫,花香四溢;这里美轮美奂的欧式恢宏恢宏典雅;这里人文思想与自然生态地机地融合着。如此美丽的学校曾经经历了哪些沧桑,让我们一同走进民中,来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吧!

学校发展史(1976~2009)

三棵树会战(1976)

在川滇公路南端,安宁河畔,有一乱石垒垒、荒无人烟、也是旧社会土匪出没的地方,它没有地名,中间孤零零地站着三棵黄角树,附近老乡就把这个地处德州镇(当时五一公社)大坪和凤凰两村之间的地方叫做“三棵树”。

在当时“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强劲东风鼓舞下,县委决心改造这一荒坡,组成了“三棵树会战指挥部”,于1975年11月24日完成规划,这里共1421亩土地,计划开田地639亩,培植果园340亩,牧场300亩,防风林52亩,县级机关、厂矿、学校自1975年12月初投入了会战:且县公、民办教师727人,经过45天的艰苦奋战,深挖运土28500m3,搬石14300m3,砌埂2485m3,造成水平梯田46亩。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奠基(1976-1979)

县委规划共大占地174亩,可耕面积83亩,教育系统于1976年元月一日正式开工,727人参加了这次战斗,于2月28日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造田46亩。1976月大共大筹备组成立,县委副书记吴世相同志任组长,吴金相同志负责日常事务,1976年9月招收首届高中班。

1977年6月1日,县上批准改“共大”为抗中,决定成立革命委员会,同时撤消“共大”筹备组。

1977年7月15日成立抗中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由顾德修、张邦菊、秦大友、刘光祥组成,顾德修同志任主任,张邦菊同志任副主任,1977年8月21日启用印章。

1978年8月23日将“抗中”更名为“德昌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王和孝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何克勇任总务主任,1978年11月22日启用新印章。1978年8月成立中共德昌共大支部,顾德修同志任书记。

德昌县民族中学初创(1981-1982)

1981年7月,县上规划在德昌县“共大”校址办“德昌民中”。9月调虎正才同志到“共大”任副校长,负责做少数民族师生的思想工作;同月开始面向本县少数民族地区招收小学和初中毕业生。

1981年12月8日,直属党委批准支部改选结果,王和孝同志任民中支部书记。

1981年12月22日正式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更名为“德昌县民族初级中学”。1982年2月,任命王和孝同志为德昌民中校长,虎正才同志为民中副校长。于1982年4月21日启用“德昌县民族初级中学”印章。

德昌民中的发展(1981-2007)

1981年:招收四年制两个初中班,一个高中班;

1982年:招收四年制两个初中班,继续开展“创三好”活动,坚持“五讲四美”;

1983年:开办三个年级,五个班,学生193人,发动师生员工种植银桦350棵;

1983年7月:王和孝同志调进进修校,王科恩同志任副校长,主持民中工作。副校长虎正才同志兼任党支部书记;

1984年:认真抓好民族团结工作,被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984年7月:最后一个高中班毕业,民中成为德昌县的全日制重点寄宿制,单设初中;

1984年7月:王科恩同志调德中,副校长肖寿元同志主持民中工作;

1985年8月:马发祥同志任民中校长,肖启信同志任教导主任;

1986年:城区中小学业余举重选拔赛中,民中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城区初中学生篮球比赛女子组男子组均获第一名;

1987年:认真抓好师德教育,获县文明单位称号,获87年度女子举重选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团委被评为“先进团委”;

1987年9月:马廷贵同志任副校长,主持民中工作;

1988年:获举重选拔赛中学组第一名。获第二届城区中学生“四有流动杯”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男子组、女子组各第一名;

1988年:木里藏族自治县政协民族教育考察组到我校考察。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省德昌县族》专集的选编工作中发动学生采集作品,取得显著成绩,受到德昌县委组织部表彰;

1988年9月:马廷贵同志任民中校长;

1989年:获第三届城区中学生“四有流动杯”篮球赛,男子组、女子组各第一名。被中共德昌县委、政府评为88年度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90年:中共德昌民族中学支部被德昌县直属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1990年8月:肖启信同志任民中校长;

1991年:被体委、教育局评为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中共德昌县委、政府授予民中“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第七个教师节城区教职工篮球邀请赛获男子组优胜奖、女子组第三名;德昌县人民政府颁发“重点消防安全工作十项标准达标证”在庆祝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化妆游行活动中获一等奖;民中团委被县团委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获入学率、巩固率胜率胜率奖和学校管理奖;

1992年: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招生三个班。这年获入学率、巩固率奖,获教学质量综合奖第三名,学校管理一等奖;教职工齐动员改造凤凰堰,浆砌50m;

1993年:获教学质量综合六等奖,县总授予授予民中工会“先进职工之家”称号;获“国际劳动节”节文艺演出三等奖财务管理受到教育局表彰;彝族考生杨德祥会考724.5分,取得全县第一,中考569分获全州县少数民族考生第一;杨从芬成为我县第一个傈僳族女中专生;

1994年:获县“三优一学竞赛先进单位”称号,获教学质量综合三等奖,常规管理二等奖;

1995年:民中工会被县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先进基层工会”称号;第二届中学生英语奥运会竞赛中,获优胜团体奖;县园艺协会、德州镇凤凰、大坪村民委赠送“治校有方”的锦旗;

1996年:获财务管理先进集体;

1997年:获教学常规管理二等奖,实验装备省级验收合格;

1998年:通过省州政府普九验收,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凉山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称中南中南教学楼建成;

1999年:学校团委评为“凉山州‘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2000年:虎正才同志退休,肖启信同志民政民政中支部书记;

2001年2月:沈长生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同年9月学校进行改革,由县委政府同意,面向全县开始扩招,学生数由485人猛增至850人,班额由原来的6个班增加到12年班,其中新增设1个小五班,改善校舍,新修学生宿舍一幢1116m2。修建了2500㎡的综合大楼、1100㎡的北教学大楼、4000㎡的学生宿舍、1100㎡的学生餐厅,二个设施齐备的伙食团;

2002年-2003年:开始改善办学条件,修建二幢学生宿舍,面积2236m2,改建学校大门,铺设4000m2团结广场,绿化校园,修建7000m2面积的花圃;

2004年:获州级“寄宿制示范学校”;

20年又:又新建二幢学生宿舍,面积2236m2。并多次承接各级民族教育现场观摩会。承办“德昌县月末广场活动”。申报州级“绿色学校”;

2006年:又承办“德昌县月末广场活动”;

2007年:规划修建一幢“教学大楼”和二幢学生宏伟宿舍,每幢楼可同时容纳1000名学生;

2008年:“德昌民中小学部”单独成立,命名为“四川省烟草希望小学”;

2009年:办学规模扩大:中学部47个教学班,3093名学生;小学部13个教学班,900余名学生,二幢宿舍投入使用,规划修建教学楼和宿舍二期其工程,学校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规划中……

办学条件

四川省德昌县民族中学占地面积15万m2(约225亩)。学校抓住“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历史机遇,乘势而上,突破传统的民族教育思路,转变观念,大胆改革。2002年开始扩建校园,通过努力,现已建成可供5000余学生(修建还在进行中,预计2010年达到6000学生、110个班的规模)食宿和学习,成为具有优良环境和优质教育的民族寄宿制示范窗口学校。

学校狠抓队伍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培养热爱民族教育,关心、爱护少数民族学生,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150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650名,占65%。教职工193人,专任教师172人,其中本科110人,学历100%达标,中级职称65人,高级职称2人。

文化传统

德昌民中重大事件纪要(1975-2009)

1975年底,中共德昌县委、县革命委员会规划创办德昌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6年6月成立“共大筹备组”,县委副书记吴世相同志兼任组长,同年9月开办高中班。

1977年6月,“共大”更名为“抗中”;7月,成立革命委员会,顾德修同志任主任,同时撤消“共大筹备组”。

1978年7月,“抗中”更名为“德昌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王和孝同志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学校直属德昌县教育局领导,8月,成立中共德昌共大支部,顾德修同志任书记。

1981年8月,县委决定在共大校址办民中,9月开始面向民族区乡招收学生,初中、高中同时开办。

1981年12月,德昌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正式更名为德昌县民族中学,王和孝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1984年7月,最后一个高中班毕业后,德昌民中成为全日制重点寄宿制初级中学。1992年9月起,学制由四年制过渡为三年制,班级由8个班逐渐扩展为12个班,民中的行政组织设有教导处、总务处;教学组织有教研组和年级组;群团组织有工会和共青团委。

1997年,学校理化生实验室达到全省普九装备要求;

1998年,学校通过了省州人民政府的“普九”验收。

2001年2月:沈长生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同年9月学校进行改革,开始扩招,学生数由448人猛增至850人,班额由原来的6个班增加到1个个班,其中新增设1个小五班。

2004年:获州级“寄宿制示范学校”;

校园环境

2000年以来,在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重视下民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投入专项资金260万元,县财政投入450万元,为学校修建了2500㎡的综合大楼、1100㎡的教学大楼、4000㎡的学生宿舍、1100㎡的学生餐厅,二个设施齐备的伙食团。配备了音像电视、室内广播、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演播室等一系列现代教学资源。学校还开发了占地60亩的劳动教育实验基地,是学生体验生活、培养技能的理想环境。2006年3月学校安装使用校园“一卡通”。为实现贫困学生的求学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捐资助教,对寄宿制学生发放必要的生活费,对家庭特困的学生减免杂费或给予生活补助,确保适龄儿童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学校狠抓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培养热爱教育,关心、爱护学生,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队伍。2009年,学校已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939名,其中小学部13个班900余名学生。全校教职工173人,专任教师168人,其中本科70人,学历100%达标,中级教师46人,高级教师2人。有县优秀教师6人,州优秀班集体2个,州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学校已建成覆盖主要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场所的校园网络和闭路电视教学系统、微机管理办公系统、校园音响系统,有多媒体教室和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400m标准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和6个标准篮球场、1个标准足球场、2个乒乓球练习场。校园区划分明,芳草如茵,人文景点错落有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统一。

学校确立“环境立校、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特色办校”的办学理念和“高质量、高效益、有特色、示范性”的奋斗目标,积极倡导“勤奋博学、自主创新”的校风,开放自主式教育,培育学生“人格健全,学业优良”,全面实施大众教育。学校以“文明、诚信、团结、自强”为校训,以“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时代新人”为育人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