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 :德国佛教、印度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3:57

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又译林冶(Ernst Waldschmidt 1897年-1985年)德国佛教、印度学家。1935年季羡林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从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学梵语巴利语和佛学。

人物简历

1929年 德国柏林人民艺术博物馆馆长。

1930年柏林洪堡大学讲师。

1935年 哥廷根大学印度学教授,印度学系主任。

人物著作

《尼泊尔,来自喜马拉雅王国的艺术》

《佛陀传奇》

《印度的宗教》

《亚洲历史》

《印度民间手工艺》

《吐鲁番出土的梵文残卷》

与季羡林

上世纪80年代初,季老再赴德国,造访他学术上的父亲恩斯特·瓦尔德施米特教授(Ernst Waldschmidt)。当季羡林毕恭毕敬地将他当年偷偷摸摸翻译的《罗摩衍那》呈献给恩师时,不料教授立刻板起脸来,责备

他说:我们是搞佛学研究的,你怎么弄起这个来了。”季羡林无言以对,惟有沉默。这一段记忆,想必对季老刺激不小。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学术泰斗”在他看来也许是对自己一种莫名的讽刺。至于“国学大师”一说,已有学界人士指出,称季老为“国学大师”其实是一种误会。季老的弟子钱文忠也撰文指出,季羡林先生研究的主要领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学,季先生的主要领域和“看家本领”,乃是以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梵语巴利语、包括佛教混合梵语在内的多种俗语、吐火罗语。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称季老为国学大师,也不奇怪。因为季老的学术文章,有兴趣读、能读懂的人太少了。人们所熟悉的季羡林,其实是那一个写了大量散文随笔的文化老人。还有,晚年季羡林花了许多心思在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前不久,季老曾提出振兴国学的四点意见(坊间称为“季四点”)。据钱文忠所述,季老临终前仍然没有停止思考,正在酝酿和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并授权一家民办大学筹备“大国学研究院”。这时候,有人把季老当作复兴国学的一面旗帜,也属正常。但对季老而言,舍其专业贡献,而追捧其“副业”关注,已然谬矣。

季老说,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对于这顶高帽,季羡林先生当然只能苦笑请辞了。

斯人已逝,惟有任人评说。国人讲究为尊者讳,死者最大,哀思之余或有溢美之辞,在所难免。这时候旧话重提,绝非对季老不敬,而是觉得,哀思之余,更当体会季老的良苦用心,尽量还原他的学术和人生,给这位东方学大师一个公允客观的评价,更不要让世俗的荣誉掩盖了一位学术老人的晚年反思。

参考资料

德意志东方学家恩斯特·瓦尔德施密特(季羡林的导师).豆瓣.2024-08-24

魏英杰独家评论:勿让世俗荣誉掩盖季羡林晚年反思.新浪.2024-08-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