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 :美国詹姆斯提出的心理学概念

更新时间:2023-01-11 10:15

“意识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的心理学概念,该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分割、 连续不断的,人的意识活动并非以互不关联的零散形式进行,而是以一种流的形式呈现,即一种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是为反对心理元素主义而提出来的。就影响而言,心理学方面,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为芝加哥学派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美国机能主义理论先驱;文艺方面,在意识流理论的影响下,意识流文学和艺术快速发展;哲学方面,克服了原子主义和简单观念说的缺陷,开始主张非理性主义,并且推动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发展。如今,意识流还在绘画、电影、动画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代表作品有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和尤里·诺尔斯金的《故事中的故事》。

基本概念

意识流理论认为,意识是不能分割、 连续不断的,人的意识活动并非以互不关联的零散形式进行,而是以一种流的持续形式呈现,即一种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威廉詹姆斯认为,“意识在它自己看来并非是许多截成一段一段的碎片。乍看起来,似乎可以用‘链条’或‘系列’之类字眼来描述它,其实,这是不恰当的。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以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维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吧。”

该理论着重强调心理的具体性、流动性和完整性,强调心理的机能或作用,反对将心理看成是一种狐立的、静止的现象。同时,它强调思维的不间断性,重点突出它的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意识是以一种主观形式存在,不受到客观事实(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得现在与过去形成一个整体。

从语言角度来说,意识流语言在写作中放弃了线性的、连贯的论述形式,而采用片断和短文的形式,并在作品中可以给片断随意地加上序号、星号或用空白彼此分隔,文字所表现的不是由理性出发的情感,而是一种看似完全无序的、梦呓般的喃喃自述。在意识流作品的表达当中,不连贯的幻想的片段由作者传达给读者,作者的奇想经由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变成了读者的幻觉。

起源与发展

“意识流”本来是心理学术语,最早是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1910年)提出来的。在1884年发表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视的几个问题》中,詹姆斯提出:“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它才说得上是恰如其分。”他在1890年出版了《心理学原理》,在该书中,他论述了心理学中习惯、情绪、意志等理论,同时,从分析意识的特点入手,以大量篇幅论述了意识流问题。1892年,威廉·詹姆斯又出版了《心理学简编》一书,对“意识流”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在这两部著作里,“思想”和“意识”是同义语,思想便指各种各样的意识,二者不加分别。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是为反对心理元素主义而提出来的。心理元素主义把人的心理抽象化,把心理看成是一种狐立的、静止的现象,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脱离了人的实际生活。与此相反,意识流理论则着重强调心理的具体性、流动性和完整性,强调心理的机能或作用,推动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意识流”理论之后,为当时的一些现代派小说家所接受,这些小说家又受到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亨利·柏格森的生命学说和直觉主义哲学的影响,创造了意识流小说。20世纪初期开始,詹姆斯·乔伊斯伍尔夫威廉·福克纳马塞尔·普鲁斯特等人在小说中大量运用的以自由联想为线索直接而自然地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叙述方式。1955年,梅·弗里德曼出版了《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一书,对“意识流”小说作了明确界定,并把“意识流”小说理解为小说的一种形式。19世纪50年代,受意识流小说影响,意识流也开始进入电影创作之中。

“意识流”最早流入中国文坛具体时段,大概要圈定于郑振铎所撰著,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27年4月出版的《文学大纲》(下册),该“大纲”对法国意识流代表作家普鲁斯特略有提及。此外,最初被中国现代文坛译介过来,对西方意识流代表作家作品做出了较为详尽评述的著作之一,是上海联合书店出版,冯次行于1929年5月译毕,由日本土居光知撰写的论文《詹姆士·朱士的〈优力栖斯〉》。

西方意识流小说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时期,一是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它以现代派作家刘呐鸥施蛰存和穆时英等为代表;一是20世纪80年代,它以中国著名作家王蒙为代表。刘呐鸥、施蛰存和穆时英以一九三二年五月《现代》杂志的创刊为标志,形成了一个新的文艺流派—新感觉派,运用 “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写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流”作品。改革开放之后 ,以王蒙为代表的一些作家在艺术上大胆创新,创造出了一批类似意识流小说的作品,比如《布礼》《蝴蝶》《杂色》《湖光》《如歌的行板》等中篇小说,就是借鉴西方表现手法的尝试。

特点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具体地论述了思想的五个特征,这五个特征概括了意识流理论的主要内容。

意识是属于个人的

詹姆斯认为,任何思想都是个别的,任何一个思想都有一个具体的承担者。在这个问题上,他坚持的是经验主义立场。他否认存在着一个抽象的一般的思想。思想只是我的思想,所以他认为心理学的直接基料(datum)不是思想而是个人的自我。

意识是不断变化的

詹姆斯认为人永远不可能有两次同一的意识状态或思想,意识实质上是累积的而不是再发性的。他认为,人永远不可能有两次同一的意识状态或思想,也就是说,人可以不止一次地想到一个对象,但由于中间介入的经验的影响,人们每次是以不同的方式想到它或感受到它的。

意识是连续的

这一命题有两个意义:1.时间上有个断缺,断缺后的意识觉得与断缺前的意识是连成一气的,觉得是同一自我的别一部分;2.意识的性质在各刹那间的变化,永远不是绝对突然的。

关于第一层意义,詹姆斯举睡眠前后意识的连结来加以说明:一个人在睡眠以前,意识在不断地流动,但在睡眠时,这个过程就中断了,在时间上留下了缺口,睡醒以后,又产生了新的意识过程,但这个新的意识过程能够和睡前的意识过程中的某些部分连结起来,因此时间上的缺口,并不能割断个人意识活动的前后连续。由此,詹姆斯认为,意识并不是衔接的东西,它是流的,形容意识的最自然的比喻是“河”(river)或“流”(stream)。

意识是识知的或是具有识知的功能

意识的第四个特征是识知的或是具有识知的功能。詹姆斯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从认识论的角度承认对象的存在:“许许多多的对象之中有同一性,乃是我们所以相信‘思想之外有实在’的根据。”同时他还认为,对对象的把握总是一个意识总体,“无论对象是多么复杂的,关于这个对象的思想总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意识形态。”

意识具有选择性

詹姆斯认为,“意识永远总是对它的对象的一部分比对其它部分更关切,并且意识在它思想的全部时间,总是欢迎一部分,拒绝其他部分,换言之,意识总是在选择。”意识的选择性在人们的推理、审美和道德领域中普遍地发生着作用,但意识的选择作用并不是漫无边际的,它总是对“我”和“我的”那些部分感到独特的兴趣,受自身的利益影响来进行选择。而意识选择性的意义,在于使人适应环境。

影响

心理学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是他研究心理学的一个成果,它大量地论述了心理学方面的问题,在心理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以及其整个心理学理论为芝加哥学派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美国机能主义理论先驱。其理论对具体的人的心理机能的强调,后来成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机能主义的发展,使美国心理学脱离了构造心理学严重脱离实际的所谓“纯科学”的轨道,促进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此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又发展了詹姆斯的有关非理性的无意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无意识结构”和“梦的理论”,开始探索人的潜意识。

文艺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意识流”理论之后,为当时的一些现代派小说家所接受,这些小说家又受到弗洛伊德的下意识和亨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的影响,创造了意识流小说。20世纪的20年代以来,意识流的写作技巧日趋完善,诞生了诸如《尤利西斯》《达洛威夫人》《第二十二条军规》等经典作品。而后,意识流又进入到电影创作之中,意识流电影出现。如今,“意识流”已扩展为一种写作和电影技巧或手法的名称,不单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流派,在小说、绘画、诗歌、戏剧、摄影、电影、动画等各个领域都可以见其踪影。

哲学

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在哲学上的影响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克服了原子主义和简单观念说的缺陷。詹姆斯认为意识是一个整体,并不是独立的要素,在个体和整体的对立中,他更强调的是整体性;2.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在精神分析理论和非理性主义思潮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从阿图尔·叔本华开始,一直到后来的存在主义,他们都程度不同地主张非理性主义,威廉·詹姆斯也加入了这股洪流;3.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也是以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特别是彻底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彻底经验主义是在意识流理论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影响了约翰·杜威美国哲学。

应用场景

绘画

意识流理论直接影响了画家创作,从而诞生了意识流绘画的概念,这种画大多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绘画性与装饰性参合。意识流绘画弃了单一视点的创作方法,创作者的想象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画家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再将观察到的事物的几何图形描绘下来进行排列组合。就绘画风格和艺术技巧而言,意识流绘画主要反映创作主体的内心、感情、感觉以及其它内在表现;其次,在色彩的运用上,意识流绘画注重运用不同的色块产生一种空间感,同时利用色彩之间的对比和搭配表达情感。马蒂斯的《舞蹈》就是利用色彩表达空间感和情感的典例。此外,意识流在中国画装饰画中的应用也相对广泛,并促进了中国画和装饰画的发展。

电影

受意识流小说影响,20世纪50年代,意识流电影开始产生。意识流电影是一种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觉活动的一种影片样式,它打破了传统戏剧化构造的电影模式,注重剖析人物的心理情境,时间跳跃多变,往往表现为时间在过去、现在、将来跳跃变化,从而深化主题、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美国导演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把人的意识作非线性、非逻辑化的碎片式的拼接,用许多混淆视听的手法与隐喻来阻挠观众辨别真幻,极力抹去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分界线,使得整部电影如同一场醒不来的噩梦,是典型的意识流电影的体现。

动画

动画中的“意识流”多运用在一些表达哲理或涉及社会伦理、人性思考的题材上,如苏联导演尤里·诺尔斯金1979年摄制的《故事中的故事》就是意识流动画的代表作,该片整体结构从人物内心的印象出发,其间回忆夹杂着幻想;另一部作品《谜墙》同样被奉为意识流的经典,这部动画没有现实和幻想之分,动画特有的变形手法,在运动中逐渐演变的形象及充满象征意味的形式,和意识深处的活动极为相近。从叙事结构来看 , “意识流”在动画中的呈现方式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 :包括整体式、交错式以及点状式。动画主要通过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的转换从而实现对“意识流”的刻画,而这需要依靠蒙太奇(镜头之间的蒙太奇和镜头内部的蒙太奇)将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有机融合。

观点争议

随着意识流理论的发展,有不少人也对其提出了异议,主要争议有:

1.意识流理论过分夸大了一些模糊的、不可捉摸的意识状态的意义,这不仅使意识流带上神秘色彩,而且使各种非理性的意识成分有可能在意识流中占居重要地位,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2.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建立在实用主义哲学之上,否认客观真理、从而也否认了心理的普遍规律。

3.詹姆斯认为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处于一种联系之中的。他强调的主要是纵向的联系,即意识的先后相联,但他所说的这种联系,无论是在他后期的彻底经验主义理论中,还是在他早期的意识流理论中,都是主观意义上的联系,是一种意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客观意义上的联系。

4.也有人认为,作为思想观点的意识流,不管在理论上还是作品中都和西方资本主义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蕴含种种的非理性其实是西方精神危机的表现,是人在外界现实的压抑下一种异化的、变形的“自我”和“潜意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