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祥 :慈云祥

更新时间:2024-09-20 18:48

慈云祥(1926年10月—2022年12月23日),中国著名分析化学家,1926年10月生于安徽桐城(现枞阳县),长期从事无机化合物分析化学的研究工作。改革开放以后,他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国内高校化学系率先开展了分析化学与生物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为我国生物分析化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1997年光荣退休,2022年1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人物经历

慈云祥先生1926年11月出生于桐城市,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195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6年11月至1960年6月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化学系师从国际著名分析化学家Alimarin院士攻读研究生,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副博士学位。

1960年回国工作,历任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评委、全国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研究会理事、防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山东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顾问、中国化学试剂研究会顾问,《分析科学学报》副主编,《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冶金分析》等期刊的编委。先后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50余人。

1997年光荣退休。

2022年12月23日9时10分,慈云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研究成果

慈云祥回国后首先开辟了多元络合物形成及其分析化学性能研究的新方向,系统地开展了多元络合物催化性能,表面活性剂增敏性能,有机溶剂化效应及稀土异核协同荧光增强效应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如:在多元配位化合物显色反应研究中,提出了表面活性剂协同微扰增敏理论;在稀土异核协同荧光屏增强效应的研究中,从理论上提出了两种反应类型—异核络合物的分子内能量转移,超分子络合物的分子间能量转移。慈云祥的上述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对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1985年以后,慈云祥先生逐渐转向生化分析研究领域,涉及酶法分析、核酸和核苷酸等的荧光和化学发光分析、系荧光免疫分析和细胞电化学分析等,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免疫分析研究中,提出了镧系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的新方法;在核酸发光探针反应研究中提出了核酸构象表征和灵敏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细胞电化学研究中,发现生物细胞电化学阳极行为具有普适性;在细胞光电性能的研究中,发现了哺乳类动物细胞的光电响应,细胞电化学行为及细胞光电行为可用于细胞代谢分析及药物作用,如细胞凋亡。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对我国分析化学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1995年后,慈云祥先生将研究方向拓展至能源材料领域,带领团队开展了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共同发起成立了北大先行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开展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与应用推广。开展了车用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研究,所开发产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纯电动大巴中得到应用推广,推动了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为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创新思想

慈云祥深信只有创新才有出路,而要创新必须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他很早就意识到生命科学的重要性,而分析化学作为科学研究的眼睛,相信在生命科学中会大有作为。为了涉足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他年过半百,还选修和自修了多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课程,并虚心向别人请教。几十年来他几乎没有假期,图书馆是他周末最好的去处,一日不读书,他就会感到空虚,甚至睡觉也不安宁。在平时的图书阅览中,他兴趣广泛,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不断地有新思路。他充分认识到多学科联合和优势互补的重要性,多年来他一直与校内外有关教授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他在交叉学科领域能取得成果的重要原因。为国争光和不做出成绩心不甘是慈云祥的思想动力,他也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在研究生选题上他常说:硕士生选题要如同走平衡木,博士生选题要像走钢丝,即在选题上要有难度,有了高难度的题目,才能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真正为国增光。他认为,人的成功三分靠天资,七分靠勤奋,勉励学生刻苦钻研。

主要论文与著作

慈云祥先生发表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出版了专著《分析化学中的多元络合物》。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多元络合物显色反应中的有机溶剂化效应——铁(Ⅲ)-铬天青S-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含氧有机溶剂体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24-07-31

多元络合物显色反应的研究——钪-铬天青S-溴化十六烷基吡啶-乙醇体系.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络.2024-07-3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