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荣 :已故南洋华侨富商

更新时间:2024-09-20 23:23

戴春荣(1849-1919年),广东大埔县人,曾在马来亚槟城当小贩,后在怡保太平市区当中药店记账员,继承该店并改名为杏春堂。随着商务的发展,他在怡保市和槟城设立分店,经营典当业。戴氏致富后,他在大埔、潮州市汕头市新加坡和槟城等地捐建了10余所学堂,并资助了槟城南华医院、玻璃池滑疗养院以及在北京、汕头和潮州等地设立的贫民医院。1907年,他捐资购买数十万担米粮,平给大埔县的饥民。同年,他被清廷委任为驻槟岛副领事,1911年又被委任为驻海峡殖民地代总领事。武昌起义后,他自行引退,息影槟城家园。戴春荣去世后,英殖民当局在槟城命名一条“戴喜云路”,大埔县在城郊印山麓建立了戴公碑亭以资纪念。

人物生平

戴春荣,字忻然,生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广东大埔县茶阳镇安乐汶上人。父教裕,字斐如,家居敦孝友。幼丧母,家赤贫,乃赴马来亚,初为人掌簿记,所得微薄,尽寄回家奉养父亲及继母。后自创商号经营,运筹帷幄,得心应手,收入颇丰。

自幼聪敏,善于经营,特重信誉。他常自言:“生平经营产业,不喜居奇,不喜兼并,唯笃守先儒‘诚实’二语,贯以初终。商场起落,倏忽万变,能数十年处境坦夷,不遇倾踬,悉由斯道。”他虽从商,仍手不释卷,关心时局,洞悉国家大事;热心教育,乐施公益。

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清末兴办新学风起,即捐资15万元,兴办潮州市大埔县新加坡、槟榔屿等地10余所学校,继而捐3万余元,在北京、潮州、大埔等地设立药局,施药济贫,并购置产业生息,以供每年费用。另外,还购置潮州西门义山,以葬旅人棺柩;捐建坪沙安溪桥、乐土新桥,修道路、置渡船等。其捐建的本乡崇和学校,高薪聘请良师,学费全免,并一力承担办校所有费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埔发生大饥荒,捐输大米数十万石平粜,惠及本县及邻省饥民,并设站点施粥,万民感戴。手书训诲子孙云:“天地之宝,当与天下共分之,分中应为之事,当视力之所及勉而行之,幸处富足之地而不善其用,借天地之财成一己之德,何其愚乃尔!”清政治考察大臣戴鸿慈赴南洋考察,闻春荣名事,大为赞赏!

光绪三十四年(1908)戴鸿慈任法部尚书,在北京筹建模范监狱,春荣首助3万元。清廷以春荣为侨民信仰,委其为二品道员,谢不赴命。其后朝廷又任命其为槟岛领事兼新加坡总领事。

民国八年(1919)病逝,享年71岁。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英殖民当局为纪念其建设槟城、新加坡之功绩,特于槟城建“戴春荣路”。大埔县议会为之立记德碑于印山亭内。

参考资料

戴春荣(1849—1919)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1-04-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