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冠大天鹅龙 :鸭嘴龙科扇冠大天鹅龙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6:31

扇冠大天鹅龙(属名:Olorotitan,意为“天鹅泰坦”,又译大天鹅龙)是鸭嘴龙科赖氏龙亚科的一种,化石发现于俄罗斯远东地区阿穆尔州昆杜尔地区附近的乌都赤坎层,年代为晚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的中或晚期。模式种兼唯一种阿尔哈拉扇冠大天鹅龙(Olorotitan arharensis)于2003年由帕斯卡·古德弗伊等人所叙述、命名。正模标本是一具接近完整的骨骸,除了是俄罗斯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亦是北美洲以外发现过最完整的赖氏龙亚科。

形态特征

扇冠大天鹅龙的化石是目前所发现的北美洲以外最完整的赖氏龙亚科骨骸。它们是种大型鸭嘴龙科恐龙,可身长到12米长,体型相当于其他大型鸭嘴龙亚科,例如副栉龙。扇冠大天鹅龙有许多独特特征,最明显的是头颅骨上的大型短釜状中空冠饰。头颅由相当长的颈部支撑,拥有18节颈椎,超过原先的鸭嘴龙科最大数目15节。荐椎有15或16节,超过其他鸭嘴龙科至少3节。扇冠大天鹅龙的尾部第三节有臀部与神经棘的接合关节,使得尾巴有部分坚固;由于这些特征常见,显示它们并非病状,但仍有某些标本需要再确认。帕斯卡·迦得弗利兹与他的同僚所做的亲缘分支分类法显示,扇冠大天鹅龙与冠龙与亚冠龙是近亲。

生活习性

扇冠大天鹅龙与以下恐龙生存于同一时代的同一地区:类似副栉龙卡戎龙属、更基础的阿穆尔龙、乌龟、鳄鱼、兽脚亚目结节龙科、以及类似栉龙的鸭嘴龙亚科克贝洛斯龙。在晚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北美洲挖掘地点中,缺乏赖氏龙亚科的化石,但中生代末期的亚洲赖氏龙亚科则多样化、常见,这可能是因为气候或生态上的差异。如同其他的鸭嘴龙科,扇冠大天鹅龙是种草食性恐龙,可以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拥有复杂的头颅骨,可做出类似咀嚼的磨碎动作,并拥有数百颗不断生长、替换的牙齿。扇冠大天鹅龙的高大、宽广、中空冠饰,内部包含鼻管,可能做为视觉辨认物或听觉发声器使用。

发现

扇冠大天鹅龙的正模标本AEHM 2/845是一副接近完整的骨骸,除了是俄罗斯第一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也是北美洲以外发现过完整度最高的赖氏龙亚科。1990年,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远东矿产研究所的Vladimir A. Nagornyi,在远东地区阿穆尔州的昆杜尔村庄附近的赤塔-哈巴罗夫斯克(Chita−Khabarovsk)高速公路沿线采集化石时,发现了这个挖掘地点。他立即通知布拉戈维申斯克地质探勘研究所。1999年起,在面积至少1000平方米的骨层展开挖掘活动,至2001年正模标本从岩石中完全挖出。当地属于乌都赤坎层的一部分,年代约可追溯至白垩纪末期马斯特里赫特阶。根据孢粉学证据显示其详细年代可能与美国的地狱溪层、兰斯层相仿,接近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命名

化石为一个接近完整的骨骸,是由帕斯卡·迦得弗利兹(Pascal Godefroit)等人在2003年所叙述。属名意指“巨大的天鹅”,而种名来自于化石发现地Arhara郡。扇冠大天鹅龙与其他鸭嘴龙科的差别在于它们的冠饰向后,形状为短斧或尾扇。扇冠大天鹅龙的发现意味着赖氏龙亚科的多样性。中文名称则由中国古生物学家邢立达提出,以“扇冠”强调其特殊的头冠形式。

古生物学

作为一种鸭嘴龙科,扇冠大天鹅龙是可以二足兼四足行走的植食性动物,透过复杂的头骨结构来进食植物,能够作出类似咀嚼的磨削运动,并搭配数百颗不断汰换的齿系。其高大、宽阔的中空头冠由头骨的延伸扩张所构成,其中包含鼻道,可能具有视觉或呼吸发声的辨识功能。

古生态学

扇冠大天鹅龙与其他数种鸭嘴龙科共享栖地,包含另外两种赖氏龙亚科:类似副栉龙卡戎龙属及更基础的阿穆尔龙;乌龟、鳄鱼、兽脚亚目结节龙科的化石也在当地有发现。大致同时代的岩层亦发现了栉龙亚科冥犬龙属。在同时代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北美洲岩层,赖氏龙亚科已经相当罕见、甚至绝迹,但亚洲的赖氏龙亚科仍很常见并维持高度多样性直到中生代结束,这可能代表着气候或生态环境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扇冠大天鹅龙:俄罗斯大型恐龙(长有斧头冠饰/向后生长)_探秘志.探秘志.2021-08-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