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帮乡 :贵州镇宁县西南部下辖乡

更新时间:2024-09-20 15:29

打帮乡,东与沙子乡六马镇接壤,西界隔打邦河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上关镇、花江镇相望,南接良田乡,北接关岭县八德乡。乡政府距县城约60多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44个村民组,45个自然村寨。全乡耕地面积4563.85亩,居住有汉、布依族、苗、仡佬族等族。全乡1720户。

地理环境

乡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1200米,最低海拔480米,年平均气温19.0至19.7℃,降雨量1025.6毫米。乡大部分区域属于亚热带低热河谷,具有典型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素有天然温室之称。

经济

全乡主要以盛产早熟蔬菜和反季节蔬菜为主,全乡早熟蔬菜种植面积达2000亩,反季节蔬菜1200亩,年产量达6400吨。关脚、许干两村已形成早熟蔬菜专业村,两村98%以上农户以种植早熟蔬菜和反季节蔬菜为主。

打帮乡小辣椒、西瓜、西红柿、反季节蔬菜种植等逐渐形成品牌。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加大产品向绿色产品转化的速度。充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务实的政府,充分发挥部门的服务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搞好招商引资工作,使全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打帮乡畜牧业发展迅速,全乡饲养50头以上的大牲畜户3户,10头以上40户,饲养规模家禽饲养量也在逐渐增长,全乡正积极利用小额信贷,信用支农贷款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全乡将充分利用各种资金发展特色种植业,立足乡情,充分引导农户种植特色蔬菜,进一步规划早熟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引进先进技术,使产品上档次,上几个比较上规模,有份量的项目(打帮乡朝天椒项目,打帮乡西瓜种植项目,打帮乡西红柿种植项目以及反季节蔬菜种植项目,以及甘庶种植和水果种植项目)逐渐形成打帮乡品牌。并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在乡境内建一个上规模的农贸市场。现已向上申报立项甲道村200头肉牛养殖基地,并规划2010年前全乡将建4个养牛专业村,3个养猪专业村,发展各村经济特色。

反季节蔬菜

打帮乡属于农业乡镇,多年来,在种植水稻、玉米等常规作物的同时,立足我乡相对海拔较低,全乡大部分区域属亚热带低热河谷气候,天然温室,适宜种植早熟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的实际。着力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在发展早熟西红柿、早熟蔬菜等早熟种植产业上有着多年的种植经验和有优良传统,近年来以积极发展早熟西红柿、早熟蔬菜产业为代表,先后形成3个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即以许怀村、关脚村、许干村为主体的早熟西红柿、早熟蔬菜生产基地,真正成为促进我乡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以看牛坪村、龙广村为主的柑橘、黄果生产基地;以夹道、简益、许慢、许相、纳建等村为主的砂仁、板栗、甘蔗生产基地;依托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董箐水电站的建设,努力打造为以关脚村、许干村、许怀村、纳建村和许相村沿湖村寨的库区湖泊旅游和农家乐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大力推广立体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集散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打帮河鱼

打帮河鱼(俗称“猪嘴鱼”),是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打帮乡有地方特色的鱼类名品。该鱼靠舔吮江石上的岩浆苔藓植物为食,性喜低热河谷地带,在河流冲击地带才能繁殖。嘴稍尖突,状似猪嘴,因而得名。

该品种鱼肉质细嫩肥荚,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易被人体吸收。打帮河鱼的吃法花样很多,有糖醋、红烧、清蒸、鱼丸、炒片等各种做法,滋味都很嫩滑鲜香。这些鱼种十分适宜本地养殖,而且生长快,加上养殖周期短、效益高、市场供不应求,打帮河鱼河边价60元/公斤,在安顺市价格为120元/公斤,在贵阳市甚至可达到200元/公斤的价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是在打帮并没有形成水产养殖业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巨大的经济潜力还有待挖掘。

由于董箐水电站的修建,水域的拓宽,为我乡养殖其他鱼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利于实施水产养殖示范项目。

文化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蜡染工艺

布依族的蜡染久负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贵州惠水特产蜡染布的记载。清代史书上所说的”青花布“,就是蜡染布。布依族姑娘从十二三岁起,便开始跟母亲学习蜡染技术。先把蜜蜡加热熔为蜡汁,然后用三角形的铜制蜡刀蘸蜡汁,在自织的白布上精心描绘各种漂亮生动的图案,再放入蓝缸中渍染成蓝色或浅蓝色,最后将布入锅煮掉蜜蜡,捞出后到河水中反复荡涤,晾干,就成独具特色的蜡染工艺品。其中不少佳品现展出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做成的蜡染布料,图案丰厚朴实,绘画活泼豪放,并呈现出独有的龟纹(亦称小波纹),具有机器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效果。

不同地区的蜡染艺术有不同的风格:有的爱以花、鸟、虫、鱼作蜡染图案,构图大胆,形象生动;有的却以结构严谨、线条细腻为特点;有的取材于石蒜茨藜花,色调粗犷明快……蜡染艺术不仅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丰富了中外妇女的衣着。

近20多年贵州省还建了些蜡染厂,有专门的美工设计师创作绘制出新的图案。各种人物、动物的形象更为丰富,而且色彩也趋于多样化。

蜡染布多作妇女头巾、衣裙、围腰及被面、门帘、窗帘之用。有些工艺水平较高,图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当作艺术壁挂来装饰居室客厅及宾馆饭店。布依族妇女还在蜡染衣裙上再加刺绣,更加风采迷人。除蜡染之外,布依族民间传统工艺还有扎染、织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等。

布衣戏

布依戏产生的历史不长,大约只有100多年。布依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根据布依族民间故事改编的,反映布依族的社会生活,演员穿布依族服装,用布依语演唱,主要剧目有:《三月三》、《六月六》、《穷姑爷》、《人财两空》、《金竹情》、《罗细杏》、《红康金》、《四结亲》、《借亲记》等。

内容非常丰富,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反抗斗争、风俗习惯和男女爱情等。其中《罗细杏》曾获1984年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优秀奖。另一种是根据汉族故事或说唱改编的,服装和道具也和汉族戏剧基本相同,用汉语道白,布依语演唱。主要剧目有《红灯记》、《蟒蛇记》、《百合记》、《朱砂记》、《鹦哥记》、《摇钱记》、《苏三起解》、《秦香莲》、《祝英台》等。?

民族婚俗

布依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宗或同姓严禁通婚。也保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礼仪习俗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