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的手套 :挑战的手套

更新时间:2024-09-21 03:59

《挑战的手套》(挪威语:En hanske)是挪威剧作家比昂逊的一部三幕话剧,作于1883年。剧中女主角思伐法(Svava)发现未婚夫、金融家克利斯登生(Christensen)之子阿尔弗(Alf)隐瞒了婚前性关系,愤而解除婚约,结果遭到老克利斯登生用尽心机的打击。最后阿尔弗悔悟,剧本讨论了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当时引发了很大争议。1903年首演于卑尔根大剧院。有吴世良中文译本,1960年曾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同年也出版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比昂逊戏剧集》,《挑战的手套》为该戏剧集收录的四种戏剧中的一种。

作者简介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挪威戏剧家、诗人、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剧作《皇帝》《挑战的手套》,诗集《诗与歌》等。1903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

作品简介

1903年,作品《挑战的手套》获诺贝尔文学奖。比昂松诺贝尔奖当选理由:“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这一点引起轰动,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触发了一场持续好几年的关于性道德的激烈辩论。尽管持异议的人很多,但比昂斯滕·比昂松未放弃自己的立场。1886年他重写了《手套》,使之更为锋利尖锐。原剧本以和解告终,而在新剧本中,斯瓦瓦毫不退让,坚决要求未婚夫必须保持贞洁。《超越人力》(1883)一般认为是比昂松最优秀的剧本。该剧表明,比昂松完全清楚,要使人类理想超越自身能力的范围是多么危险。十年后,比昂松又写了该剧的续篇《超越人力》(1895),剧中同样的观点被用于政治领域。剧本描写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斗争,各方都向对方提出了极端的过分要求。比昂斯滕·比昂松一生为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挪威文化、摆脱异国束缚和统治进行斗争。晚年支持芬兰反对沙俄侵略,积极参加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运动。比昂松的剧作触及时弊,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自私、虚伪、贪婪等丑恶现象,不过其结局往往都是矛盾得到和解,具有改良主义色彩。

故事情节

上流社会的小姐思伐法投身慈善事业,创立了幼儿园。大金融家克利斯登生之子阿尔弗多次给幼儿园捐款,与思伐法坠入爱河并订婚。思伐法电报将婚事告知了在科隆的父亲李斯(Riis)先生。李斯立即赶回,操办了盛大的订婚晚宴,首相等人都前来参加。李斯觉得能攀上国内最大的富豪很有面子,觉得自己能够搞到一个爵位。一天推销员卡尔·何夫(Karl Hoff)来到李斯家,他刚刚难产而死的妻子原是克利斯登生家的女佣,他隐约透露阿尔弗便是她原来的情夫。

大梦初醒的思伐法决定和阿尔弗分手,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其实,李斯本人也有不忠于婚姻的行为,并因此有把柄捏在克利斯登生手中。李斯太太虽然同情女儿,但劝其隐忍。思伐法不明白母亲从前教导她不向任何不洁的东西低头,如今却变了,她认为道德问题坚决不能宽容。夫妇两还请一向受思伐法敬重的诺登医生(Dr. Nordan)来劝她和解。这时克利斯登生夫妇来访,克利斯登生认为解除婚约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对本家族的侮辱。阿尔弗也来了,当众自辩,思伐法生气的将何夫留下的手套扔到他脸上。

克利斯登生扬言要将李斯家轰出这个城市。诺登医生隐约透露了李斯的私生活问题,李斯太太最终向女儿说出了实情。思伐法觉得整个世界都不干净了。阿尔弗反对父亲对思伐法的打压,他找到思伐法面谈重申自己的爱。最后思伐法向他伸出了双手,给了他一线希望。

作品评价

剧本以思伐法对婚姻的抗争,提出了男女平等的问题。思伐法在抗争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盟友,最重要的便是李斯太太,使得剧本拥有了历史纵向的比较。用情专一的诺登医生是另一个重要的见证者,思伐法说婚姻是一场“骗局”,而诺登则说它是一场“赌博”。最后思伐法发出呐喊“每个女人都必须靠自己来决定”,李斯太太也不再隐忍。作者从男人特权的“自制”出发,安排了阿尔弗道德觉醒的结局,因此淡化了作品的批判性。

该剧上演后引发了很大争论,勃兰兑斯、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等人纷纷撰文抨击。比昂逊赴挪威北部发表了以《一夫一妻制与一夫多妻制》为题的演说,作为回击,得到了许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