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锦花 :石蒜科石蒜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6:12

换锦花(学名石蒜属 sprengeri Comes ex Baker):草本,地生。鳞茎卵形,早春出叶,叶带状。花茎高约60厘米;总苞片2 枚。伞形花序,有花4-6朵,淡紫红色。雄蕊与花被近等长。果具三棱,室背开裂。种子近球形,黑色。

产中国安徽、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等地,多生于阴湿山坡或竹林中。

基本内容

换锦花

换锦花原产我国长江下游地区。

繁殖

以分球繁殖为主,春、两季用鳞茎分栽。一般4-5年分球1次。种子繁殖常以秋播,当年长生幼根,翌春萌生小球,秋季幼叶萌发出土,实生苗培植5-6年后开花。

栽培

适应性强,栽培容易,在一般土壤中均能生长。种植时施加基肥,抽花茎或放叶前要充分浇水,并追施2次肥,有利于花茎和叶片出土生长整齐。冬季鳞茎露地越冬。

病虫害

很少有病虫危害,有时发生腐烂病和黄条纹病毒病,种植前可用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鳞茎1小时,晾干后栽植。

应用

换锦花8-9月开花,淡紫红色,十分幽雅。适用于多年生混合花境、林下丛栽,也宜作盆栽和切花。

种拉丁名:石蒜属 sprengeri Comes ex Baker

科中文名:石蒜科

科拉丁名:Amaryllidaceae

属中文名:石蒜属

属拉丁名:Lycoris

国内分布:产安徽、江苏省浙江省、湖北。江西省

海 拔:ca.100

中国植物志:16(1):025

英文植物志:24:268

形态特征

鳞茎椭圆形或近球形。早春抽叶,叶片宽线形,顶端钝。花茎高30—45厘米;花序有5—8花:花长4.5—8厘米;花被管长0.6—1.5厘米,花被裂片淡红紫色,顶端带蓝色,长圆状倒披针形。花果期8—9月。

多年生球根草本花卉,先花后叶,鳞茎广椭圆形。初冬出叶,叶为线形或带形,常绿色,于花期后自基部抽出。花期为8~9月,花茎先叶抽出,高约30~40cm,顶生4~6朵花。其花型有百合花型、萱草型、龙爪型等多种,花色有白、乳白、浅丁香紫、紫红、深红、玫瑰红、麦秆黄、橙黄等,还有带条纹或彩晕的品种。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红艳欲滴、花瓣卷曲的红花石蒜。

产地生境

产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多生于阴湿山坡或竹林中。模式标本采自襄阳市

生长习性

换锦花原产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性耐寒,喜阴湿环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越冬。土壤以排水良好、肥沃的沙壤土生长最好。地上部有夏、冬两季休眠习性。

冬季叶色翠绿,夏、秋季红花怒放。是布置花境、假山、岩石园和做林下地被的好材料,也可作切花之用。可种植在庭院中,草坪边缘、林旁、稀疏林下或成片种植;也可做路边、花坛等镶边植物或点缀于岩石缝隙。鳞茎可作为农药。换锦花粉可作建筑涂料。换锦花碱可供入药,种球可供入药,有祛痰、利尿、解毒、催吐之功。治喉风、水肿、痛肿毒、疗疮等病症,但有毒,应慎用。

多数生长于阴潮的环境,是属于十分耐荫的植物。故园林配置时可以广泛地作为林下地被植物来应用。然而,经多年栽培实验,以上各类品系也十分耐干旱,在强光照、干旱条件下,其开花、长叶情况良好,此外,它们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但以肥沃之地生长好、花朵多、艳丽。这些生态适应性为应用各类石蒜品系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繁殖方式

在自然状态下,换锦花结籽少,且发芽率极低,所以一般用无性繁殖方法进行扩繁。

分株法

最简便的方法是采取分株的方式,在休眠期或开花后将植株挖出来,将母球附近附生的子球取下种植,约一、两年后便可开花。

鳞片诱导和植株再生

剥去鳞茎外褐色鳞皮及干鳞片,切除球颈及根系,流水冲洗后用乙醇氯化汞溶液消毒。将鳞茎分割成六等分,每份分别含2~8片鳞片,接种于诱导腋芽的培养基,或将鳞茎分割成二、四、八等分,直接置于腋芽诱导培养基上;腋芽或不定芽产生后,转接到诱导鳞茎的培养基上;将已展叶的小鳞茎置于生根培养基诱导生根。再生植株移栽于市售培养土。

栽培技术

时间

切忌在长叶以后的冬季或早春移栽。换锦花喜温暖的气候,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旬平均气温24℃,适宜生长。冬季日平均气温8℃以上,最低气温1℃,不影响生长。

环境

种植深度不宜太深,以鳞茎顶刚埋入土面为好。要求排水良好的偏酸性沙质土或疏松的培养土,栽植时施适量的基肥,栽培后灌透水。营养生长期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以防鳞茎腐烂。开花前20天至开花期必须要供给适量水分,以达到开花整齐一致,且延长花期。

方法

可以露地栽培、温室盆栽和框式栽培。

露地栽培是指把主球四周的小鳞茎剥下进行繁殖。将主球的残根修掉,晒两天,待伤口干燥后即可栽种。栽培地要求地势高且排水良好,否则应作成高深沟,以防涝害。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复土时,球的顶部要露出土面。一般每年施肥2-4次,第1次在落叶后至开花前,可使用有机肥或复合肥。做切花的,在花蕾含苞待放前追施。第2次在10月底11月初开花后生长期前。采花之后继续供水供肥,但要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使鳞茎健壮充实。秋后应停肥、停水,使其逐步休眠。挖球要选晴天,土干时挖起,除去泥土,略加干燥后贮藏。也可剪去叶片后,带土放温室内休眠,室温保持5℃-10℃,室内保持干燥,空气流通,以防球根腐烂。

温室盆栽一般选用田间生长3年、能开花的大球,直径在7厘米以上,可一盆栽一球,也可一大盆栽3-4个球。要浅植,使球的1/3-1/2居于土面上。上盆后浇水1次,使土略微湿润即可,待发出新叶后再浇水。每半月施液肥1次。在秋季叶片增厚老熟时,可停止浇水。待2-3月萌芽后,再翻盆或更换盆土。培养土可用泥炭2份、园土2份、珍珠岩1份混合配制而成,同时加入少量的基肥。夏季休眠期要少浇水,而春秋季需经常保持盆土湿润。生长季节每半月追施1次稀薄饼肥水。

框式栽培一般每筐种球16个。此法的优点便于移栽,养护管理方便。生产中注意除草,一般可以喷洒除草剂,在杂草过长时使用,喷洒时间一般选在落叶后和采收后。

病虫防治

炭瘟病

常见病害有炭瘟病。鳞茎栽植前用0.3%硫酸铜液浸泡30分钟,用水洗净,晾干后种植。每隔半月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发病初期用50%苯莱特2500倍液喷洒。

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主要以幼虫危害换锦花的叶子、花蕾、果实,啃食叶肉,咬蛀花葶、种子,一般在春末到11月份时间危害,可用5%氟虫腈悬浮剂2500倍液,万灵1000倍液防治。

石蒜夜蛾

石蒜夜蛾幼虫会入侵换锦花的植株,通常叶片被掏空,且可以直接蛀食鳞茎内部,受害处通常会留下大量的绿色或褐色粪粒,要经常注意叶背有无排列整齐的虫卵,发现即刻清除。防治上可结合冬季或早春翻地,挖除越冬虫蛹,减少虫口基数;发生时,喷施药剂氯吡硫磷1500倍液或辛硫磷乳油800倍液,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幼虫出来活动取食时喷雾,防治效果比较好。

蓟马

马主要在换锦花球茎发叶处吸食营养,导致叶片失绿,尤其是果实成熟后发现较多,可以用25%吡虫啉3000倍液、70%艾美乐6000~100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

主要用途

药用

换锦花鳞茎为提取加兰他敏的原料。

有解毒散结,治疗咽喉肿痛、皮肤疮肿、等功效。

通常在春季、秋季采挖野生或栽培2-3年后的鳞茎,洗净晒干,或切片晒干。使用时,外用,捣烂敷患处即可。

观赏

换锦花在园林中,可做林下地被花卉,花境丛植或山石间自然式栽植。因其开花时光叶,所以应与其他较耐明的草本植物搭配为好。栽植密度为株距15-20厘米、行距40厘米,行间种植1行其他常绿植物。

另外,有花葶健壮,花茎长等特点,是理想的切花材料。

园林用途

适用于多年生混合花境、林下丛栽,也宜作盆栽和切花。换锦花8-9月开花,淡紫红色,十分幽雅。适用于多年生混合花境、林下丛栽,也宜作盆栽和切花。

换锦花属植物的最大缺点是在5-6月份会出现叶枯后开花前的林地裸露,故植物配置时,可用以下三个基本模式:

1、吉祥草麦冬等+换锦花品系适用于荫湿林地绿化

2、麦冬、短莛山麦冬沿阶草等+换锦花品系适用于光照强、土壤干燥地栽培

3、一年生的低矮花卉+换锦花品系适用于花坛栽培

在园林绿地栽培时,一般的栽植密度为株距15-20cm、行距40m,行间种植1行其他常绿种、即每平方米栽种12-16球,配置时如以球茎较小,价较低的红色品系为基调,可以适当加密,这种配置,栽后就可以达到预计的景观效果。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很少有病虫危害,有时发生腐烂病和黄条纹病毒病,种植前可用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鳞茎1小时,晾干后栽植。

在开花后应剪去花葶,以减少养分的损失,保持株丛整齐。换锦花的管理粗放,病虫害很少,常见的害虫有蛴螬,发现后应及时采用辛硫磷敌百虫等药物(按说明书使用)进行防治。

药用价值

《植物名实图考》引《南越笔记》云:脱红换锦,脱绿换锦,此换绵之所以名也。叶似水培水仙,冬生,至更而落。独抽一茎二尺许,作十余花,花比鹿葱而大,或红或绿,叶落而花,故曰脱红、脱绿;花落而叶,故曰换锦,花与叶两不相见也。按此即石蒜一类。惟花肥多,茎粗稍异。并附图。据以上形态描述及附图分析,所说即与石蒜科植物换锦花相符。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蒜科植物换锦花的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石蒜属 sprengeri Comes ex Bak.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换锦花 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形,直径约3.5cm。早春出叶,叶带状,长约30cm,宽约1cm,绿色,先端钝。花茎高约60cm;总苞片2枚,长约3.5cm,宽约1.2cm;伞形花序有花4-6朵,淡紫红色;花被裂片倒披针形,长约4.5cm,宽约1cm,先端常带蓝色,边缘不皱缩;花被简长1-1.5cm,玫瑰红或紫色;雄蕊与花被近等长,花柱略伸出于花被外。蒴果具三棱,室背开裂;种子近球形,直径约5mm,黑色。花期8-9月。野牛于阴湿山坡或竹林中。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野生于阴湿山坡或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

化学成份:鳞茎含石蒜碱(lycorine),石蒜伦碱(lycore-nin),雪花莲胺碱(galanthamine)等。

性味:辛;温;有毒

功能主治:解毒;祛痰;利水。主痈疽肿毒;喉风;咳嗽痰喘;水肿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内服:煎汤,2-5g。

注意:脾胃虚弱者慎服。

科属研究

石蒜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约有余种,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中国有种,占该属植物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尤以江苏、安徽、浙江的种类最多。该属植物花朵色彩鲜艳,形态别致,且花色变异非常丰富,对该属植物遗传改良,极有希望选育出有中国特色的切花新品种;石蒜属的鳞茎含石蒜碱、加兰他敏等多种生物碱,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石蒜属在单子叶植物中是颇为特殊的类群,主要表现在:不同种的发叶期存在着显着差异,一部分种于秋末发叶

乳白石蒜而另一部分种则于初春展叶,物候期相差数月,故区分为秋出叶种和春出叶种两类,但它们的开花期却基本一致;该属植物的营养生长期与生殖生长期是不连续的,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当夏季气温高于,叶片开始枯萎直至落叶,进入秋季,该属植物又陆续开花。因此呈现出有叶无花,有花无叶的奇特现象,这在种子植物中是十分罕见的。

石蒜属植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变异很大,有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及非整倍体,存在染色体多样性。由此可见,石蒜属植物是细胞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优良实验材料。我国虽拥有丰富的石蒜种质资源,但未能对其进行深入而系统研究。目前对石蒜植物各分类群的分类地位及系统关系等问题一直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尤其是属内种的划分。尽管对于石蒜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作过大量研究,刘琰和徐炳声根据核型结构将石蒜属植物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近端着丝点的染色体基数的物种,另一类为具端着丝点和具中间着丝点的物种,但染色体核型进化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石蒜属是中国一大资源优势,存在许多天然杂种,给其分类和遗传关系研究造成了许多困难,用于分类研究的一些特征难以得到正确评价。一些野生种诸如个种之间的形态特征非常相似,有的学者认为!他们之间不同的名称可能是是同物异名,且前者比后者定名早而应作为此种的正式名字而仅在日本南部和中国台湾有分布的!常被鉴定为同地理分布的在染色体数目上有很大差异,是否属于同一个种?很可能是天然杂种,在形态和核型上非常一致,但个体间的核型及染色体数目变异大,致使两者易混淆。

石蒜属形态变异复杂,种间形态相似性很高,染色体倍性变化大,有二倍体、三倍体和异源多倍体,而且染色体核型也有较大的变异,这都给石蒜属的正确分类增加了难度石蒜属植物可分为两大类。其结果与核型研究结果完全一致,各个类群都是以染色体数目相同聚在一起的个体分别聚为两大类,与聂刘旺等的同工酶分析结果一致。第一类都是由亚端着丝点的棒形这一种形式的染色体所组成,为F组染色体染色体基数为第二类其染色体核型全部由两型染色体组成。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