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启孝 :文启孝

更新时间:2024-09-20 20:18

文启孝,土壤学专家。长期从事土壤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肥力关系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地进行了土壤有机质组成、转化、土壤碳素循环以及土壤固定态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编写了中国首部《土壤有机质研究法》;对沤田土壤的改良利用和高产土壤的培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中国土壤生物化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个人简历

1927年1月 出生于四川省万县。

1950年8月 南京大学农业化学系毕业,获学士。随后在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任见习员。

1953-1955年 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实习员、该所第三组(即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组)秘书。

1956-1977年 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8年 任土壤生物化学研究组组长。

1978年 任土壤生物化学研究室主任,同年晋升为副研究员等。

生平介绍

文启孝,1927年1月生于四川省万县。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50年代初期,文启孝曾先后在马溶之朱显谟熊毅等教授的指导下,参加黄土高原土壤调查,以及筹建武功黄土试验站和田间试验工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文启孝不仅从他们那里学习到广博的地球科学知识和治学方法,还受到了前辈土壤学家们严谨学风的熏陶,获益匪浅。

早在大学就读时期,文启孝已能不太困难的阅读各主要学科的英文教科书。这得益于他高中三年在金陵中学时学校对英语的重视。至今,他犹能成段的背诵当年的英语课文。中学时期所受的训练不仅为他以后通过阅读英文文献、了解国外研究动态以及用英文撰写论文奠定了基础,也为他此后学习俄文提供了很多方便。

1953年,他参加俄文突击学习后,即能将苏联土壤生物化学家M.M.科诺诺娃教授的《土壤腐殖质》一书作了较详细的摘译。1958年M.M.科诺诺娃来华讲学时,他承担了大部分讲稿的翻译工作,为了推动国内土壤生物化学研究工作,文启孝还将该讲稿(译文)整理成书,并以M.M科诺诺娃的名义于1962年在国内出版发行。

60年代初期,文启孝带领研究小组深入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调查研究沤田的改良利用。当地群众提出只要施用草木灰,就可提高沤田改为旱地后粮食作物的产量,文启孝非常重视群众这一经验,但他考虑到这一经验的推广将受到草木灰资源匮缺的限制,因此必须从探明草木灰的作用机理入手,以寻求草木灰的代用品。通过试验,文启孝认为,施用草木灰之所以能增产,主要原因是草木灰中含有大量速效磷,可改善沤改旱土壤的缺磷状况,因此他认为,施用磷肥可以替代施用草木灰。文启孝的这一发现为改良大面积沤田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70年代中期,我国很多地方生产、推广施用腐植酸肥料,文启孝受有关部门的委托,负责研究我国各种煤腐殖酸的化学性质和肥效,他明确指出,土壤腐殖酸不等于土壤有机质,煤腐殖酸不等于土壤腐殖酸,所以,煤腐殖质酸并不是“施到哪里哪里灵”的肥料,它的增产效果是有条件的,他的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从1954年起,文启孝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有关我国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和形成等课题,以及我国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高产土壤的培育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

40多年来,文启孝共发表论文90余篇,主编和与他人共同主编专著3本,参与译著2本,多次获得江苏省、中国科学院和国家颁发的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文启孝还积极参与中国土壤学会的活动,1983-1987年任中国土壤学会秘书长期间,他重视发挥学会在推动国内学术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作用,把组织出版各种学术会议论文集、论著作为学会一项重要工作。为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土壤科学大会,他主持编辑了由中国土壤学者撰写的英文论文集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他还建议创办我国土壤学英文刊物《Pedosphere》杂志,1991-1992年他出任该刊物的首任主编。

主要论著

1 马溶之,文启孝.《陕北之土壤及其利用》.土壤专报.1951(26):73~98

2 文启孝.《水稻土的有机质状况》.见:土壤研究所主编。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211~239

3 文启孝,吴顺龄.《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新沤改旱田灰肥及磷肥施用问题》.土壤学报.1961,9(3-4):110~116

4 文启孝,程励励,彭福泉.《土壤碳水化合物的研究》.土壤学报.1965,13(3):274~282

5 施书莲,程励励,林心雄,束中立,文启孝.《绿萍的增产和改土作用》.土壤学报.1978,15(1):54~60,等等。

主要贡献

由于土壤有机质的复杂性,长期以来相对于土壤学的其他分支学科,这一研究领域的工作进展较为缓慢。文启孝从50年代初期就致力于我国土壤有机质的研究,工作伊始,在初步了解我国各地带性土壤腐殖质组成的同时,他开始考虑我国土壤有机质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的问题,他认为我国土壤类型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虽不少,但水稻土既是我国生产粮食的主要土壤,各国对它又很少研究,因此它应该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次,我国南方大面积的红壤,鉴于其特殊的化学性质和巨大的生产潜力应当把它作为土壤有机质研究的第二个重点。

研究土壤有机质本性的难度是很大的,文启孝认为难就难在它是一个非常庞杂的混合物。因此,要想在工作中获得那怕是一丁点的进展,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他所领导的小组,针对我国水稻土形成的特点,采用比较研究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水稻土有机质的组成和性质,揭示了渍水条件下形成的腐殖质具有氧化度和腐殖化程度均较低为特征;同时还指出,E4值和C/H值都不能作为腐殖物质芳化度的可靠指标,因为不同土壤的胡敏酸芳化度并不呈规律性的变化。文启孝在阐明我国红壤腐殖质的特征时指出,我国由北向南的土壤腐殖质组成、性质的地带性变异,是土壤pH、粘土矿物组成等各种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并非仅由生物气候因素所决定。文启孝在土壤有机质组成、性质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研究成果常常是在研究工作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是文启孝对土壤科学的执着追求,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把研究工作进行下去。至今,他仍在尽力完成他未了的研究课题。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