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世界上规模最大、厚度最厚的黄土堆积地貌

更新时间:2023-03-30 20:32

黄土高原(英文:Loess 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厚度最厚的黄土堆积地貌,中国四大高原之一,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中国中部偏北地区,介于北纬33°43′~41°1,东经100°54′~114°33′之间,西部与乌鞘岭毗邻,东部以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为界,北部抵达阴山山脉,南部与秦岭伏牛山山麓接壤,横跨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7省区全境或部分地区,由山西高原、陕甘高原、陇西县高原组成,总面积约为64万平方千米。

黄土高原是依靠风力的搬运,在数千千米之外堆积形成,地质构造由西域陆块、华北陆块构成,特征以断陷盆地、陆台为主,地层呈黄土与古土壤更替变化,矿产资源丰富,黄土最高堆积厚度达336米;气候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降水量稀少,变率大、蒸发量强、地区差异大等;整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主要有黄土、黄土、黄土等特有地貌;水系以黄河为主,支流众多,植被结构单一,少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 动物种类相对较丰富,是野生华北豹重要的栖息地

黄土高原历史悠久,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出现并在此生活;新石器时期,距今61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已经开始从事粟黍农业生产,南佐古国都邑遗址(距今5100年左右),是该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社会形态,夏周秦汉隋唐时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代表性文化有窑洞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此外,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黄土地貌是中国特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景观,拥有陕西长城、兵马俑、平遥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5A级景区有水洞沟遗址景区、壶口瀑布半坡遗址黄帝陵等。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粮食基地,但环境问题突出,主要面临干旱、暴雨、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问题,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其中,该地区北部受到风沙的侵蚀;西部边缘地区受到冻融作用的危害;而其余大部分地区则主要受水蚀的影响。此外,陕县三门峡站每年下泄的泥沙大约90%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黄土高原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等治理方法,截至2023年07月,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3%以上,是中国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命名

黄土高原地势相对较高,且是由厚层黄土连续堆积而成的高原, 故名黄土高原。

位置境域

黄土高原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中国中部偏北地区,西部与乌鞘岭毗邻;东部以太行山东麓深断裂带为界;北部抵达阴山山脉;南部与秦岭伏牛山山麓接壤,东西长约900千米,南北宽400~500千米,面积约为64万平方千米。该高原横跨青海省(东部)、甘肃省(中、东部)、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南部)、陕西省陕北地区关中)、山西省河南省(西部)7省区全境或部分地区,介于北纬33°43′~41°1,东经100°54′~114°33′之间,由山西高原、陕甘高原、陇西县高原、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以及南部的渭河平原渭河平原组成。

山西高原位于吕梁山以东至太行山西麓地区,由褶皱断块山岭和断陷盆地组成,东西宽约370千米,南北长约680千米,总面积15.63万平方千米,河谷盆地包括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忻县盆地、运城盆地、榆社盆地、寿阳盆地等。

陕甘高原位于吕粱山和六盘山关山)之间,包括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东部和山西省部分地区。其中,陕西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区,包括陕北和关内,总面积为13.16平方千米。渭河平原位于黄土高原南部、陕西省中部地区,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县港口,包括渭南市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4个市及宝鸡市的大部,也称渭河平原,面积为4.7万平方千米。

陇西高原位于六盘山以西和乌鞘岭之间,包括甘肃省中部地区。甘肃黄土高原区(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范围包括南接陇南市山地,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面积约11.3万平方千米。

河套平原位于阴山山脉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介于北纬40°10′~41°20′,东经106°25′~112°,东西长约500千米,南北宽20~90千米,面积约为2.6万平方千米。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河套平原南部,西北东三个方向被黄河环绕、南部为长城。

形成原因

古近纪时期(距今约6500万年),黄土高原为亚热带气候环境,地壳长期稳定,形成了和缓起伏的准平原地貌,高原主体位于鄂尔多斯市地块。新近纪时期(距今约2300万年),该地区开始形成广泛的红色黏土沉积层,后期受青藏高原高原隆起的影响,准平原解体并遭受侵蚀。鄂尔多斯市地块上出现残留的准平原面、隆起的山地丘陵、沉陷的盆地、红土地层被侵蚀后形成的墚、峁等复杂的地貌景观,地势变化总体较为和缓。

距今约800万年前,黄土高原是一片汪洋的湖泊,西起日月山,东到洛阳市,南至陕西省秦岭,北到陕北长城汽车,面积巨大,被称为黄土原湖。当时天气干燥寒冷,强风吹动原湖西岸的沙漠沙土和尘粉,经过千万年的堆积,湖底泥土层越来越厚,依西向东形成了由粗到细的格局。

距今350~260万年前,黄土高原西南侧的青藏高原底壳剧烈运动,隆升的同时,带动鄂尔多斯市地块整体大面积上升,使整个黄土原湖的湖水流向东海,湖泊逐渐干涸。由于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方向吹来的水汽,使中亚地区干旱少雨,又同时遭受物理风化作用,从距今300万年开始,中亚地区岩石破碎,形成了广袤的戈壁和沙漠。

距今260万年前,中国西北尘暴规模显著增加,已经在鄂尔多斯市地块堆积的黄土。上新世后期(距今约175万年前),由于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的影响,西北的沙漠和戈壁增加,植被缺乏,风力旺盛,尘暴和西风带等将粉尘颗粒向下风向搬运,部分粉尘在黄土高原地区堆积,由于黄土高原前的古地形起伏和缓,气候干旱少雨,降落于地表的粉尘大部分未被冲刷走,形成厚厚的黄土层。黄土堆积最厚可达300多米,洛川塬黄士厚度为135米,洛阳地区黄土厚度为50米。

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分为“风成假说”和“水成假说”,被誉为“黄土之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风成说”,认为黄土高原的形成是依靠风力的搬运,在数千千米之外堆积形成。这种说法已基本成为了共识。

地理特征

气候

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特点为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降水量稀少,变率大,蒸发量强;日光充足,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较优越,但地区差异明显,温度日较差大等特点。

黄土高原从东南向西北方向气温降低、光辐射量升高,年平均气温为8~14℃,东南部年平均气温为14℃,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4℃,日月山以东年平均气温为2℃;最热月为7月,最冷月为1月,最高温分布在南部地区为30℃,最低温分布在西北部地区,为-14℃左右;日平均气温10℃以上的活动积温为2000~3000℃;日较差平均气温为10~16℃左右,南部地区10~12℃外,其他大部分为14℃,西部地区为16℃;年总辐射量5000~6300兆焦耳/平方米,光合有效辐射为2250~2750兆焦耳/平方米,日照时数为2200~3200小时,日照百分率由东南部的50%增加到西北部的70%;无霜期平均为120~200天,由北部和西北的150天和100天增加到东南的200天。

黄土高原年降水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地区差异大,具有冬干、春旱、夏多、秋少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为200~700毫米。该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风,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部递减,且山区多于平原;东南部属于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上;中部黄土沟壑区属于半湿润干旱气候,受夏季风影响较强,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西北部属于干旱气候,受夏季风影响较弱,年降水量为200毫米左右。其中,山区的迎风坡降水多,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

黄土高原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和冰雹,主要集中于7~9月,占降水量的65%以上,植物生长期间的降水占全年80%以上 。其中,一次暴雨的降水量可能就占全年的30%甚至更多,最大降雨强度每分钟可达2.4毫米,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此外,山西省南部和东部地区,陕西省中部和南部,甘肃省南部及东部的偏南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河南省西部等地,年降水量为500~700毫米;陕西和山西两省北部,甘肃中北部,宁夏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200~300毫米,是黄土高原的少雨区。

地质

地质构造

黄土高原地质构造以六盘山为分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基岩,西部属于西域陆块,东部基属于华北地区陆块。西域陆块黄土高原构造特征以新生代断陷盆地为主。其中,陇中盆地的黄土下伏基岩堆积于甘肃群之上,甘肃群由紫红色粘土、砂质粘土砂岩砂砾岩组成,形成于中新世到上新世早期,上新世晚期地面抬升,黄河及其支流挑河、祖厉河葫芦河随抬升而下切,基岩地面成为起伏较大的丘陵状。华北陆台由鄂尔多斯市向斜和山西台背斜、中间是黄河凹陷构成,鄂尔多斯台向斜和山西台背斜是未经褶皱变动的前震旦纪陆台,陕西黄土高原在大地构造上属中朝准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鄂尔多斯台拗,该高原范围仅是中朝准地台地表漏出盖层的一部分,经过多期地质运动,形成比较稳定、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地块。

山西台背斜属于汾渭内陆断陷西段,北部以凤翔区——韩城市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部以秦岭北坡断裂带与秦岭褶皱带相邻。汾渭内陆断陷西段在陕西省境内的称渭河地堑新生代初期开始形成,经中新世初期至上新世末期地壳运动完成。该地堑北部边缘是寒武奥陶系灰岩及前震旦系杂岩为主的低山(即北山),南端则是由岐山县——富平、耀州区——蒲城县合阳县——韩城等几个断裂带组成。

关中渭河平原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地质构造属于渭河地堑。该平原北部以凤翔至韩城一线的断裂与鄂尔多斯市地台相连接,南部则以秦岭北坡的断裂带与秦岭褶皱带相连。地堑北缘即为马鬃山,是由灰岩和杂岩构成的低山,以及东北至西南方向延伸的断块山脉。该地堑具有明显的阶梯状特征,深度达数千米,被大量新生代的松散物质所充填,上面又被厚厚的黄土、次生黄土和河流冲积物所覆盖。

地层特征

黄土高原的黄土地层呈现黄土与古土壤的更替变化,原生黄土是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堆积物,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经洪积、冲积改造而成的,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上、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黄士发育分为三个阶段,早更新世时期(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时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特点是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时期(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全新世时期,气候转为暖湿,形成全新世黄土,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此外,按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位于第十五层黄土下之下;中更新离石区黄土位于第一古土壤上界面之下至第十五层黄土下界面之间;晚更新世马兰黄土位于第一黄土层;全新世的古土壤层黑沪土位于马兰黄土之上。

黄土高原黄土地层的分布厚度以六盘山为界,黄土堆积最厚地区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九洲台,厚度达到336米。六盘山以东厚度为150~250米,六盘山以西厚度为100米以内。不同地层黄土厚度也不相同,午城黄土厚度不大,洛川黑木沟为58米,山西午城为17.5米;离石黄土是黄土高原黄土地层的主体,平均厚度为100~150米,最大厚度分布在径河与北洛河的中游地区;马兰黄土分布极为广泛,平均厚度为10~30米,天水市附近小于10米,董志塬为9.6米,洛川塬为10米左右;全新世黄土厚度为2~3米,其中,黑沪土层厚度为1~2米。

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组成具有高度的均一性,主要是由粒径为0.05~0.005毫米的粉砂组成,占58~75%;其次,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细砂,占15~32%;最后,粒径为0~0.005毫米的黏土,占10%左右。黄土粒度在空间上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变细的特点,其中,砂粒和粘粒的变化最为显著。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榆林附近,砂粒重量比超过30%,而向南到清涧和延安一带,比例下降到20%左右,再向咸阳和宝鸡市一带则降至10%左右。相反,榆林地区的粘粒仅占总体的10%左右,延安和清涧一带增至13~18%,而咸阳和宝鸡地区则达到23~26%。按照黄土粒径的变化,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高原可以划分为砂黄土带、典型黄土带和粘黄土带,从静乐县北部到绥德县子长市、环县和海原一线以北是砂黄土带;从阳泉到沁县浮山县北部、淳化秦安县到渭源以北,以及砂黄土带以南的地区属于典型黄土带;典型黄土带以南则是粘黄土带。

岩石矿物

黄土高原沉积矿产丰富,是中国利用煤、石油等能源矿产最早的地区之一,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该地区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黄土中含有60多种矿物,方解石长石、云母和石英等矿物,占90%以上。其中,石英大约占50%左右;长石占20%左右。化学物质组成中,二氧化硅占50%,三氧化二氯占8~15%,氧化钙占10%左右,以及氧化铁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黄土中易溶性化学成份含量较高。

此外,黄土为多孔结构,点、棱相互交错接触,形成支架式多孔结构,具有土体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等特点。干燥环境下,黄土中细粒物质,包括粘土、易溶性盐类、石膏碳酸根等,会固结成聚积体,黄土具有较强的强度,但抗侵蚀能力很弱。同时,黄土中的孔隙度可达45~50%,大孔隙特别突出,容易发生潜蚀。

黄土高原能源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潜占中国总价值的48.8%,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在中国能源安全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其中,煤炭储量约占中国已探明储量的66.7%,且煤种齐全,品质优良,有乌金高原之称。世界上罕见的特大煤田位于晋陕蒙接壤地区,被称为“黑三角”或“乌金三角”,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陕西省神木市府谷县山西省朔州市等地。该地区煤炭大部分发热量高、理藏浅、可露天开采,是中国优质动力煤的生产和出口基地。山西省的煤炭储量和产量最大,产地遍布全省,有晋北、晋中市、晋东、晋西四大煤炭基地。

黄土高原的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资源储量较丰富。其中,长庆气田位于陕甘宁接壤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已建成的输气管道,向北京市西安市银川市上海市等地输送油气资源;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延安市东部的延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座百年油田,截至2020年底,延长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亿吨以上,按照储量和产量现状推算,油田千万吨可持续稳产30年以上。此外,黄土高原铝土、铜、铁等矿产的储量和产量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还有中国著名的两大池盐产地,运城市解池和定边县盐湖。

地形地貌

黄土高原整体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平均海拔为1000~1500米。该地区土层深厚,地貌复杂,既有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地貌,也有顶面平坦、面积广阔的塬、墚,特有地貌有黄土墚、黄土塬、黄土峁、黄土和黄土坪等。其中,塬、墚和峁地貌分布与基岩地形有关,如黄土塬的形成就与下伏基岩地形有关,代表性地区为延河支流杏子河流域。

黄土高原地貌以六盘山吕梁山为界,可分为西、中、东三部分,高原西部,六盘山以西黄土厚度逐渐增大,地貌特征为波状起伏的岭谷地形,主要为黄土高塬沟壑区,海拔为2000~3000米,是黄土高原地势最高的地区;黄土高原中部,六盘山与吕梁山之间黄土连续分布、厚度很大,地层出露完整,地貌形态多样,主要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海拔为1000~2000米,是中国黄土自然地貌最典型地区,同时,也是黄土高原的主体区域;黄土高原东部,吕梁山以东分布有褶皱断块山岭和断陷盆地,山岭多呈北北东走向,山地下部多为黄土覆盖,海拔为500~1000米,河谷平原占有较大比例。此外,黄土高原山区、丘陵区、高塬区占66.67%以上,东南部主要为土石山区,北部主要为风沙、干旱草原和高地草原区,可细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和河谷平原区等地貌区。

黄土高原西部、中部、东部分布有多种山地地貌。西部地势高亢、河谷深切、谷坡陡峭,位于涅水与黄河谷地之间的拉脊山、马衔山等山脉,海拔为3000~4000米,相对高差为1000~2000米,是黄土高原海拔最高的石质山地;高原中部地貌差异较大、岭脊起伏和缓、山势疏缓低矮、南陡北缓等地貌特点,主要为石质或土石中山,包括六盘山白于山桥山黄龙山渭河平原北侧的北山等山脉,其中,白于山是黄土高原典型的土石山地,关中盆地北部的北山主要由寒武、奥陶系灰岩构成,由岩溶地貌发育而成;高原东部山地山势北高南低、山顶起伏和缓等地貌特点,主要以石质中山为主,包括吕梁山太行山中条山等山脉。

黄土丘陵区是黄土高原面积最为辽阔的地貌区,占黄土高原面积的56.79%,各地之间地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土石丘陵分布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渭源县等地,海拔1900~2300米,相对高差150~250米,坡面沟谷侵蚀严重;黄土墚状丘陵分布于定西市、渭源、通渭县会宁县等地;饰状丘陵是黄土高原最典型的丘陵地区,分布于分布于河曲县陕西省绥德等地,饰顶海拔1200~1400米,呈错落的馒头状,赤坡多凸形坡,地面异常破碎,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最强烈的地区。还有黄土墚筛丘陵、沙盖墚筛丘陵、残塬墚饰丘陵等地貌区。

黄土墚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长条形黄土高地,由黄土覆盖在墚状古地貌上,并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形成。甘肃省东部关山就是黄土墚的典型地貌代表。该地貌可分为平墚和斜墚两种类型,斜墚是黄土高原常见的沟间地,墚顶较窄,呈穹形,沿分水线有较大的起伏,墚顶横向坡度3-5度,纵向坡度8-10度。此外,黄土峁是黄土墚经进一步侵蚀后形成的地貌类型,外观呈驼峰和馒头状,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六盘山之间黄土高原北部的黄土丘陵区,也是黄土高原流水侵蚀比较强烈的地方。

黄土高原的黄土塬地貌区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西部以及陇西盆地北部,具有代表性的有洛川塬、董志塬、长武塬、白草塬等。黄土塬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塬面高出谷底约100余米,黄土厚度达数10米,地下水埋深普遍在20米以下。此外,还有黄土残塬是黄土塬被沟谷分割的而成,塬面成条块状,分布于山西省隰县太原盆地北部、陕西省宜川和庆阳市环江流域等。

洛川塬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地理位置在桥山黄龙山之间的北洛河中游,海拔为1000~1400米,黄土堆积深厚,源面平坦,中央坡度小于1度,塬边坡度为3~8度,基底为三趾马属红土覆盖的山间盆地,第四纪黄土厚度为120~150米,塬面向洛河倾斜。董志塬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介于径河支流马莲河蒲河之间,塬面海拔为1250~1400米,为西北——东南走向。董志塬受基地古盆地控制,塬面宽畅开阔,黄土层厚度达200米以上,塬面面积为910平方千米,南北总长为110千米,东西最宽处达50千米,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大塬,被誉为“天下黄土第一塬”。

黄土高原的黄土魟台塬区主要分布在渭河平原汾河谷地、豫西、晋西南黄河沿岸。关中黄土台塬呈阶梯状向渭河倾斜,塬面平坦,分布沿渭河两侧向东西方向延伸,渭河以北包括陵塬、贾村塬等,渭河以南包括五丈塬、白鹿塬等;豫西山地北麓台塬沿黄河南省岸东西延伸,塬面呈阶梯状向黄河倾斜,包括张村塬、阳店塬等;晋南黄土台塬分布于中条山南麓苗城、平陆县一带及峨眉台地,其中,峨眉塬面积最大;汾河谷地黄土台塬沿汾河两侧分布,汾河下游浮山县翼城县、翟山附近台塬面积宽广。

五丈塬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地处渭河阶地两侧、山前洪积扇前缘,属于秦岭北麓黄土台塬的一部分。该塬面地势平坦,渭河南岸分布有梯状古地貌,海拔约为750米,南北长约4千米,东西宽约1.8千米,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地势险要。

黄土高原河谷平原分别是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平原和南洛河下游平原,面积最大的3个平原。其中,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形成了以山前洪积扇、黄土魟台原、河流阶地、古三角洲以及槽形凹地组成的地貌综合体,范围西起宝鸡市、东至潼关县,总面积为4.7万平方千米,东西长为300千米,西安附近宽可达40千米,海拔325~800米;渭河沿线的河漫滩宽窄不一,两岸有1~3级河流阶地,阶地宽度可达10~30千米,支流有径河、石川河北洛河和汁河等。

汾河谷地平原主要分布于大同市忻州市、太原、临汾市运城盆地等地,其中,太原盆地长为130千米,宽为15~30千米,是汾河流域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临汾盆地长为150千米,在临汾、洪洞县一带最宽可达20千米。

伊洛河下游平原范围为西部边界至洛阳市,东部到巩义市,总面积达670平方千米,主要由河漫滩和河流阶地构成的河谷平原组成,河流包括无定河、洛河及黄河干流等。其中,黄河干流永靖县靖远县平原呈串珠状沿河谷分布,以兰州市、靖远面积最大,兰州平原长为35千米,宽为5~6千米,发育有1~2级低阶地。煌水河谷由宽谷和峡谷相间分布,宽谷段形成宽广的河谷平原,西宁段阶地宽可达4~5千米;无定河在鱼河堡至绥德四十里铺段形成长60千米,宽1千米的河谷平原;米脂县县城1~2级阶地宽1300~1500米;上盐湾至鱼河峁附近宽度在2000米以上。

水文

黄土高原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该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较大的有洮河祖厉河清水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北洛河渭河沁河汾河等。黄土高原河川径流不丰(不包括黄河干流),属于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大多数河流汛期受暴雨影响,洪峰急涨猛落,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70%以上;含沙量高,一次洪水含沙量占全年70%~80%以上。高原浅层地下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贫乏,埋藏很深,多在50~60米,最深达100~200米。高原湖泊有沙湖、圣天湖六盘山长白山天池、太乙池和苟池等。

河流

黄河水系

黄河贯穿黄土高原,干流多弯曲,支流众多,水系多含有大量泥沙。该河干流全长为5464千米,流域面积为75.24万平方千米,左岸流域面积为29.3万平方千米,右岸流域面积为45.9万平方千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99.2亿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汾渭河谷盆地、宁蒙平原引黄灌区以及伊洛河等地,可开采地下水主要分布于渭河泾河北洛河汾河、伊北洛河等流域。这些河流也是黄河在黄土高原较大的支流。

洮河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和黄土高原西部,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于甘肃省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该河干流呈大“L”形,全长673千米,流域面积为25527平方千米,流域平均宽度为38千米;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为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洮河流域大部地区湿润多雨,降水量较大,最北部年降水量约400毫米,其余90%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均在600毫米以上,有些地区最高可达800~900毫米。

无定河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地处黄土魟高原北部和毛乌素沙漠边缘,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该河全长为491千米,流域面积为3026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7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20.5亿立方米,最小年径流为10.3亿立方米;黄土高原的河段以降水补给为主;流域内径流分布极不平衡,其中芦河上游黄土区只有22.4毫米;年输沙量为2.17亿吨,平均含沙量为141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横穿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盆地临汾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该河干流全长710千米,流域面积为39471平方千米,平均年径流量为14.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0.28亿吨,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水系吕梁山太行山等经向构造体系的影响,在一连串的地堑盆地中发育成河,上更新世时,由于龙门山与孤峰山间断裂作用,中部陷落,南部急速隆起,迫使汾河放弃古河道而折转西流,汇入黄河而形成的水系形态。

汾河左右岸水系基本对称,且支流数量众多,其中较大的支流包括潇河、文岭河、治河等。此外,汾河流域还拥有多个泉水,包括兰村泉晋祠泉、洪山泉、郭庄泉、广胜寺泉等。降水方面,汾河流域春季和冬季常受蒙古高原干燥冷风的影响,导致雨雪稀少;夏季则因季风带来较多降水,气温升高,炎热多雨;年降水量介于300~700毫米之间,平均约为500毫米,降水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多,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多,而盆地降水量相对较少;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较大,最大年降水量可达最小年降水量的3.5倍。地形方面,汾河流域主要分布有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是山西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渭河水系

渭河发源于渭源县西北鸟鼠山,位于中国陕西省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的渭河平原平原,全程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渭河平原,是黄河最大、输送水和沙最多的支流。渭河水系主要支流分布在甘肃省省和陕西省。其中,渭河进入陕西省境内后,流域水系结构呈现出显著的艾肯环形山,河右岸(秦岭方向)支流较多,具有水质清澈、源头短、流速快等普遍特点;河左岸(即黄土高原阶地源区)支流数量较为稀少,大多数水量较小但含沙量较大。

渭河金台区林家村和咸阳市为界,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游以及北岸泾河北洛河等支流,全长为434千米,主要流经黄土高原沟壑区和奉陇山区,夹带大量泥沙;中游段长171千米,流域面积46856平方千米,水流缓慢散乱,沙洲浅滩较多;下游段长208千米,属于游荡分汉型河道,干流相对较稳定。此外,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历史上为渭河平原漕运要道。

渭河干流水量大,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径流的季节变化明显,以秋季流量最大,约占年径流的38%~40%;全长为818千米,流域面积为13.48万平方千米;流域年平均径流量为75.7亿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5.8亿吨,约占黄河泥沙总量的三分之一;径流地区分布不均,总趋势为自南向北减小,西部大于东部,中游比下游径流丰富。渭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庆阳市宁南县陕北地区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

渭河水系发育受地质构造影响,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干流偏于流域南部,沿秦岭北麓东流,南岸水系源于秦岭,流经石山区,多系流程短、水多沙少的支流;北岸水系发育于黄土高原,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是流域内主要产沙地区,较大支流多集中北岸。其中,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有三条,为泾河北洛河、葫芦河;泾河(输沙量最大)和北洛河因流域面积大,水沙来量多,其汇入地点离渭河口接近,常与渭河干流并列,称为“泾、洛、渭”。

葫芦河发源于西吉县海原县交界处月亮山南麓,自北向南流经西吉县、甘肃省静宁县庄浪县秦安县,至天水市三阳川注入渭河,是渭河上游的第一大支流。该河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全长301千米,流域面积为10730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5亿立方米;年平均气温约为10°C;平均年降水量为47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高达1448.8毫米;无霜期大约为167天,是渭河水量的重要补给河流。

葫芦河地势特征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河流沿途阶地众多,河床蜿蜒曲折,宽窄变化大。其左岸支流,水量较大、水质较好,主要发源于六盘山西坡,包括渝河庄浪河和甘渭河等;右岸的支流水量较小、水质较差,且携带较多泥沙。此外,葫芦河河道的总落差较大,流域内建有多座中小型水库,包括夏寨水库、夏家口子水库、川口骨干坝、张家咀头水库、黑大庄水库和范沟水库等。该流域地貌主要由黄土高原上的黄土丘陵、宛曲和沟壑地形构成,黄土的相对高度达200米以上。

泾河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于陕西省高陵区注入渭河,是渭河水系的两大支流之一。该河位于渭河左岸,全长455千米,流域面积为45421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20亿立方米;年输沙量为2.82亿吨;水系分布略呈手掌状,支流众多,有7条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支流;干流分为峡谷河段和河谷河段,其中,平凉市泾川县间,河谷最宽为2~3千米,是泾河的最大川地区;流域内水沙分布很不均匀,水量多来自上游六盘山区及干流南岸的支流,泥沙多来自北岸支流。

泾河的最大支流为马莲河,发源于定边县境,流域面积为19086平方千米;蒲河是第二大支流,发源于环县境内,流域面积为7478平方千米。这两条支流都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是泾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北洛河发源于陕西定边县白于山麓的草梁山,于三河口流入渭河,是渭河系的两大支流之一。该河位于渭河左岸,全长680千米,流域面积2690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9.97亿立方米,全流域平均年径流深37.1毫米;河源市海拔高达1506米,河口高为325米,总落差1181米,河道平均比降约为2‰;多年平均输沙量9590万吨,属于多沙河流。北洛河干流自西北流向东南,水系分布为乔木树枝状,支流众多;上游山大沟深,河床比降大,洪水猛涨猛落;中下游河谷开阔,地形平坦,洪水涨落平缓,洪峰流量较小。此外,北洛河尾闾段离黄河很近,历史上由于黄河摆动西侵,曾一度直接流入黄河,较大支流有沮水和周水河等。

湖泊

太乙池又名太乙湫、天池,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太乙谷谷口上游约千米处,因山峰崩塌落入太乙谷溪流壅水而成。池水海拔约1150米,面积约百余亩,蓄水百万立方米,可灌田万亩。

红碱淖位于神木市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属高原性内陆湖泊。该湖南北最长处10千米,东西宽9千米,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为10万亩左右,水深9.1~10.6米,最深处20余米,湖面平均海拔1200米,四周有七条季节河注入,水源补给量与水份蒸发量基本平衡,水位稳定。古代河谷式静水盆地失去水道,成为内流区积水洼地,汇集地下渗水及天然降水而成;湖水微咸,属碳酸氢盐钙型中矿化度中硬水

土壤

黄土高原土壤主要以黄土为主,从东南向西北,土壤依次分布为褐色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还有灰褐土、栗钙土和漠钙土等,水土流失严重,熟化土壤不断流失,生土裸露,肥力瘠薄。此外,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富含可溶性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岩性为红黄色,结构致密而坚实,呈块状,大孔隙少,成分以粉砂为主,黏土含量高。但是,黄土土层中富含碳酸钙和磷、钾、硼、锰等元素,土壤反应多偏碱性,腐殖质和氮素养分贫乏。其中,五丈源地处中国陕西省岐山县秦岭北麓,土壤主要为亚粘土、亚砂土夹砂、砂砾石层,除山前丘陵及河谷土层较厚、土质较好外,大部分土层薄,可耕性差。

黄土高原黑垆土在全新世时期形成,陕西延安市以南的黄土残塬有较大面积分布,延安以北只零星分布。黑垆土可分为黑垆土和粘黑垆土两个亚类,粘黑垆土分布在崂山区以南高原沟壑区塬面;黑垆土分布在北部丘陵沟壑区,但因强烈的水土流失,已不多见。其中,粘黑垆土分布黄土塬或平坦墚顶,如洛川、富县黄陵县宜君县铜川市、淳化、旬邑县彬州市永寿县长武县等地,颗粒组成以粗粉粒为主,约占一半左右,物理性粘粒约30~45%,粘粒只15~20%。另外,粘黑垆土可分为三个剖面发生层,表土覆盖层,色淡灰褐、轻壤质地,厚度为20~80厘米;心土腐殖质粘化层,暗灰带褐色、似棱柱状结构,质地轻壤偏中,较上层稍粘,厚度40为~80厘米;底土淀积层,淡灰黄色轻壤、带石灰淀积不均匀的灰白色,具有0.5~3毫米直径的石灰豆状和瘤状结核病

陕西省黄土高原土壤以黄绵土为主,面积约8100万亩,占该地区土壤总面积的64%,属于初育土,其他类型土壤还有黑垆土、栗钙土、灰钙土、褐土、紫色土、红土、风沙土、新积土、水稻土、潮土、沼泽土、盐土、石质土等。黄绵土分布于陕西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水土流失比较强烈的地区,塬区边缘或起伏较大的坡地也有分布,常和黑垆土、褐土交错出现,是在黄土上直接耕种熟化形成的,无明显剖面发育;该土颗粒组成和黄土近似,主要由0.25毫米粒径以下颗粒组成,并以细砂粒和粉砂粒为主,约占总量的60%,可细分为绵沙土、黄绵土、灰黄绵土和黄土等土属。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复杂、坡陡沟深、植被覆盖度低,土壤疏松、极易渗水,同时夏季多暴雨,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极为严重。此外,黄土高原黄土湿陷性土层厚度,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的趋势,且侵蚀强度分布极不均衡,年侵蚀模数大于5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为15.6万平方千米,只占全区总面积的24%,入黄泥沙却占80%以上,主要集中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及黄土高原沟壑区。该地区土壤侵蚀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大部分处于微度或轻度侵蚀状态;黄土高原中部区域处于中度土壤侵蚀的区域;山西省北部和青海省省东部地区处于重度土壤侵蚀的区域。

生物

植物

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自然地带分布,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暖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带、温带半干旱草原带、温带于旱草原及荒漠带;植被结构单一,群落主要以刺槐杨属油松沙棘等植物群种;人工种植主要是刺槐、杨树、油松、柠条锦鸡儿等,其中刺槐林是人工优先种植树种林;沟谷和荒坡上分布有多旱生种类草本植物,包括白草委陵菜狼尾草羊草、甘草、酸枣、荆条、沙柳、柠条、沙草、黑沙蒿苜蓿、沙打旺、草木樨等。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约为67%,黄河以东和南部地区是增长最快的区域。此外,该地区植被恢复已接近植被水资源承载力阈值。

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少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林业用地面积972.3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为450万公顷。另外,黄土高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也不均衡,主要分布东南区和土石山区,森林覆盖率由北向南依次升高。

黄土高原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渭河中游,泾河下游,宜君县黄龙县以下的北洛河下游,灵石县以下的汾河下游及沁河流域。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为550~600毫米,干燥度为1.3~1.5;主要包括太行山南端,吕梁山南端,中条山秦岭北坡及渭河平原桥山黄龙山六盘山等地区。此外,黄土高原暖温带半干旱森林草原带主要分布在滤沱河上游、汾河北洛河泾河中游及渭河上游,年降水量为450~550毫米,干燥度为1~1.8,主要包括太行山吕梁山中部、桥山六盘山等地。

黄土高原地区草地主要集中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和风沙区,共有草场3.5亿亩,约占总土地面积的1/3,占中国草场面积的7.4%,草场覆盖度在25%~65%之间,沙化草场占草场总面积的90.6%。此外,该地区草场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草层低矮、稀疏,多为单层结构,群落的数量以及结构普遍低;植物多旱生,产草量偏低,平均每公顷3.75吨;面积日益减少、破坏严重且质量下降,风蚀、水蚀等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草原退化严重。

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草原带主要分布在桑干河上游、皇甫川、野河、无定河流域,洛河、泾河、清水河祖厉河上游,洮河中下游,年降水量为300~400毫米,干燥度为1.8~2.2,主要包括昌梁山北部、白于山、屈武山、积石山东部等地;黄土高原温带干旱草原及荒漠带主要分布在清水河中下游、祖历河下游、兰州市以上黄河干流,年均降水量为200~300毫米,干燥度为2.4~3.5,主要包括拉脊山、达坂山等地。

动物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动物种类相对较丰富。在鸟类方面,常见的有松鸦红嘴蓝鹊灰喜鹊、喜鹊、红嘴山鸦秃鼻乌鸦寒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白颈鸦等;常见的留鸟包括大山雀岩鸽珠颈斑鸠金翅雀大斑啄木鸟凤头百灵灰头鹀灰眉岩鹀三道眉草鹀等;夏候鸟则有大杜鹃普通雨燕家燕金腰燕灰鹡鸰荒漠伯劳黄雀黑卷尾灰椋鸟北红尾鸲等。在哺乳纲方面,主要以北方农田啮齿动物为主要组成,常见的包括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和长尾仓鼠等,其中,主要害鼠有黑线姬鼠、中华鼠和黄鼠等,同时还有草兔等;在大中型兽类中,有豹、豹猫黄喉貂黄鼬艾鼬(艾虎)和欧洲狗獾食肉目动物,狼和狐属数量相对较少,偶蹄目动物中,狍分布广泛且数量较多,边缘林区还有野猪。

黄土高原是华北豹重要的野生种群栖息地,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桥山保护区中的华北豹是中国境内发现数量最大和密度最高的豹种群。此外,华北豹是世界上9个豹亚种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被列为中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因华北豹全身黄色的毛皮上遍布黑褐色花斑,像古代的铜钱,又称之为金钱豹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黄土高原在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12万年前,上陈旧石器遗址)已有古人类出现并在此生活。新石器时期,黄土高原原始氏族出现,从事原始畜牧业,也兼营农业生产;距今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前后历时2000余年,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南部渭河流域,汾河流域,西部洮河流域;包括陕西、河南省山西省三省,以及甘肃省青海省、湖北、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周边地区;陕西西安市半坡、陕县庙底沟遗址、河南郑州大河村、山西夏县西阴村、秦安县大地湾遗址等都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是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这些遗址都有残留的木炭,以及用木柱、木搭建房屋的遗迹,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的黄土高原就开始烧制陶器,烧陶的燃料主要为木材。距今5100年左右的南佐都邑遗址(位于庆阳市西峰西郊的董志塬),是该地区最早出现的国家社会形态;距今4300~3800年前,龙山时期石峁遗址的发现,代表着当时的晋陕高原已进入高度发达的文明阶段,是文化发育的中心地区。

夏周时期,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河谷平原和台塬地区,开垦土地,采伐林木;范围主要在聚落、城邑附近,人类对植被的破坏相当有限,黄土高原广大地区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西周初期(距今3000年前),因气候变化,许多游牧部族先后出现在黄土高原西部与北部,原始居民或退至渭河平原晋西南、豫西北平原地带,或被游牧部族同化。黄土高原西周遗址有周原遗址庆城县(今庆阳市境内)的周行宫等,其中甘肃省陇东庆阳一带是周人长期生活发展的地方。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农业迅速发展,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伊洛河河谷平原、天水盆地进一步被开发,今山西中北部及东部地区属于春秋时期晋国战国时,秦国渭河上游、陕北地区北部发展,赵国向晋北地区扩张,建立城邑,开垦土地,发展耕作。其中,秦国秦始皇继位后,在关中修建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使渭河以北4万余顷农田得到灌溉,关中农业生产更加发达。但直到战国末,农耕业主要集中在太原一龙门一天水以南地区,以北仍以畜牧业为主,整个黄土高原人口稀少,开垦程度不高。

秦汉时期,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中地区作为当时首都所在地,官方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使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北平原地区成为当时最富庶的农业经济区;此后历时百余年,先后数次向黄土高原地区北部与西部移民,大力开垦农田,使得主要农业区的北界推展至阴山山脉贺兰山脚下,新秦中、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套平原以及兰州市附近的河谷平原地区也发展成立新的主要农业区;还有相当面积的牧区与林区,庆阳市宁南县经陕北至晋中市一带分布一系列的官马场。

隋唐时期,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两朝均建都长安区,重视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的恢复与发展,在关中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形成以长安为中心的水利灌溉网,使关中与晋西南、豫西北平原地区农产丰足。此外,唐朝统治今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重视发展宁夏平原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平原、黄土丘陵地区等西北边地的农业生产,在陇右道东部、关内道南部与河东道设立官马场,安史之乱后,黄土丘陵山塬地区的森林草原受到严重毁坏。

北宋时期,黄土高原的关中、山西省汾河平原与豫西北南洛河流域为主要农业地区。北宋初,黄土丘陵山塬地区是半农半牧混杂区;金朝时期,统辖黄土高原中国西南地区,重视发展关中、晋西南、豫西北等传统农业区,并在边境发展农业,于晋北、陕北、庆阳市宁南县陇西县等边境诸州推行屯田,鼓励开垦牧马地及官荒地,耕地范围扩大;元朝时期,黄土高原被统辖,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许多地区农业耕地被圈建官营牧场,同时,元朝北迁内地农户至北部边境屯田。农牧分界线为自晋北恒山,经陕北地区白于山、宁南六盘山、陇西华家岭马衔山一带。

明代土木堡之役后,明长城成为黄土高原内的农牧分界线。明长城以南、固原市平凉市以北成为牧地,明长城外区域,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地区成为半农半牧生产区;清代时期,疆域包括今黄土高原地区,农牧生产的分布仍以明长城为界,以南为农业区,以北为半农半牧区;中华民国时期,疆域包括今黄土高原地区,但由于战乱和难民涌入导致丘陵山区植被毁林开荒,植被破坏严重。

20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土高原的人类活动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50年代末的“大跃进”、60~70年代的“文革”和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再加上人口增长迅速,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十分严重。其中,子午岭林区在50~80年代林线后退了20千米,平均每年后退0.5千米,林地面积减少了42.0%;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州区,50年代初天然次生林面积为48000公顷,到1981年仅剩5333公顷,减少了88.9%;在西吉县,50年代有2593公顷的天然次生林,到1981年仅剩300公顷,减少了884%;山西吕梁山北部在50年代还长满了茂密的乔木和灌木,但到80年代,从山麓分水岭已经变成裸露的山地,山坡几乎全部被开垦为农田。截至1985年末,黄土高原地区耕地面积增加了5900万亩,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新增耕地4000万亩以上,平均垦殖率达到27%,局地高者达40%~70%,是中国范围内垦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人口

2008年,黄土高原地区的总人口为1.08亿,其中,农业人口约为7333万人,占总人口的70%以上;贫困人口约为1264万人;农业劳动力人口约为3403万人。截至2016年末,黄土高原人口规模以中小等级乡镇为主,占总人口的60%,黄土高塬沟壑区、河谷平原区等乡镇人口正增长为主,黄土丘陵沟壑区、土石山区、沙地和沙漠区等乡镇人口负增长为主。2020年,黄土高原城镇化率为63.8%,城乡人口结构发生巨大转变,农村地区人口压力得到缓解;乡村人口老龄化率达14.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52%),乡村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36.2%。

经贸往来

黄土高原水资源总量为547亿立方米。黄河年径流总量为580亿立方米,其中,年径流量超过30亿立方米的有渭河洮河湟水、伊洛河等;河川径流(不包括黄河干流)年径流总量为18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达336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为630立方米,仅为中国平均值的25%;平均每公顷耕地拥有水量仅为342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4%。

黄土高原资源植物共计约为3500种左右,主要为苹果树、梨树、柿树、枣树、杏树、桃树、核桃树李子树、石榴树、猕猴桃树等。此外,还有永登县的玫瑰,陕西省黄龙、大荔县等地以及可提炼高级香精的薰衣草,甘肃、青海省地区的发菜,青海的蕨麻人参果),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甘草,六盘山蕨苗黄龙山一带的倒卵叶五加皮,以及分布广泛的沙棘等植物;渭河平原晋中市、晋南盆地等是中国著名的小麦和棉花产地;陕北、甘肃和晋西北条件差,主要为莜麦荞麦糜子、胡麻、薯类等。

黄土高原风能太阳能丰富。该地区日照时间长,光合有效辐射强,热量资源丰富,温度日较差大是黄土高原热量资源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风力、太阳能能源丰富地区有陕西省黄龙县境内、榆林市、陕北靖边县定边县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凉市崇信县山西省左云县等地;风力资源丰富地区有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庆阳市华池县,陕北白于山黄土高原区域、渭北黄土高原高海拔区域和秦岭山脊等地。

陕西省榆林市是风能资源最好的地区之一,且拥有充足的太阳能资源。其中,风能资源属于中国国家风能IV类资源区,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和白于山之间风速较大的区域,年平均风速达6米/秒以上,年可利用小时数超过2200小时;截至2016年年底,榆林市已累计建成并网装机容量219万千瓦,当年上网发电量32亿度,在建风电项目容量为89万千瓦。榆林作为太阳能富集地区,光照时间长、强度大,全年太阳辐射达5500至6000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00~2800小时,年可利用发电小时数超过1400小时;截至2016年年底,榆林市累计建成并网装机达312万千瓦,年发电量22亿度。

交通运输

黄土高原地区交通运输由铁路、公路、民航、黄河部分水运及原油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主要运输网络由铁路、公路和民航组成。全地区杭甬高速铁路总长19.46万千米,其中,铁路营业里程为7584千米,占总运输线路长度的3.9%;公路通车里程为93798千米,占48.2%;内河通航里程为2074千米,占1%;民航航线总长为90502千米,占46.51%;原油管道长度为643千米,占0.3%;共有17条铁路干线,主要包括京包、包兰、陇海铁路、南北同蒲、京原、石太、宝成铁路、兰新、干武、兰青、青藏等。

在公路方面,黄土高原拥有18条国道公路,其中包括通往北京的3条、南北向的9条以及东西向的6条。同时,该地区还设有10个民用机场和3条原油管道。铁路是该地区对外特别是长距离、大宗货物和旅客运输的主要工具,通过陇海、南北同蒲、京包、包兰等铁路形成了环状围绕地区四周的运输网络。而公路发达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了纵横交错、以省会或首府为枢纽、连接大中城市并基本覆盖乡镇的公路运输网,在地域上弥补了铁路的不足,在内外运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各省会所在地均有铁路、公路、机场,是全省交通运输的中心;各大城市均已有铁路公路通过;边远地区及山区交通运输条件较差,各省黄土高原地区均有交通闭塞地区。

银西高速铁路西安市银川市)主要位于陕西省甘肃省、宁夏三省区路网空白地区,是中国首条设计时速达到250千米以上的长大干线有砟高铁。该高铁途径黄土高原的软塑黄土层、沟壑梁峁、沙地等复杂地质地貌,沿线大部分区域都做了边坡绿化,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35%。

浩勒报吉至吉安铁路是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全长1813.5千米,沿途穿越了毛乌素沙漠陕北高原、吕梁山脉、中条山脉、秦岭山脉等地形复杂的地区,途经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七个省区,最终抵达京九铁路吉安站。该铁路连接了黄土高原(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地区”地区与鄂湘赣等华中地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项目,同时也是实施“北煤南运”国家战略运输通道的关键组成部分。

科考研究

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记录的研究是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预测未来变化趋势与制定应对策略的可靠依据。黄土高原环境脆弱,是中国水土流失、风沙灾害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研究将为该区环境治理、发展经济提供理论依据。

2022年8月,由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马敏敏副教授团队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者合作完成一项新研究:距今6100年,史前人类开始在黄土高原西部从事粟黍农业生产;距今约5500年前,黄土高原西部旱作农业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出现从黍到粟的转换。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为干旱、暴雨、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该地区北部经常受到风沙的侵蚀,西部边缘地区则容易受到冻融作用的危害,而其余大部分地区则主要受水蚀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水流平均含沙量为37.6千克/立方米,最大的含沙量达到了666千克/立方米(1971年7月27日);陕县三门峡站每年下泄的泥沙约为16亿吨,最大输沙量达到39.1亿吨(1933年),大约90%的泥沙来自于黄土高原地区。此外,黄甫川含沙量曾达到了1570千克/立方米。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47.2万平方千米,占该地区总面积的72.77%,每年平均有16亿吨泥沙被输送到黄河中。其中,水土流失较严重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冲走耕地的熟化土层,降低蓄水保能力,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低而不稳,大量泥沙下泄,造成渠道、水库淤积和河流淤塞,增大了流域开发治理的困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可分为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其中多沙粗沙区为主要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黄河的23条支流和泾河上游(马莲河蒲河)部分地区,以及北洛河上游(刘家河以上)部分地区,在陕西省、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五个省(自治区)的45个县(旗)范围内。

水土流失的分布来看,侵蚀强度大于5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陕西和山西等省份。甘肃省的受侵蚀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6%;其次是陕西和山西。此外,侵蚀度大于10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中,陕西占据了绝大部分,约占73%,山西和内蒙古分别占16%和11%;黄河平均输沙量大约在16亿吨左右,而年侵蚀产沙量最多的是陕西,约为8亿吨/年。

黄土高原地区的风沙危害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阴山山脉以南、贺兰山以东、朔州市呼和浩特市一线以西,大体上是以鄂尔多斯市风沙高原为中心,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1/3。该区域内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1.8万平方千米,约占风沙区总面积的57%。其中,严重沙漠化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和河东沙地(宁夏黄河段东部),占风沙区总面积的17.4%。在风沙区内,仅风沙填积的入黄沙量就达到了1.6亿吨,约占黄河年输沙量的10%。

黄土高原地区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且草地退化、沙化和盐化面积逐年增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和宁夏等地。该地区轻度沙化面积占沙化面积的60.8%,达到1078.5万亩;中度沙化面积为285.0万亩,占沙化面积的16%;重度沙化面积为202.5万亩,占沙化面积的11.5%;而极重度沙化面积为208.5万亩,占沙化面积的11.7%。此外,宁夏全区的荒漠化面积为4461.0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774.5万亩;青海黄土高原地区荒漠化土地约为2100多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

黄土高原面上污染不严重,局部工业城市及矿区污染严重。黄土高原地区工业三废污染,主要集中在位于盆地之中的工业城市;大气以煤烟型污染为主,包括兰州市太原市西安市等地;地表水以有机污染为主,局部地区重金属污染,能源重化工基地三废排放量大。

环境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黄土高原开展了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方针为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等。中国治理黄土高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黄土高原主要开展了植树造林梯田和淤地坝建设工程;80年代至90年代后,在黄土高原主要开展了小流域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建设;自2000年以来,在黄土高原重点开展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坡耕地整治和治沟造地工程等一系列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并编制实施《黄河流域水土保护规划》《黄河流域淤地坝建设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实施方案》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截至2023年07月17日,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3%以上,是中国森林覆盖率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梯田,打坝淤地,治沟造地工程。截止2017年,黄土高原梯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达到60%左右,梯田建设和相应的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减少坡地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的沟壑约有4万余条,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减少入黄泥沙、拦泥淤地、滞洪减灾、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构筑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沟造地是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改造、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新模式,通过闸沟造地、打坝修渠、垫沟覆土等主要措施,实现小流域坝系工程提前利用受益,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2011~2012年,延安市开展了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共完成面积为0.84万公顷。2013年,该项目被列入中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并在延安市全境迅速推广。此后,延安市共完成治沟造地面积3.38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为0.31万公顷。

生物措施是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来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主要控制坡面尺度的土壤侵蚀,体现在1999年以来中国大规模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上。2000~2015年期间,黄土高原地区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581.12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占215.07万公顷,荒山造林占328.65万公顷,封山育林占37.5万公顷,大规模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得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明显改善,区域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植被指数增长率远高于中原地区平均水平。

截至2020年底,黄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24万平方千米,累计建成淤地坝5.81万座,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率为63.44%,黄河中游2001~2020年平均输沙量降至2.4亿吨,已达到1000多年前人类活动干扰破坏较弱时期的输沙量水平。

风景名胜

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独特、风景名胜众多,是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黄土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中国特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理景观。该地区特有的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黄土一线天等地貌景观,包括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和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横跨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7省份,风景名胜包括长城、兵马俑,山西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省云台山等世界地质公园;5A级景区主要有水洞沟遗址景区、壶口瀑布沙湖西安半坡博物馆黄帝陵等。

世界遗产

黄土高原世界遗产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等地。陕西省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3处9个点,分别是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7个点(未央宫、唐长安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大慈恩寺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城固张骞墓)。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分别为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

长城

长城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世界文化遗产遗产,分布于山西、内蒙古自治区、河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北方地区,其中,黄土高原陕西省明长城是比较完整的遗存;各类长城资源遗存总数43721处(座/段),其中墙体10051段,壕堑/金界壕遗址1764段,单体建筑29510座,关、堡2211座,其他遗存185处,墙壕遗存总长度21196.18千米。1987年,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长城主要由战国、隋、明等历史时期修筑或使用的长城墙体及附属设施组成。其中,战国魏长城分布于富县黄陵县宜君县黄龙县韩城市合阳县澄城县大荔县华阴市等地,墙体总长度约146.6千米,烽火台1座,敌台4座,单体建筑9座,相关遗存22座;秦昭王长城分布在神木市榆阳区横山靖边县吴起志丹县等县区,墙体全长459千米,单体建筑451座,关堡22座,相关遗存44处;隋长城分布于神木市靖边县定边县,墙体总长19千米,单体建筑35座。

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总长为8851.8千米,人工墙体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黄土高原境内主要分布山西、陕西、内蒙古自治区、宁夏等地,其中,陕西境内主要分布于榆林市府谷县、神木县、榆阳区横山区、靖边县、定边县以及延安市市的吴起县境内,墙体长1170千米,单体建筑1151座,关堡112座,相关遗存53处,是比较完整并能清晰地看到墙体、烽火台、营堡等遗迹的长城遗存。此外,榆林市由于地处陕西最北,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边疆地区,长城遗存尤为丰富,各类长城遗存总长约1600多千米。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原地区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被称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景区是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历史遗存包括战国赵长城、明长城(雁门关明长城是山西省省境内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围城、关城、瓮城、隘城、古关道、城堡、兵寨、烽火台、校场、兵盘、关署等等。此外,雁门关景区规划面积为30平方千米,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县合称为“外三关”。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位于临潼区骊山北麓。其中,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现存墓封土高40米,陵园布局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约2.5千米,外城周长约6.3千米;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皇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发现,已挖掘四个坑,面积共2.5万余平方米,坑内丛葬大量与真人真马等同大小的陶制彩绘兵马俑和当时实战使用的各种兵器,出土文物达万件之多。1987年,兵马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十里河北岸,是中原地区三大石窟之一。该四大石窟共计有大小窟254个,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始建于北魏,历时一百余年建成,分布在东西长度约一千米的石壁内,石像高从几厘米到十几米不等,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五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此外,该石窟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共计有21个石窟群。同时,云冈石窟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其开凿中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1961年,云冈石窟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青庙黄庙交相辉映的佛教伽蓝。五台山共计寺院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方圆达250千米,总面积592.88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国最早寺庙显通寺的诞生地,而南禅寺佛光寺作为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有迄今世界上仅存的梵乐,并存有各类佛教建筑,大量庙堂殿宇构成了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群,享有“佛土”盛誉,是中国最早、最大的国际性佛教道场。2009年,五台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被评价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平遥县,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体现了明清时期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该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城墙为明洪武三年(1370年)所建,周长6.4千米,墙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砖砌,墙外有护城河,深广各4米;墙上筑有3000个垛口、72座敌楼,是中国现存规模较大、历史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合肥古城墙之一。1997年,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云台山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地处华北地台太行山背斜南翼,面积为556平方千米,是一处以裂谷构造、水动力作用和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以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为辅,集科学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综合型世界地质公园。该公园拥有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条典型地球科学旅游科考线路。其中,云台山景区总面积为50平方千米,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子房湖万善寺等八大景点,每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拥有426家家庭宾馆、1万5千多张床位,也是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一个世界级、十个国家级称号于一身的风景名胜区。

黄土地貌景观

黄土高原地貌在形态上主要有塬、墚、峁、沟、以及黄土柱、坪、碟、墙、洞、穴等地貌景观。其中,陕西省的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有黄土墚、峁、丘陵沟壑地貌景观,关中地区的黄土台塬、陕北地区延安市安塞区白于山庆阳市有很典型的黄土梁、黄土坪等,还有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的黄河因含沙量大而形成“悬河”奇观。

黄土塬景观

黄土塬景观是黄土堆积地貌景观之一,因黄土厚度大,覆盖面积广,顶面平坦,周边被沟谷切割的桌状高地,俗称“塬”。著名的有陇东的董志塬、白草塬镇;陕北的洛川塬等。

黄土悬沟景观

黄土悬沟景观是黄土侵蚀地貌景观之一,是悬挂在黄土陡坡上十分陡峭的半圆筒状小沟。该景观是黄土塬和黄土梁上的地面径流,汇集到边缘陡崖,然后在陡峭谷坡上迅速流动侵蚀形成。

黄土一线天景观

黄土一线天景观是黄土侵蚀地貌景观之一,是一种沟壁垂直、沟宽狭窄、具有一定高度的线状黄土地貌景观。其特征是沟壁垂直,沟宽只有1~2米,高度数米至数10米,在沟底仰望天空呈线状,故而得名。该景观是黄土层因断裂形成的大型裂缝,或因流水沿极发育的垂直节理冲蚀形成,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黄土景观。

黄土落水洞景观

黄土落水洞景观是黄土潜蚀地貌景观之一,是黄土漏斗、黄土陷穴在雨水潜蚀作用下进一步发展,形成深度可达到黄土地层潜水位的一种陷坑,称为落水洞。落水洞是较大的陷坑,也叫“天井”,是一种奇特的观赏微地貌景观。

主要景区

黄土高原景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在山西省、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陕西省景区包括终南山骊山宝塔山翠华山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药王山等,瀑布也是该省的自然景观之一,其中有壶口瀑布高冠瀑布秦岭九龙潭瀑布等自然景观。关中蓝田人北首岭遗址半坡遗址、潼关仰韶文化遗址、大荔人遗址等;陕北地区统万城遗址、吴旗古长城、秦直道、镇北台与明长城、李自成行宫等人文景观。

宁夏回族自治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5A级景区有4处,包括沙湖中卫市沙坡头区旅游景区、宁夏银川镇北堡西部影视城、银川市灵武水洞沟旅游区;17个4A级旅游景区;4个红色旅游景区等。山西旅游资源富集,“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对山西省旅游的高度概括。截至2022年末,全省5A级旅游景区有9家,包括云冈石窟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平遥古城景区、雁门关景区、壶口瀑布旅游区等。

终南山

终南山位于古城长安西安市)之南,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该山总面积为1074.85平方千米,西起眉县、东至蓝田县,介于东经107°37′~109°49′、北纬33°41′~34°22′之间,是"道文化”“佛文化”“孝文化”“寿文化”“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等众多文化的发祥圣地。终南山观音台,海拔1688米,三面都是绝壁,登台南市眺秦岭,翠峰逶迤、北瞰秦川,八水如带,古城西安尽收眼底。

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峡谷中段,黄河北干流南段,吉县陕西省宜川县之间,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区。该瀑布景区总面积约116平方千米,因黄河流经此地,水面由300米宽乍缩为50余米,飞流直下,跌入落差30多米深的石槽中,形如巨壶注水,故名“壶口”;壶口瀑布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被誉为“黄河之心、民族之魂”,有“水底冒烟”“彩桥通天”“群龙戏浪”“谷涧生雷”等奇观;景区分布着“十里龙槽”“孟门夜月”“禹帽峰”“古渡口”“克难城”等百余处自然人文景观,集瀑布、峡谷、龙王辿、十里龙槽、孟门山大禹庙、古渡口小镇、黄河大合唱实景演出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

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野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县城南33千米的桑林乡与河南省济源市交界处,面积为58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572米。该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2月,199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蟒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573公顷,林地总面积5229公顷,非林地总面积344公顷,植被覆盖率达93.8%。全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其中,核心区面积3398公顷,缓冲区419公顷,实验区1756公顷。

水洞沟遗址景区

水洞沟遗址散布在黄河的支流边沟河两岸,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际学术界赫赫有名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产地,埋藏着距今4万年至5000年前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不同生存活动所留下的遗物与遗迹。各类遗迹中融合了大漠风光、兵营洞穴、峡谷等,形成了魔鬼城、卧驼岭、摩天崖、断云谷、柽柳沟等二十多处土林奇绝景观。2022年12月,水洞沟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四批国家遗址公园,授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2015年被公布为AAAAA级旅游景区。

沙湖旅游景区

沙湖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北部平罗县境内,贺兰山下、黄河岸边,距离银川市56千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N38°39′27.97″,东经E104°04′58.66″,景区总面积为80.10平方千米,是宁夏境内面积最大的自然湖泊。该沙湖栖息有鸟类17目44科200多种150多万只,是中国最具特色的观鸟胜地、中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中国十大魅力湿地、中国十大休闲湖泊之一,并获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中国年度休闲养生度假胜地”称号。其沙坡头的治沙成果蜚声中外,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1994年,沙湖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35个国家5A级旅游景点之一。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东郊河东岸的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历史有5600~6700年之间。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为5万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10000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约近万件文物。

黄帝陵景区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是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寝所在地。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专祭黄帝。自刘彻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该景区景点有印池、轩辕庙门、轩辕柏、黄帝脚印、轩辕殿、轩辕殿、乌头门等。1961年,黄帝陵是中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是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其中,黄帝陵祭典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黄陵县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祭祀文化之乡。

相关文化

黄土高原历史悠久,代表性文化有窑洞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

窑洞文化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之间孕育着黄土地独特的文化,遍布在黄土高原沟壑上的窑洞,便是这种文化的直接体现。窑洞分布在甘肃省陕西省、河南、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其中,山西窑洞主要分布在晋西北以及晋北地区;陕北地区的窑洞分为土窑洞、石窑洞、砖窑洞、土基子窑洞、柳柳巴子窑洞和接口子窑洞多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居穴。

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窑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增大窑洞的空间。窑洞冬暖夏凉,具有特殊的保暖性能,居住在窑洞内夏不畏酷暑,冬不怕严寒。

红色文化

黄土高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延安市位于西北黄土高原,是革命圣地,也是黄土高原红色文化的起源。1935年10月,从于都县出发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最终抵达陕北地区,开启了延安的13年光红色历程。延安境内共有枣园、杨家岭、王家坪革命旧址等445处革命纪念地,是中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代表歌曲有《东方红》《南泥湾》等。

甘肃庆阳市是甘肃唯一革命老区,华池县南梁镇是中国西北第一个红色政权——陕甘边苏维埃政府诞生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以“两点一存”载入史册,形成了红色南梁的文化品牌。该镇建设有南梁红色旅游景区、“两点一存”红飘带广场等,是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首批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原地区国防教育基地等综合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晋商文化

晋商是指明活跃于清时期(14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山西商人群体,明代在已全国享有盛誉,清代晋商从盐业发展到棉、布、粮、油、茶、药材、皮毛、金融等行业,贸易从内地扩展到蒙古、俄罗斯朝鲜、日本等国家,尤其是"汇通天下"的山西票号体系已初现现代金融业特点。晋商的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近代的商业文化——晋商文化,把中国的商贸经营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后由于清末内乱外患的影响及传统观念束缚,晋商逐渐衰落。现今晋商遗迹随处可见,尤以晋商大院最为有名,有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等。晋商大院与各家主人的家世、经商经历、人生观等密切相连,乔家大院体现了民商文化,王家大院代表了官商文化,常家庄园代表了儒商文化。

非物质遗产

黄土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等地,西安市鼓乐、陕西快板、晋祠秦腔秦安县女娲祭典等是主要代表项目。

陕西非遗

黄土高原陕西地区历史文化包括秦腔、皮影、剪纸、红拳等诸多非遗项目。截至2023年6月10日,陕西省已有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9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是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中国皮影戏和咸阳茯茶。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打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记写方式仍使用着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俗字谱。西安鼓乐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张骞传说故事是流传在张骞的出生地汉中盆地、活动地域关中地区、封地南阳市地区的传说故事,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张骞传说故事流传已有2100多年,千百年来在广大群众中口耳相传,反复加工,逐步完善,通过张骞的故事,反映张骞外交家、探险家、农学家、博学家等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非凡精神气度。

陕西快板起源于陕西关中一带,由民间顺口溜演变而来。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地区,同时辐射陕北、陕南和整个西北。陕西快板是板诵体的民间曲艺形式,以关中方言为标准语言,有单口、对口、群口等形式。其节奏明快、乡音醇厚、高亢激昂、风趣幽默,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山西非遗

黄土高原山西地区是非遗资源大省,截至2022年末,山西省有18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17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9人。该省主要文物保护单位有大同市善化寺华严寺太原市市的晋祠等。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千米的悬瓮山东侧,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也是晋水的发源地。晋祠的前身,是供奉姬诵的弟弟、晋国始封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后经各朝代重修和扩建,形成了殿、堂、楼、阁、亭、台、轩、、桥、林俱全的大建筑群,祭祀的主神也由唐叔虞变为“晋源之神”圣母,还有其他众多的神灵和历史人物附祀。

琉璃生产在山西省分布广泛,以太原、阳城县河津市介休市等地为主。其中,太原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生产琉璃,其后一直没有间断,当地烧制琉璃以苏姓家族最为著名;阳城烧造琉璃始于元代,烧制地点起初在县城东关,后迁至后则腰村,以乔氏家族最为著名;河津琉璃的烧制也始于明代万历年间,主要集中在城西的东、西窑头村吕姓为当地的琉璃世家;介休是山西烧造琉璃较早的地区,当地的唐朝寺庙建筑中就已使用琉璃。

宁夏非遗

黄土高原宁夏地区有牛羊肉烹制技艺、地毯织造技艺等2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2个。该地区国家级非遗项目有秦腔回族民间器乐、回族剪纸等。

秦腔发端于周秦,又叫“梆子戏”,是西北剧种,也是中国古老剧种之一,盛行于明清,流行于中原地区西北的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秦腔表演形式多样,表演技艺富有夸张性,其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情感悲欢结合,角色性格分明。此外,宁夏秦腔有《花儿声声》《狗二爷涅》《王贵与李香香》《花儿与号手》等优秀作品,多次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等荣誉。2014年,“宁夏秦腔”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甘肃非遗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甘肃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3处。黄土高原甘肃地区主要非遗项目有格萨(斯)尔、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天水市丝毯织造技艺)、中药炮制技艺(岷县当归加工技艺)、岷县宝卷等。

秦安女娲祭典主要在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女娲庙举行,是甘肃省天水市政府及陇城民间举办的规模盛大的中华始祖祭祀活动。自二OO六年恢复公祭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被确定为女娲祭典日子。女娲祭典分公祭和民祭两部分,公祭仪式隆重,参与者有各界代表及来自海内外宾客;民间祭祀持续时间从三月十一日一直到三月十五日,其中,三月十一日设坛,十二日取龙泉圣水洒坛祈福,十三日风沟迎鸾驾,十四日风台迎馔,十五日上午九时五十分举行正坛祭祀。2011年,秦安女娲祭典入选中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