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方肌 :上背部和躯干中最为宽阔、最浅表的肌肉之一

更新时间:2023-08-15 18:01

斜方肌(Trapezius)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成呈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下外侧,中部的平行向外侧,下部的斜向上外侧,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冈,其作用是使肩胛骨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一侧肌收缩可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斜方肌由上斜方肌、中斜方肌和下斜方肌三个部分组成,其主要营养动脉为颈横动脉,同时还包括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最上肋间动脉以及第3~9肋间后动脉分支。这些动脉在皮下互相吻合,形成广泛的血管网。斜方肌受副神经和颈神经的双重神经支配。

斜方肌由英国解剖学家威廉·柯珀命名的,其旧称是“僧帽肌”,常见疾病有斜方肌损伤、肩胛动力障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检查方法包括视珍、触诊和肌力检查等。

形态结构

形态特征

斜方肌是最大、最浅表的肩胛骨-躯干肌群,为三角形的阔肌,左右两侧合成呈斜方形,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下外侧,中部的平行向外侧,下部的斜向上外侧,止于锁骨的外侧1/3部分、肩峰和肩胛冈。

结构与组成

斜方肌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上斜方肌(UT)、中斜方肌(MT)和下斜方肌(LT)。

上斜方肌

上斜方肌(UT)是斜方肌中最小的部分,起于上项线内三分之一,背部正中起于项韧带,终止于锁骨外侧三分之一处。上斜方肌是影响肩胛骨和颈椎运动和稳定性的主要肌肉之一,与其他肩胛骨肌肉(如下斜方肌和中斜方肌、前锯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和胸小肌)之间存在着协调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斜方肌

中斜方肌起自于C6-T3棘突和棘间韧带,终止于肩峰内缘和肩胛冈上缘。中斜方肌和菱形肌一起使肩胛骨后移,有助于中和前锯肌对肩胛骨强力的前移作用,中斜方肌和前锯肌力量中和后的净余力决定上旋肩胛骨最终的前移-后移位置。

下斜方肌

下斜方肌是斜方肌中最大的部分,呈倒立的三角形。起自于T4-T12棘突和棘间韧带,终止于肩胛冈内侧端。下斜方肌通过向下、内方牵拉肩胛冈基底来上旋肩胛骨

位置与毗邻

位置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

毗邻

背阔肌

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其主要功能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引体向上。

菱形肌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层,肩胛骨内侧缘和脊柱之间的菱形扁肌。起于下2个颈椎和上4个胸椎的棘突,肌纤维由内上向外下斜行,止于肩胛骨内侧缘。作用:牵引肩胛骨向上内侧运动。

项筋膜

项筋膜位于斜方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的深层,遮盖头夹肌、颈夹肌和头半棘肌的表面。向上附着于上项线,向下与腰背筋膜相移行,内侧与项韧带融合。

肩胛提肌

肩胛提肌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位4个颈椎横突,止于肩胛骨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并使肩胛骨下角转向内侧,如果肩胛骨固定,可使颈向同侧屈。

血管与神经

血管

斜方肌的主要供应动脉为颈横动脉。此外,还有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最上肋间动脉以及第3-9肋间后动脉的分支,在斜方肌外侧缘,有肩胛上动脉的分支。这些动脉在皮下相互吻合,形成广泛的血管网。

颈横动脉自发出后,行向外上方,越过斜角肌、膈神经及臂丛,经肩胛舌骨肌进入由中斜角肌、臂丛及肩胛提肌围成的三角区,此三角区为寻找颈横动脉起段的标志。

神经

斜方肌受副神经和颈神经的双重神经支配,但是副神经和颈神经运动纤维至斜方肌的确切分布规律还有争论,有的主张斜方肌上部仅由副神经支配,肌的下部则由副神经和颈神经运动纤维共同支配。有的主张第3、4颈神经主要支配斜方肌上、中部,副神经主要支配斜方肌中、下部。有的认为颈神经并不发运动纤维至斜方肌,整块肌肉的运动神经支配依赖于副神经。

生理功能

斜方肌的作用可以使肩胛骨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

相关疾病

斜方肌损伤

斜方肌覆盖了颈肩后部,由于颈部活动幅度较大,频率较高,因此斜方肌上段损伤较多。其临床表现多为缓慢发病,以单侧损伤多见。患侧颈、肩、背部酸痛沉重,颈部活动时患处会有牵拉感。颈项上部酸痛僵硬,喜欢向患侧做后仰动作,甚至伴随头痛。按压、捶打患处有舒服感并可缓解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出现低头、旋转颈部等活动障碍。部分患者仅表现为肩背疼痛,仿佛背负重物。

肩胛动力障碍

肩胛动力障碍通常表现为肌力不平衡、肌肉僵硬、肌肉活化抑制或关节囊挛缩,病因包括神经性、骨性、关节性因素,以及最常见的软组织问题。肩胛周围肌肉活动性改变与肩胛动力障碍有关,已有多项研究利用肌电图、电磁运动传感器等不同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均发现肩胛动力障碍患者存在上斜方肌过度激活,中斜方肌、下斜方肌和前锯肌激活不足,致肩胛骨上旋和后倾减少,内旋增加。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myofascial pain 综合征, MPS) 是一种由于肌筋膜局部挛缩而引起的疼痛综合征, 好发于颈肩背部, 发病原因与慢性软组织损伤、工作体位和强度、代谢稳态失调、心理以及环境等因素有关,以伴有一个或多个肌筋膜激痛点 (myofascialtrigger points, MTr Ps) 为显著特征, 触及可产生牵涉痛。治疗MPS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按摩、麻醉、阻滞疗法等。针灸疗法主要通过针刺患处斜方肌激痛点,降低肌紧张,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其中,斜方肌MPS是临床上常见的肌肉筋膜受损导致的组织损伤,有研究发现,斜方肌MPS患者激发点肌紧张的同时一般伴随着该处肌肉硬度的增加。

检查方法

视诊

观察两肩是否对称,高低是否相同,有无畸形,斜方肌瘫痪表现平肩。

触诊

患者采取坐位姿势,躯干伸直固定。检查者一手固定被检侧肩胛骨下角,另一手握住同侧肘关节,向下并稍向前压肘施加阻力。此时令患者上臂抗阻力外展后伸(外旋)肩关节即挺胸动作,正常时即可触摸到斜方肌的收缩以及肩胛下角外旋。若斜方肌麻痹,则肩胛下角内旋,肩胛内上方由于肩胛提肌的收缩而上移,锁骨上窝凹陷更加明显。

肌力检查

肌力检查是检查随意运动的肌力,以判断有无肌肉瘫痪以及瘫痪的程度,它也为决定肌肉移位手术和评定治疗效果提供重要依据。患者需要进行耸肩向上动作,这可以用于检查斜方肌上部的肌力。在耸肩的过程中,医生可以增加阻力,以检查斜方肌中部的肌力,并观察中部肌肉是否紧绷。此外,医生还可以让患者内收肩胛骨,使脊柱缘互相靠拢,以检查斜方肌中部和下部的肌力。

训练方法

2.T形杠划船是锻炼斜方肌上背区域的较好的练习动作,正确的握法能够确保整个斜方肌得到充分的锻炼。在进行T形杠铃划船练习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握法来训练斜方肌的不同部位,窄握可以锻炼斜方肌内侧和上部,宽握则可以训练斜方肌外侧和下部。通过不断交换握法进行重复练习,可以让斜方肌的所有区域都得到充分的刺激和锻炼。

训练提示

1.每个练习开始时,先做2组热身,然后再做4组正式训练,每组最少4次或至力竭。

2.斜方肌训练的较好时机是在背、肩部训练刚结束或同时进行。

3.其他练习中有意识地使用斜方肌,如做杠铃深蹲或偶尔做轻杠铃深蹲时,可收缩斜方肌。哑铃弯举时有意识地使用斜方肌也是一个好的练习形式。

斜方肌肌皮瓣移植术

适应证

斜方肌肌皮瓣是一种用于修复口腔、颌颈部和颌骨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其中,斜方肌上部肌皮瓣主要用于修复咽、扁桃体、颊、口底和颈前等部位的组织缺损;斜方肌上中部肌皮瓣则用于修复口腔、口咽和颈部皮肤组织的缺损;而斜方肌下部肌皮瓣则用于修复后颈部、腮腺区和下方组织缺损。

手术方法

以肩锁关节为设计中心,构建皮瓣,上缘与颌下切口线相连,形成颌颈部切口。该切口的长度和形状可根据口内病变的范围进行适当调整,可以是直线或曲线。

首先,在肩锁关节处切断斜方肌的附着点,然后从皮瓣上部向下分离,切断斜方肌并将其与筋膜一起翻起。为避免皮瓣与斜方肌分离,应将两者缝合数针固定。在解剖时,应使用钝性分离方法,小心寻找并保护伴行静脉。将斜方肌肌皮瓣完全游离后,可呈180度翻转并用于修复口内缺损和肩部创面,同时可进行中厚皮片植皮。若需要修复下颌骨缺损,可将肌皮瓣携带肩胛冈一起取下,作为肌皮骨瓣一期转移,以修复受区创面。

注意事项

历史

斜方肌的名称源自英国解剖学家威廉·柯珀,他在1700年左右进行命名。该肌肉的旧称是“僧帽肌”,因为两块斜方肌合在一起的形状类似于僧侣的帽子。1972年,Conley报道胸锁乳突肌带锁骨、斜方肌带肩胛骨联合修复下颌骨缺损。1973年,Conley进一步通过放射性骨扫描和组织学观察证明此移植骨的血供为广谱变化。1975年,阿根廷Demergasso首先报道应用斜方肌皮瓣修复口腔缺损,因此阿根廷将斜方肌皮瓣命名为Demergasso肌皮瓣。1979年,McCraw又着重对上斜方肌皮瓣的优点与临床应用作了进一步介绍。同年,Ariyan也应用此办成功地进行了颈部食道的一期修复。

1980年,Bertotti对上斜方肌皮瓣的优点作了进一步阐述,并制成斜方肌岛状肌皮瓣用于头颈部恶性肿瘤广泛切除后创面的修复。同年8月,Mathes等根据斜方肌的解剖与血供特点,设计了另一种斜方肌皮瓣,即下斜方肌皮瓣,从而保留了斜方肌功能,避免了垂肩畸形及上臂外展受限等并发症。1981年2月,Guillamondegui对斜方肌的解剖与血供作了系统阐述,着重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肌皮瓣——外侧斜方肌皮瓣,就其切取方法作了讨论。同年7月Gantz也对外侧斜方肌皮瓣作了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设计与切取方法,丰富了斜方肌皮瓣的内容。

相关研究

杨骁峥等学者建立考虑斜方肌的脊柱侧凸有限元模型,探究斜方肌对脊柱的力学特性影响,加入肩胛骨和斜方肌,模拟分析上躯干不同工况下斜方肌对Lenke1型侧凸脊柱各部分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斜方肌可以增强脊柱抵抗变形的能力,同时使应力在脊柱上更符合循序渐进的分布。

陈柏鑫、林铭等学者利用剪力波弹性成像技术研究健康男性受试者在不同姿态下胸腰筋膜和斜方肌硬度变化,以了解姿态对胸腰筋膜硬度的影响和探索胸腰筋膜与斜方肌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胸腰筋膜与斜方肌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连续性,且前倾坐位能够显著增加胸腰筋膜的硬度,进而影响到斜方肌的硬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