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耳峪村 :方耳峪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8:29

方耳峪村属北京市密云区大城子镇所辖。总面积241.5公顷,420口人。村里的主导产业为林果业,以种植板栗、核桃、红肖梨为主。

村情概况

方耳峪村属北京市密云县大城子镇所辖行政村,位于镇政府东南部,距县城24公里。村域总面积241.5公顷,大部分为山地、坡旱地,其中林地面积310.9公顷,林木覆盖率为60.02%。全村共有153户,420口人。村里的主导产业为林果业,以种植板栗、核桃、红肖梨为主。2009年,该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06万元,人均收入9097元。

2006年开始,方耳峪村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水、改厕、推广新型清洁能源及村容村貌整治。硬化街道4000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实施改水工程,铺设主管道4000米;实施改厕工程,新建、改建三格式无害化户厕142个,建村公共厕所两座;治理村内河道1500米;修建村民文化活动和休闲健身场所1处。

村名又来

纵观大城子镇地图,方耳峪位于镇东南角,整个村落呈带状,是该镇各村中最“苗条”的一个村落。深入村中,听村里老人介绍,早年间的方耳峪地物形状并非如此,而是呈弯曲状,因其形状极像耳朵的耳蜗处,故得名方耳峪。元末明初,方耳峪一带原居住百姓因一场自然灾害全部死去,这里曾一度荒无人烟。后有百姓陆续迁移至此,形成周、王、杜三大姓氏,从此繁衍生息至今。关于村子的形状,还有一个说法。除了形似耳蜗,村子的形状还犹如一条头朝北、尾朝南的龙。龙头旁是一条小溪,龙一抬头便可以喝到甘甜的溪水。村里的长者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有神龙的保佑,村里的百姓定会安居乐业、福寿安康。巧合的是,龙头的位置正和耳蜗的拐弯处相吻合。现在,随着后人对村落的不断建设,当年的耳蜗(龙头)已成为笔直的村路,村子由耳蜗形状渐变成了带状,但村名永久地记录下了村子的最初样貌。另据《北京市密云县地名志》记载,因村址位于房儿沟中,故得名房儿峪,清末成村后演变为今名。

方峪寺与“大碾盘”

村北面的几处民居,原址曾是一座寺庙,名叫方峪寺。

据村里的老人讲,寺庙始建于明代,是该村村民迁至现住址时建造的,但没有记载,至今没有任何的相关传说,只是知道寺庙所在的位置。在寺庙不远处,曾有一座坟墓,被称为和尚坟。解放后,当地百姓从寺庙旧址中挖出一个香炉和一些砖瓦,后这些物件不知去向。

在村的南北两方向,分别散落着两个直径为70余厘米的石磨轱辘,多年无人问津,被村民用来纳凉歇脚。2007年,村里搞新农村建设,打井至3米多深时,挖出两个直径为1.6米的大碾盘。按照物件的大小,老人们推算碾盘和村里散落的轱辘是一个整体,而挖井的地点和方峪寺旧址只有3米之遥。老碾盘应出自这座庙宇,和寺庙的年岁相当,兴许就是和尚坟里的和尚当年用过的。

500岁的栗子树

村南有片栗树林,其中,有一棵栗树堪称爷爷辈。此树呈伞状,枝杈繁茂,树干需3到4人才能围拢。经原大城子镇林业站站长王国良鉴定,此树为500余年的栗树。这棵栗树最高产量曾达到300斤,现在已经进入老年期,年产量达百余斤。据统计,在方耳峪,具有三四百年以上的老树达10余棵。

现在,方耳峪村村民收入以发展林果业和外出打工为主。2003年,成立大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有79户村民加入合作社,主要种植板栗、核桃、红肖梨等。其中,板栗种植20万棵,年产量10万斤,产品销往山西省、东北、天津市等地。

广东省阳西县平街乡方耳峪村

村情概况

该村隶属于平街乡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平街乡北边,距离村委会5.4公里,距离平街乡3.8公里。国土面积有0.8平方公里,海拔1523.6米,年平均气温19℃,年降水量1430毫米,适宜种植烤烟、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210亩,其中人均耕地0.83亩;有林地12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5户,有乡村人口552人,其中农业人口510人,劳动力2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0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93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生姜为主。

农村经济

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4万元,占总收入的71%;畜牧业收入29万元,占总收入的2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87头,肉牛11头;工资性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 10%。农民人均纯收入2493元,农民收入以生姜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0万元,常年外出打工人数30人,占劳动力的12%,在省内务工20人,到省外务工10人。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25.66亩,其中:田35.16亩,地90.5亩,人均耕地0.95亩,主要种植烤烟、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2021.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15亩,主要种植板栗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850亩,其中养殖面积5亩;荒山荒地260亩,其他面积100亩。

基础设施

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电、电视、电话,有72户饮用井水,有6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92%。有7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和41%;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户,分别占总数的8%和8%。该村不通乡道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公里。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12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0.6亩。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1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5居住砖木结构住房。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