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东齿蟾 :角蟾科齿蟾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1:56

景东齿蟾(学名:Oreolalax jingdongensis)为锄足蟾科齿蟾属两栖纲,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云南省等地,主要生活于常绿阔叶林下的山溪中、水流平缓以及溪中多石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景东徐家坝。

生存环境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景东徐家坝。

简介

学名:Megophrys

英文名:JingDongHornedToad

拉丁学名:Oreolalax jingdongensis

命名:Ma,Yang,and Li,1983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 Vertebrata → 两栖纲 Amphibia → 无尾目 Salientia → 始蛙亚目 Archaeobatrachia → 角蟾科 Megophryidae → 齿蟾属 Oreolalax → 景东齿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

形态特征

成体:雄蟾体长54mm,雌蟾体长53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2。头体略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圆,吻棱较显著;鼻孔位于吻眼间,鼻间距约等于眼间距而略小于眼径;瞳孔纵置;无鼓膜;褶较为显著或被有疣粒;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缺刻浅;咽鼓管口很小。

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细长,指长顺序为3、4、2、1,端部略膨大成小圆球状,色灰黄;关节下瘤和肤棱均不甚清晰;内、外掌突大小相等,隆起甚高。后肢长,雄性为体长的169%,雌性为体长的163%左右;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吻端,左、右跟部重叠颇多,胫长约为体长之半;趾细长,末端稍膨大成球状,略逊于指端;关节下瘤不发达,青灰色;趾间一般具1/3蹼左右,趾侧具缘膜;内踉突呈豆状隆起,无外突。

头、体及后肢背面满布疣粒,前肢疣粒少而小,体侧者甚少,疣粒顶部有浅色角质颗粒;股外侧正中近腹面有一个米黄色腺体。腹面皮肤光滑,前臂内侧及胸侧近前肢基部有灰白色分散的疣粒。雄蟾下颌前缘有黑刺,刺脱落后,则成为浅色颗粒状疣;胸部有一对黑刺团;第一、第二指背面具黑刺粒。

生活时体和四肢背面棕褐或棕黄色,上唇缘具深色斑,两眼间有褐黑色三角形斑;体背部疣粒部位有褐色斑,在疣粒顶端色较浅;四肢背面有褐黑色横纹或呈不规则斑纹,一般在前臂、股、胫及跗部各有4条横纹,指、趾背面也有褐黑色横纹。体和四肢腹面为浅棕白色,胸、腹部及四肢腹面有灰色斑点,不同个体颜色深浅有变异。

第二性征:雄性前肢较粗壮,第一、第二指背面具粗大黑刺;胸部有一对刺团,刺大而稀疏(见费梁等,2005a: 图版Ⅲ);无声囊。

卵:卵群呈团或呈环状;卵径3.4—3.8mm,动植物极均为乳黄色。

蝌蚪:蝌蚪体形较大,全长80mm左右,头体长30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3。体略扁,吻端圆,吻长略大于眼间距;尾肌发达,其基部的宽约与眼间距等宽;尾高为尾肌宽的两倍;前部的上尾鳍低而厚,后部微拱起;下尾鳍较平直,尾末端钝圆。口较大,略小于眼间距;口周围有唇乳突,仅上唇中央微缺,左、右各有10—12枚乳突,乳突上色素不显;口角部位的副突小,上面一般无唇齿,有者亦甚短小;唇齿式一般为I∶4+4/4+4:I,少数为I∶5+5/4+4∶I或I∶4+4/3+3∶I,上、下唇外侧的唇齿行短;角质颌强,有锯齿状突起;出水孔在体左侧位吻至肛的中央,背、腹面均可看到;肛口开于右侧,与尾基部的下尾鳍相连。

蝌蚪头体背面为灰褐色或暗棕色,尾部色较浅,下尾鳍前段无斑,呈黄白色,有的个体则与尾肌和上尾鳍一样满布不规则大小斑点;腹面灰蓝色。全长20mm的小蝌蚪尾部没有斑点,以后随身体长大尾部斑点逐渐出现,常在下尾鳍的最后部位有斑点;后期蝌蚪背部出现深色斑点,尤以疣粒部位更为显著;颌缘及四肢横纹清晰。腹面咽喉部灰蓝色,胸、腹部灰蓝色或乳白色,大腿腹面细小棕色点可见;腋部及大腿后部各有一个白色腺体,后者腺体周围色深。当四肢发育良好时,尾部开始萎缩,其背部出现大小疣粒;当体长31 mm、尾长23mm时,吻端、上眼睑、头顶部至尾基部以及体侧疣粒大而较稀疏;颞褶清晰,鼓膜部位光滑无疣,同时已显其他成体特征。

分布

景东齿蟾分布在中国云南景东、杀柏、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云南省两栖纲中不少种类只孤立地分布于某一地区,如滇蝾螈(蝾螈属 wolterstorffi)、景东齿蟾(Oreolalax jingdongensis)、贡山齿突蟾(Scutiger gongshanensis)、大花角蟾(Megophrys gigantica)、疣棘溪蟾(Torrentophryne tuberospinia)、无棘溪蟾(Torrentophryne aspinia)、哀牢溪蟾(Bufo ailaoanus)、花棘蛙(Rana maculosa)等,这些种类的分布表现出残留特征,其生存状态大多处于濒危。

哀牢山[云南楚雄],保护区内,还有爬行纲39种,隶属9科、27属;两栖纲26种,隶属8 科、16属,其中的哀牢蜍、哀牢蟾蜍、景东齿蟾为哀牢山的特有种。

资料

分布在云南省的3种齿蟾(乡城齿蟾、景东齿蟾和棘疣齿蟾)的核型、Ag-NORs和C-带,结果表明2n=26(6 7).NF=52,一对次缢痕和Ag-NORs位于6q,该区域同时被C-带正染,其余C-带位于各对染色体的着丝点区域。这些特征表现出3种齿蟾的核型同源性和原始性。齿蟾属内种间各对应染色体对在相对长度和臂比值的差异显著性测定表明其核型演化途径可能是臂间倒位和相互易位。3种齿蟾具有染色体数目和Ag-NORs的变异和异形现象,其中乡城齿蟾的一个多余染色体呈现C-带正染,因此可能是B染色体,是锄足蟾科中首次报道。三种齿蟾均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形染色体。进入发布在《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