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 :湖北省随州市境内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的墓

更新时间:2023-03-23 08:07

曾侯乙墓位于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区西部两公里处擂鼓墩东团坡上,距今已有2400多年,是湖北省内历年来发掘的唯一一座规模最大而又有确切年代的战国墓葬。

该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平面多边形。方向正南北,东西21米,南北16.5米,深13米左右。木置于墓底,四周及椁顶填木炭逾60000公斤。木椁高3.1—3.5米,由171根长条方木垒成,共用木料380立方米。椁室分东、北、中、西四室。墓主骨骸经鉴定为男性,年45岁左右, 经过对出土编钟上的铭文进行鉴定,确认这是战国早期诸侯国曾国君主乙的墓葬,故称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的发掘弥补了历史文献的缺失,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无法比拟,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最重要的发现,对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尤其是工艺、技术、音乐乃至思想信仰,都有着重要意义。1988年1月,曾侯乙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考古与发掘

发现与勘探

1978年2月,随县(今随州市)城郊,驻军某部雷达修理所为扩建厂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开山炸石时,意外发现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墓。

1978年3月,文物考古部门组织联合勘探,经过考古专业人员勘探,墓坑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似一座超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内置大量礼乐器;在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置放狗棺一具。地宫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木椁顶面及四周填塞防潮木炭6万公斤,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达墓口。

发掘过程

1978年4月,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对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进行发掘,发掘工作由湖北省博物馆组织实施。同月,考拟定《发掘工作方案》和《发掘的具体步骤和要求》,组建发掘组织,调集专业技术力量并进行专业的培训,筹集所需经费、物资、器材和工具。对已遭到破坏的墓口情况做补救性清理记录,对墓口周围场地进行平整和工作面的合理安排。

1978年5月,正式开始进行全面发掘,考古人员取全记录资料后,用五天时间清理完残存的夯土、石板、青膏泥、木炭和椁盖上铺置物。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空军派出直升机到达随县,对发掘现场、墓坑、椁盖板进行航空拍照。考古人员对墓坑、盖板进行测量绘图、编号和文字描述等考古记录。

1978年5月17日—20日,考古人员利用汽车起重机成功起吊墓室盖板和棺椁,盖板揭完后,考古队员分成四个组,按四个墓室同步进行清理,并设总记录、总绘图、总联络(主管安全检查)协助队长掌握全局并协调各个室之间的相关事宜。对器物、图纸、照片等各项记录均分室编号。5月21日,对墓坑进行排水作业,并完成现场清理。

东室从5月22日开始清理,历时一个月,从东室取出黄金制品:盏、勺、杯、镇共五件,以及兵器1473件、乐器10件。

中室从5月21日开始抽水清理,历时28天,在中室出土大量青铜礼器用器,漆木用器和竹、木质乐器。编钟从钟架上逐步取出后,利用汽车起重机将编钟钟体、钟架、及其它构件吊出椁室。

北室从5月29日开始发掘,取出水中车舆、伞盖、及甲胄片和两件大铜,历时26天,于6月23日清理完成,从北室清理出竹简和大量长杆兵器以及成堆的甲胄。

西室在抽水时发现无头鸳鸯形盒,后在2号陪葬棺内找到它的头。将陪葬棺吊出后,椁底清理出一些残竹席、小件玉、石、木器等,于6月19日完成清理。

6月4日开始取吊编钟,按先上后下,先钟体、次挂钟构件、后钟架的顺序依次实施起吊,演奏工具同步逐件取出,到6月15日,随着西北角最后一个钟铜人起吊上坑,全套编钟再现人间。

墓主主棺,是此墓中体积最大,单体分量最重的一件器物,于6月8日晚,利用两台汽车起重机合力没能成功起吊,在做好充分准备后,次日采取现场开棺,先吊棺盖,再将棺内遗物用铝板和盘托出转入工作室内另行整理。从棺内清理出人骨一具,男性,年龄42-45岁之间。棺内清理出金、玉、铜、琉璃、骨、角等器物568件。外棺棺身和内棺棺身则在整个椁室完全清理完之后,向椁室内注水,利用浮力使内棺漂移,做安全捆扎之后再起吊出椁室,最后将外棺棺身吊出椁室。

四个墓室清理基本结束,随葬器物全部安全出土后,整个墓室的木构建筑秘密被彻底打开。中室以陈礼乐器为主,是地宫的中心部分;东室为墓主人长眠之所;西室是乐舞奴隶殉葬之处;北室是宫中“武库”

墓葬形制

墓葬结构

该墓为岩坑竖穴木椁墓,开凿在红色砂砺岩的小山丘上,平面为多边形,无墓道,方向正南北。墓坑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13米左右。木椁置于墓坑底部,四周及椁顶充填木炭逾6万公斤。木炭之上为厚10~30厘米的青膏泥和厚约2.5米的夯土,夯土之上铺一层石板。石板之上的封土均经夯打。木炭之上努筑青膏泥、白膏泥,上面盖铺石板,再努筑五花土直达墓口。墓室整个椁室使用达500立方米的成材楠木制成的盖板、墙板、底板合计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垒迭而成。

棺椁结构

主棺置于东室,分内外两层,均为木质。外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棺外镶有青铜框架,底部有10个高14厘米的蹄形铜足。棺盖四周有12个铜钮,棺内朱漆,棺外以黑漆为地,绘有朱色、金黄色花纹。内棺长2.49米,宽1.27米,高1.32米,内朱漆,外以朱漆为地,上施黄、黑色彩绘花纹。棺一端绘有窗户,两侧绘门,门两旁绘有守卫的神兽武士。墓主尸体有多层丝织物包裹,但出土时多已腐朽,仅存少许残片。骨架周围有玉器、骨器、角器和小件金器等随葬品300多件。墓中共殉葬21人,皆有木棺葬具,东室置8具,西室置13具。尸体均用竹席和丝织物包裹,包裹物亦已腐烂,见有少量玉器、木梳、木篦等物。人骨均经鉴定,墓主人为男性,45岁左右;殉葬的均为女性,年龄在13~25岁之间,而以20岁左右的为多。此外,主棺近旁尚有木棺一具,棺素面无漆,内有狗骨架一具。

随葬品

综述

曾侯乙墓中共出土各类随葬品约15404件,包括礼乐兵车在内的各种青铜器件,总重量达10吨左右,是历年来出土铜器最多的一座墓。中室的西、南两侧陈放着编钟,北侧置编磬。瑟笙等乐器则列于钟之间。北室内,摆满着兵器和车马器,有成捆的箭镞、长杆兵器及甲胄、车〔wèi卫〕、马〔biāo标〕、车华盖等,另有一对各重300多公斤的大铜缶和竹简等。

铜礼器中,有九鼎八簋,成对的〔fǔ甫〕、豆、壶、鉴、缶及鬲、、盘、等140余件。乐器: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箎〔chí池〕八种,共124件。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上层为三组共19件钮钟、中下层五组共45件甬钟,及一件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镈钟所组成。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中心音区十二个半音齐备,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

曾侯乙尊盘

曾侯乙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纹和浮雕的龙。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 曾侯乙尊盘是商周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铜鉴缶

1978年发掘的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了两套形制、纹饰相同的大型冰酒器具——铜鉴缶,又称“冰鉴”,分别重168.8公斤、170公斤,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是迄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冰酒用具,被誉为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冰箱”。

鉴缶由方鉴和方缶两部分组成,方缶置于方鉴正中,组合为一个整体。出土时两套鉴缶并列,上置一勺。鉴、缶器壁上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鉴缶的外面是一个大方鉴,鉴直口,方唇,短颈,深腹,四个兽足承托鉴底,里面中间放着一个方缶(即盛酒器)。方缶小口,方唇,斜肩,鼓腹,平底。鉴内底上有呈品字形分布的三个凸形的弯钩,其中一个弯钩装有活动插销。当方缶放入鉴内,鉴底的三个弯钩可以套入方尊缶圈足上的三个榫眼内,弯钩上的活动插销自动掉下,卡住尊缶,使之不致移动。

集浑铸、分铸、焊接制作工艺于一体的鉴缶不仅是先秦时期贵族们夏季饮酒的豪华器具,也是一种精美的青铜工艺品。其外表装饰华美,器表通体雕铸精细繁的蟠螭纹。它的四角和每一面的正中部都装饰一条曲拱的龙形动物作器耳。口沿上有长方形和曲尺形的镂空纹饰。器盖是镂雕蟠螭纹,四足也被铸成动物的形状。

《二十八宿图》衣箱

《二十八宿图》衣箱,呈长方体,长71厘米,宽47厘米,高40.5厘米,箱盖呈隆起拱形,箱内髹红漆,外表以黑漆为底漆,再用红漆绘二十八宿图和其它纹饰。箱盖中心写有篆文"斗"字,二十八宿名称以顺时针方式环绕箱盖中心的“斗”字书写。该衣箱绘有二十八宿全部名称,并有北斗,四相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天文研究实物资料。它表明中国至少在战国初期,已形成二十八宿体系,并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曾侯乙棺椁

曾侯乙青铜楠木彩绘主棺(分内、外棺)重达7000公斤,出土时外棺已腐朽,内棺保存状况良好,内外均髹漆,外表面以红漆为底,上绘有黑、黄两色的繁复图案,是战国早期少见的大面积彩绘漆画。外棺为近方形盒状,由巨大的青铜框架嵌巨型厚实木板构成,与现代的集装箱类似。整棺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是目前为止我国最大的一件出土漆器(图8)。在外棺的十个立柱上,非常清晰地绘有11条编钟乐谱,其中两个正面棺板上共绘有8条、两个侧面棺板上共绘有3条。每条符号的编排不尽相同,外棺正面底梁上也有排列整齐的符号,损坏比较严重。

墓主辨析

曾侯乙墓,规模巨大,出土物共万余件,在一些铜器上铸有“曾侯乙”之类铭文,说明曾侯乙就是这座墓的主人。又据铜铭文:“佳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xióng熊〕章乍曾侯乙宗彝。”获知曾侯乙,男性,年龄45岁左右,下葬年代为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或稍后。

考古学家总结出曾侯乙所代表的多方面成就——他是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音乐家,曾侯乙编钟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具有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他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在他的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墓中出土的和战车上带有进攻性的车軎都是中国的首次发现;他还是一位热爱旅行的知名“驴友”,墓中发现了便于携带的鼎、盒、以及陪葬坑中发现的便于拆装的帐篷,体现出和现代工业设计相似的理念与极高的前瞻性,具有突破时代的意义。

历史意义

考古学家们与来自音乐、古文字、科学技术、历史等多学科的学者紧密合作,对曾侯乙墓进行发掘和整理、研究,极大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墓中出土的文物体现的音乐、科技、艺术成就,是人类“轴心时代”文明的杰出代表,曾侯乙墓的发掘弥补了历史文献的缺失,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在中国考古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无与伦比,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最重要的发现,对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尤其是工艺、技术、音乐乃至思想信仰,都有着重要意义。

曾侯乙墓的发掘和出土的文物,共同体现着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出土青铜文物总量超10吨共38种134件,是中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墓葬。因发掘前未被盗扰,其布局真实反映着墓主人享用器物的仪式:鼎成序、成套、鬲成组、豆成对,盘、匜相配。它们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纹饰华美,采用浑铸、分铸、熔模铸造(失蜡法)等冶铸技术和透雕、错金、镶嵌等多种工艺,集先秦青铜制造技术之大成,代表着古代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

学术研究

自曾侯乙发掘之后的20年内,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对曾侯乙墓和曾侯乙编钟研究的论文不下400余篇,论著20余部。

关于曾国情况,在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发掘之前,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更没有曾侯乙这个人的文字记录,这些问题被考古界学者们称之为“曾国之谜”,长期以来在学术界都有热烈的讨论。随着曾侯乙墓的发掘和后期大量曾国文物的发现,“曾国之谜”的面纱被逐步揭开。这一问题在2014年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曾国考古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上进行深入讨论。与会的专家们肯定了出土文物对于周代历史文化研究的重大价值,随着西周和春秋时期曾侯墓地和曾国文物的大量发现,曾国一脉相承的发展历程已经大致清晰;通过曾国青铜器铭文的研读,可以看出曾国的始封国君为南宫适,南宫括曾辅佐周文王姬发,由于功绩显赫,因而受到姬诵的分封;曾国的建立,是西周王朝经营南方大策略的重要部分,实现了周王朝对江汉平原的有效控制,这一发现对于廓清西周早期的历史和政治版图具有重要意义;从现有的发现来看,曾国和随国应该是一国二名,有关曾、随关系的长期争论可以告一段落。

开发与保护

为保护国宝,自1979年3月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由湖北省博物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等7家单位联合成立曾侯乙编钟复制研究组,经过5年反复试验、试制,于1984年7月成功地复制出形似声似的全套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发掘后,为原地保护和展示中国大型古文化遗址,随州市建设曾侯乙墓遗址博物馆,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

为保护和展示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在湖北省博物馆南馆一、二层,常设“曾侯乙”展览,展厅面积3800㎡。展览分为敬天崇祖、金声玉振、所尚若陈、观象授时、车马仪仗、永保用享七个部分,多角度阐释曾侯乙文物,体现古代的礼乐文明,凸显文物艺术特色。

曾侯乙墓自1978年发掘,出土曾侯乙编钟、尊盘、十六节龙凤玉佩、金盏等1.5万件/套珍贵文物,40多年以来,曾侯乙墓椁室先后经过回水浸泡、疏干脱水保护,近年来曾侯乙墓椁室存在的椁板开裂、椁室下陷、仍有水渗入等新问题新情况,在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随州市文物部门积极组织专家论证,研究推进保护措施,于2018年争取国家文物局批复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由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编制工程技术方案,并顺利通过湖北省文旅厅(文物局)组织的评审,2021年1月28日,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举行开工启动仪式。

重要事件

1979年8月5日,前国家主席刘少奇夫人王光美参观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遗址。

1979年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9月20日,曾侯乙编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二楼《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化展览》大厅里演奏《东方红》《楚商》《欢乐颂》《国际歌》等古、今、中、外名曲。

1988年曾侯乙墓址擂鼓墩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2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湖北省博物馆复制曾侯乙墓出土的馆藏一级文物九鼎八簋之束腰大平底鼎等共32件(套)每件(套)文物复制数量为1件(套),用于随州市博物馆新馆陈列展览。

2010年6月8日,在随州市博物馆曾侯乙编钟乐团演奏大厅举行的中原地区随州2010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文化旅游产品推介会上,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共同为“中国编钟之乡”揭牌。

2017年8月,随州市博物馆曾侯乙编钟乐团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节目录制。

2021年1月28日,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椁室保护修缮工程举行开工启动仪式。

2022年12月29日,随州“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被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

2023年1月17日,曾侯乙编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