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诵 :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

更新时间:2023-11-10 10:15

姬诵(?―前1022年),姬姓,名诵,谥号周成王,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代第二位君主,姬发姬发的儿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母亲为王后邑姜

周武王在克殷商、建立周朝后不久就去世,其子姬诵继位,年号成王元年(前1058年)。姬诵继位之初,年纪尚幼,由叔父周公摄政。周公摄政之初,管、蔡等诸侯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发动了三监之乱,周公历时三年,于成王三年(前1056年)将三监之乱平定。三监之乱平定后,为团结天下诸侯,巩固天子权威,姬诵于成王四年(前1055年)汇集四方诸侯举行了岐阳之盟,并在成王五年(前1054年)营造新都洛邑。周公摄政七年,于成王七年(前1052年)还政姬诵,姬诵在次年完成亲政大礼。

成王在位时期,政治上改革内外服制度,分封诸侯;军事上征伐东夷四国即商奄、徐戎、淮夷、商盖,巩固周代的统治;经济上通过营建洛邑发展农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文化上任命周公制定礼乐制度。

公元前1022年,成王因病驾崩,在位37年。姬诵逝世后,其儿子姬钊继位,即周康王。姬诵及儿子姬钊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史称“成康之治”。唐初宰相房玄龄评价其“刑措不用,流声洋溢”。学者刘光胜认为,周成王姬诵身上彰显着周人走向盛世的实干精神与政治自觉。

人物生平

受政周公

姬诵是姬发姬发的儿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母亲为王后邑姜。公元前1058年,周武王姬发克商朝后两年去世之时,姬诵被立为王,为周成王。由于姬诵年幼,天下初定,叔父周公惟恐诸侯叛周,于是亲自摄政治理天下。管叔蔡叔度等兄弟怀疑周公想要篡夺王位,于是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发动叛乱。三监之乱严重威胁到了周代的统治秩序,叛乱还得到徐国、奄国、薄姑等东方国家的支持。为了平定三监之乱,周公于成王一年(前1058年)动员臣民,调遣兵甲,同时争取友邦的支持,全力做好讨伐三监的准备。成王二年(前1057年)周公奉姬诵的命令,率兵东征殷国,与叛军开始正面接触。管蔡叛军在西向进攻途中,曾于洛阳市一带与东征军接战,结果一触即溃。管蔡只好带领残兵败将北渡黄河,与集结于殷国都城朝歌的武庚叛军联手顽抗。于是周公率兵攻打殷国,经过激烈的战事叛军大败。此役使管蔡叛军彻底覆灭,武庚被杀,管叔自杀,蔡叔度被俘。周公克殷后,于成王三年(前1056年)东伐践奄。周公东征军从殷都出发,采用攻小服大的伐奄策略,一路上收服熊、盈族等多个小国,使得奄等几个大国失去支持力量而臣服。之后周公担心诸侯再次背叛周代,就代理姬诵管理政务,主持国事。

岐阳之盟

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55年)二月,三监之乱平定后,为了庆祝平定叛乱,团结天下诸侯,巩固天子权威,姬诵在岐山之南的周原召开诸侯盟会,四方诸侯陆续汇集于此。成王在周原举行大礼,检阅诸侯,为祭祀猎取动物作为祭品,并与诸侯盟誓,颁布册命,奖赏姬奭,赏赐召公汤沐之地榆土,将召公之子克分封到北方匽地为匽侯。同时还分封了五位诸侯到东部地区的商朝旧地,姜子牙周公的长子伯禽在这五侯之列。而荆子、鲜牟等“外服”或非中原地区族裔这些不是盟誓活动的主体,则参与看守庭燎之类外围性质的助祭活动。

营建洛邑

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54年),姬诵继承父亲遗愿,决定在“有夏之居”的“土中”建立新的首都,用以管理东方广大的领土。姬诵首先派太保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具体规划建都的地址。随后周公到达洛邑,全面视察了洛邑,并且进行了占卜,在涧水东、水西之间和瀍水东的南洛河之滨营建新邑,皆卜兆大吉。于是周公便把营建洛邑的地图和卜兆呈送给成王,于三月十四、十五日,杀牛、羊、猪等牲畜,在新邑立庙祭地。又过了七天,周公向各诸侯国民和殷民颁布命令,之后命令殷民开始大举动工,经过八九个月的兴建,年底洛邑便告建成。次年,周公制定礼乐制度,颁行度量衡,人民信服和遵守。

成王亲政

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52年)三月,姬诵完成迁宅,在洛邑举行祭祀大典,周公说洛邑将是成王始作万民明君之地。周朝苦心营建的洛邑宣告竣工后,姬诵随即就以“四方入贡道里均”为由,决定以洛邑为新都,史称“新邑”,颁布《召》《洛诰》,并为此举行盛大的诸侯集会。据《尚书》记载,这场检阅诸侯的盛会规模盛大。姬诵面朝南方,冠冕上没有垂珠,朝服八彩色,腰间插着大圭。唐叔虞、郇叔在左,周公姜子牙在右,依傍天子站在坛上。次年正月初一,姬诵亲政,以朝享之礼献祭于文王、之庙,禀告嗣位大事。在文王庙、武王庙各献一头牛。然后姬诵入太庙,献酒于先王之灵。至此,姬诵完成亲政大礼。

周公奔楚

成王七年三月(公元前1052年),即周公归政姬诵后不久,有人向姬诵谗言,周公会对姬诵不利,姬诵由此心生猜忌。为了避免姬诵发难,周公离开首都前往楚国。后来,姬诵在周公的府邸发现了周公早年间为生病的自己祈福、甘愿以身代死的祷书,深受感动,命人从楚国请回了周公。

征伐东夷

成王十年(公元前1049年)左右,为了使东夷四国即商奄、徐戎、淮夷、商盖归顺周代,避免发生叛乱,姬诵决定征伐东夷。姬诵作为“伐东夷”的主帅,亲自率领大军,其辅佐人员是姬奭周公。“伐东夷”开始后,姬诵率周军一直到商奄,今山东曲阜一带。在取得对商奄的胜利后,姬诵回到丰镐遗址,发布《多方》文告,劝降东夷四国多方官民服从周的统治。此后的战事就由召公和周公在前线具体负责,重要的决策事项仍由姬诵来决定。在姬诵征伐商奄的时候,伯禽在姬诵任命下率军平定徐戎(在今徐州市一带),和徐戎一起兴兵叛乱的淮夷也随后被降。徐戎和淮夷臣服后,召公和周公继续东进,直到商盖(今滨州市阳信、惠民县一带)。商盖顺服后,姬诵命令将其君薄姑迁到齐都营丘附近后,把薄姑交付姜子牙监管,将“商盖”之地纳入姜齐的范围。此后,姬奭周公班师回朝,征伐东夷圆满结束。

成康之治

周成王姬诵在位37年,成王三十七年(前1022年),姬诵在临终前担心太子姬钊胜任不了国事,便要求召公、毕公辅佐姬钊,并将召公、毕公等大臣召到床前,要求大臣们根据遗嘱的精神辅佐、约束姬钊严格恪守周文王姬发的遗训,使他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治国方略并认真推行,能够制定严密的法律法令并真正实行而不违背,希望姬钊在众大臣的帮助下成为一代明君。姬诵逝世之后,姬钊即位,为周康王,并通告天下诸侯,向他们宣告文王、武王的业绩,反复加以说明写下了《康诏》(康王之诰)。周成王与他的儿子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施政举措

政治

内外服制度

周公平定叛乱后,对四国多方颁布诰命,反映了周公、姬诵对归服的商朝外服的政策。《尚书·多方》载周公告诫外服诸侯夏亡汤兴皆由天命。姬诵谴责诸侯不安天命,若再不听命而叛乱,则诛杀不。周公、姬诵沿用商代对外服固有称号称呼他们,并承认他们作为邦君的合法地位,可以在臣属周的情况下,治理自己的邦国。但这些外服诸侯要为周代提供力役等表示臣服。另外制礼作乐,依据宗法制原则分封诸侯,将血缘关系变为政治关系,使血缘政治化。此政策将殷商外服诸侯安置于姬姓诸侯之间,建立起了新的外服制度,并将其纳入周王朝贡赋体系之中,这也意味着周王朝新的国家结构的形成。

洛邑建成前后又迁居部分商朝内服势力,内服贵族居住在洛邑,可以继承他们原有的产业,并被保护而永久居于此,内服贵族的族人也将一同跟从他们迁于洛邑。这些殷商的内服势力曾经追随武庚叛乱,将他们迁徙洛邑可以置于周人政治监控之下。周公、姬诵分封诸侯时,将殷商部分内服族属分给了诸侯,命令诸侯治理殷民的政策是“明德慎罚”,亦是分而治之的策略。

长老监护制度

西周以来有“各有其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和“是故天子有公”的长老监护制度。天子用来“补察其政”的父兄子弟,就是太师和太保,也就是称为“公”的辅佐大臣,这种政治上的长老监护制度,西周初期确曾认真实行。姬奭、周公和姜子牙,都曾担任师、保之职而辅佐姬诵。自从东都成周建成,周公归政姬诵,姬诵命令周公留守东都而主持成周政务,西都宗周的政务就由召公辅佐姬诵治理。当时西都和东都的王是通连的,东西长而南北短,有所谓“邦畿千里”,而以“陕”作为其分界线,“陕”指陕陌,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南,正当东西都王畿的中心点。历史学家杨宽认为所谓“分陕而治”,即召公为太保,周一太师,以长老身份,分别成为西都和东都的辅佐大臣,也是长老监护制度进一步的发展。

分封诸侯

姬诵即位后,便选拔分封有德行的贤人,巩固周代的屏障。将周公分封到鲁国并封其为鲁公,将商朝的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六个家族迁徙到鲁国。将降服于周的殷贵族微子分封于宋为宋国国君。将熊绎封于楚地为楚国国君。将季分封到聃国。将康叔分封到卫国为卫君,并且将殷朝的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七个家族分封给康叔。将唐叔分封到夏朝的故城并封其为唐国国君,赐予唐叔怀姓的九个宗族和五正的职官。将蔡叔度的儿子蔡仲分封到蔡国,任命他为蔡侯。

文化

在姬诵任命下,周公在殷代礼乐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制作、完善礼乐制度。周公将“德”的观念引入了君权神授的体系之下,倡导“明德慎罚”,继而敬德以“保民”,形成了不同以往的全新而复杂的礼乐制度。在政治范畴内,周公对宗法封建等级秩序作了严格规定。在礼节上,周公的“礼”囊括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丰富,相传有规范祭祀活动的吉礼,规范丧葬礼仪的凶礼,规范外交礼仪,交际利益的宾礼,规范征伐、讨伐等制度的军礼,规范朝贺、庆典等礼仪制度的嘉礼五类,发挥了礼乐的教化作用,规范了民众的行为,同时还维护了宗法封建等级制,巩固了周代统治。

经济

在周朝,各诸侯国都要按分封制向周王室缴纳贡赋,各级诸侯的贡赋是周王室维持日常生活和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西土丰、镐虽然土地富饶,但是远在西部边陲,交通运输极为不便。随着周王朝的不断发展和控制广大东方的需要,西土镐京越来越暴露了地理位置上的局限性。

洛邑因具有“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即四方贡赋缴纳到洛邑的道路远近是一样的,姬诵开始营建洛邑,使得全国各地的贡赋可以直接方便地运送到洛邑。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贡赋运输,洛邑地区自然经济的开发程度也是姬诵营建东都的重要考虑因素。孟明在《西周财政运作研究》中认为,对于农业国家来讲,要想政权长久稳定的发展,占领控制农耕发达区是关键。河、洛一带是中国历史上开发最早的农耕区之一,为以后周王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军事

周天子是国家元首,也是诸侯“共主”。其下有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姬诵亲政,周公为太师,姬奭为太保,协助姬诵执掌军政大权。从《尚书·牧誓》看,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等,都负责作战事宜。大师(即太师)是西周王朝师氏之长,在西周早期(延至周穆王之世)的军事活动中要担任统帅,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东夷发生叛乱时,姬诵命令伯父担任大师,统率驻扎于殷地的王朝精锐部队八师前往征伐。在姬诵在位时期的重大军事活动中,大师的职责,是召集指挥王师的师氏,如成周八师的师氏、成周师氏等,组织集结军队,并担任统帅,前往目的地征伐。在召集师氏的过程中,大师还负责赏罚,对于不从王命的师氏处以罚金。

人物评价

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植评价:“周成王继位后,有贤明的圣人担任太保和太傅。周成王虽然年纪幼小,但天资聪颖,早有显露。有周公和姬奭辅佐治理,于是刑罚得以废除。”

刘宋文学家范晔评价:“周成王在位时期发生了声势浩大且迅疾的变化,却没有实现中兴康宁的功绩。”

唐初宰相房玄龄评价:“等到周成王做太子的时候,周公召公做太保和太傅,史佚昭示文章,所以他能够早早地懂得大道理,完成崇高的伟业,刑罚不用,美名流传。”

人物争议

迁宅争议

姬诵营建好洛邑之后,有没有迁都,早在秦汉就已经引发争论。汉之前,人们皆认为“周伐纣,居洛邑”,直到司马迁时,提出了“武王营之,周成王使姬奭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的观点之后,开启了千年的“迁宅之议”。随着近些年考古发掘出土越来越多西周时期的铭文来看,尤其是“何尊铭文”的发现,对周成王迁宅有明确记载,其“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自之乂民”语,言之凿凿,记载了姬诵迁宅于成周(洛邑)的历史。证明,周成王五年“宅兹中国”之说,遂在在文献、考古均得到证实。尽管学界还有不同看法,但何尊的问世,毕竟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还有一种观点是周成王时建成的新邑成周,在西周二百多年间只处于陪都的地位,历代周王从未长居于此。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根据《尚书·洛诰》中的记载,认为新邑建成后周成王命周公留守于新邑,姬诵自己居于西方原来的首都,洛邑仅为周代的“东都”,也就是东方的陪都。

生年争议

关于姬诵的出生年份,不同历史学家存在差异较大的推论,主要的说法有两种:前1049年说和前1055年说。著名汉学家倪德卫根据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玄在《毛诗·国风·幽风》里的姬诵出生于姬发继位之年说法和对周武王元年的推断,认为姬诵出生于公元前1049年。前1055年说的根据是《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中成王元年为公元前1042年的观点,并且根据《尚书》《五经异义》等古籍,周武王逝世的那一年即姬诵继位的时候姬诵14岁,得出姬诵出生于公元前1055年的观点。

在位时间争议

关于姬诵在位年数,先秦文献未见记载,汉以后学者多持37年说,而学界关于姬诵的执政时间一直存在着争议。依照已出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下称《简本》),成王在位年是公元前1042-前1021年,在位22年。北京大学历史学家朱凤瀚关于周成王的在位时间有不同的观点。其依据是西周早期中段时期的公铭文中的“唯王又八祀”,“祀”是商晚期商人纪年习用之词语,通常认为是因为商王室以周祭方法祭先王、先妣,遍祭一周恰值一年,所以年也称祀,周人在克商后依然沿袭了此一记时词语来记王年。如姬钊时的大盂鼎,铭末记“隹王廿又三祀”,即是康王在位之二十三年。综合器物形制、铭文所界定的年代及铭文内涵,以及西周金文历谱和文献,朱凤瀚认为“唯王廿又八祀”的“王”为成王,“廿又八祀”为成王在位之年,成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1058年-前1022年,共37年(含周公摄政7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陈久金则认为,经14C测定,伐纣之年大致可限定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之间;又根据《竹书纪年》有公元前1027年伐纣的看法、“自周受命至周穆王百年”之说、《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的记载,姬瑕在位19年是明确的。因此文、武、成、康、昭前五王约计八十余年,与百年之说尚有十余年的差距,可知百年之说仅是约略之数。又据14C测定,开国至共王元年仅剩一百到一百二十余年,因此在我们所定穆王元年不变的情况下,可推得穆王在位48年较为合理。公簋的出现,说明康王世应在二十八年以上。陈久金认为推排的结果是康王于公元前1024-前996年在位,计二十八年;再推成王世为前1042-前1015年,在位十八年。

人物形象争议

姬诵是周初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其人其事成为东周、两汉各个政治、学术集团共同利用的对象,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形象。在西周早期的史料中,周公所辅佑的姬诵不是幼童或在襁褓之中,而是至少具有一定行事能力的青少年。《尚书·多方》中有“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之语,《书序》中记载“成王归自奄,在宗周”,因此学者彭裕商认为此处的“王”即为周成王。战国时期,君权面临系统性危机,进而导致诸子渴望出现具有超强能力以及较高道德水平的君主,但现实是大部分的君主均不符合所谓理想君主的标准。于是,以荀子为代表的战国诸子便提出君主可以保持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将实际政务委托给有能力和道德修养的辅佐者。因此周公形象被不断放大,姬诵的形象自然便不断缩小,周公所辅佑的姬诵变成了毫无政治能力的孩童。见《荀子·儒效》:“姬发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西汉初期,又出现了周成王襁褓说,这种说法最早见于贾谊:“昔者,周成王幼在襁褓之中,姬奭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姜子牙太师。”(《新书·保傅》)“故成王处襁褓之中,朝诸侯,周公用事也。”(《新书·胎教》)西汉中后期随着朝局的变化,姬诵的形象几经沉浮。在霍光王莽等权臣秉政之时,姬诵被塑造为襁褓中之婴孩,歌颂周公的功德。在盐铁之议上,文学一方道:“周公抱成王听天下,恩塞海内,泽被四表,惟人面,含仁保德,靡不得其所。《诗》云:‘夙夜基命宥密。’皇帝富于春秋,委任大臣,公卿辅政,政教未均,故庶人议也。”在刘奭刘骜当政时期,姬诵在政治话语中则以贤主的身份出现,周公的贡献则被忽略。

墓所争议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镇的周陵自宋代以来大体被认为是周文王姬发、周成王等周代皇帝的陵墓,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于此立碑标志。但从清代起,就有学者对其表示怀疑,《皇清经解》引孙星衍《毕陌毕原考》:“毕陌在渭河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阳之陵,先诸书甚明,其误自宋人始。”长期以来,由于史料的匮乏以及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缺少,关于“周王陵”的时代及墓主身份,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现代学者阎文儒刘庆柱李毓芳王学理徐卫民等均认为其为秦陵。本世纪初,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周王陵”进行了初步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分析其墓葬形制为“亞”字形,并发现有外围沟(隍壕),认为“周王陵”的时代可能是战国秦。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周成王庙

周成王庙位于襄垣县县城西南13千米的太平村,是山西省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成王庙在当地也叫雨祖庙,供奉的是西周王朝第二代国王姬诵即周成王。周成王庙坐北朝南,占地1128平方米,由大殿及山门戏台和厢房等30余间建筑组成一进院落。据勘察现存建筑,结合庙内元至大元年(1308年)《重修周成王庙记》石碑记载,周成王庙创建于金朝,金末元初毁于战火,元大德六年(1302年)重修。现存建筑中大殿为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筑,后代累有修缮;其余建筑均为为清代建筑。目前全院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周公辅周成王庖厨图画像石

周公辅成王庖厨图画像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石高63厘米,宽77.3厘米。画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周公辅姬诵故事。一人端坐中央,地位虽然尊崇,但形体较小,即是年幼的姬诵。左右各有四人站立,左者一人,躬身拱手,神态谦卑,正在向姬诵汇报事情,他就是周公。

轶事典故

桐叶封弟

周成王姬诵小的时候,有一天,他和与自己感情非常好的弟弟唐叔虞在宫中的一棵梧桐树下玩耍。姬诵一时兴起,便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用刀切成一个(大臣们上朝时手中所持的)“圭”,将它送给了叔虞,以玩笑的语气对他说要封给他一块土地。叔虞大喜并将此事告知他们的叔父周公。周公就此询问姬诵,姬诵说自己同叔虞开玩笑。周公郑重回答:天子无戏言。只要天子说话,史家就要记载,乐工就要唱诵,士人就要称颂。周公之言,令姬诵深感惭愧。于是周成王只好将晋国这块封地给了叔虞。后来叔虞的儿子继位后,因为境内有条晋水,就把国号改为晋。此后,姬诵言出必行。

周公辅佑

姬诵年幼时,由周公担任太傅,是姬诵的老师还同时代其行使天子职权。周公为使姬诵成长为一位明君,非常注重对其的教育。由于姬诵是君主,因君臣之礼不便指责姬诵,所以周公便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做为姬诵的陪读,并且用教育太子的方式来教育伯禽,要求其在陪伴姬诵时也要用太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姬诵犯错的时候,周公就教训、责罚伯禽,使姬诵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周公的精心教导下,姬诵领悟了为君之道,为未来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成王定鼎

刚继位时姬诵年幼,需要叔叔周公帮忙处理朝政。有一天,姬诵问周公什么时候举行定鼎大典,周公说:“九鼎是镇国的宝器,需要放在象征社稷的太庙里,然而洛阳的太庙狭小,放不下九鼎。因此需在太庙里增建个大殿,专门安置九鼎。等到一切都建成后,再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定鼎大典。”于是姬诵听取了周公的建议,决定立即扩建太庙。过了几个月,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在太庙里建成了。姬诵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大业,取得了天下。歌声四起,鼓乐齐鸣,太庙内外呈现出了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