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樨地站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境内地铁站

更新时间:2024-09-20 12:16

木樨地站(Muxidi Station),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交界处,是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京港地铁共同管理的地铁车站,也是北京地铁1号线北京地铁16号线的出站换乘车站。木樨地站于1971年1月15日投用运营,通行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今属北京地铁1号线);于2022年12月31日通行北京地铁16号线。截至2023年10月,木樨地站共开放有10个出入口;木樨地站1号线车站有效站台宽11米;16号线车站有效站台宽14.06米,主体总长209.2米,标准段宽度23.7米。

历史发展

1957年,木樨地站被苏联专家列进北京地铁的首张规划图中,为由东向西在长安街下的线路上的车站。

1958年12月31日,北京市委、铁道部党委向中共中央报告《关于北京地下铁道第一期工程的指示》,木樨地站被确定为北京地铁一期工程第一线上的车站。同日,北京地铁工程局召开局长会议,提出将木樨地站、公主坟站两个站点作为试点车站率先建设。

1959年9月,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竖井工程开工建设,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地铁站。

1960年9月,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竖井工程完工。同年10月,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作为中国地铁建设的试点车站,启动井点降水工程试验。同年11月,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竖井封闭。

1961年4月,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降水工程试验完成,探清了木樨地地区的地下水渗透系数。同年9月,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进行打桩试验。同年底,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完成试验,但由于中苏交恶苏联专家撤离,车站建设工程暂停。

1965年1月15日,北京军区、北京市委、铁道部等向中共中央递交《关于北京地下铁道建设近期规划方案的专题报告》,木樨地站被确定为北京地铁一期工程上的车站。

1966年上半年,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开工建设。

1969年10月1日,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通车,通行北京地铁一期工程,车站以战备功能为主,不对外开放。

1971年1月15日,木樨地站(今1号线车站)投用运营,乘客可凭单位介绍信前往车站乘坐地铁。

2002年7月24日,木樨地站所属线路更名为北京地铁1号线

2011年4月,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7年—2015年)》,木樨地站被规划为北京地铁1号线和北京地铁16号线的换乘站。

2014年5月7日,北京市工程咨询公司组织召开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设计评审会,决定将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设在木樨地桥西侧。

2018年6月,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第一仓底板结构施工。

2019年6月,木樨地站主体结构南端封顶。同年11月24日,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主体结构封顶。

2022年12月31日,木樨地站通行北京地铁16号线,实施与北京地铁1号线虚拟出站换乘方案。

2023年10月16日,木樨地站换乘通道规划方案公布。该换乘通道为1号线与16号线木樨地站换乘使用,换乘通道自16号线木樨地站厅层起,下穿永定河引水渠及国宾桥,沿复兴门外大街东西向敷设,最终接入1号木樨地站台层止。

清代城门外的苜种植消失遂成村落,称“苜蓿地”,民国时讹化为“木樨地”,并沿用至今。

交通区位

车站位置

木樨地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的交界处。其中,木樨地站1号线车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境内,地处复兴路三里河路交汇的木樨地桥东侧,车站沿复兴门外大街呈东西走向布置,西邻永定河引水渠;南邻复兴医院、北京市第八中学(木樨地校区)、木樨地北里小区;东邻首都博物馆、长安商场、中华全国总工会;北邻三里河地区(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中国科学院等机构);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地处木樨地桥、永定河引水渠西侧,车站沿玉渊潭公园街呈南北走向布置,西邻中国科技会堂、茂林社区;南邻国家铁路局;北邻玉渊潭公园。

相邻车站

硬件设施

建筑设计

设计参数

木樨地站1号线车站有效站台宽11米;车站竖井深120米;车站可最多容纳2350人,其中站厅层可最多容纳270人。

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有效站台宽14.06米,主体总长209.2米,标准段宽度23.7米,盾构井范围宽度27.4米,车站覆土约4米,基坑作业最深处达地下33米。

整体布局

木樨地站1号线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其地下一层为站厅层,采用分离式站厅设计,分为东厅、西厅,互不相连;地下二层为岛式站台层,开往古城站方向的列车位于站台北侧,开往环球度假区方向的列车位于站台南侧;地下一层与地下二层间设有两座楼梯相互连接。

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其中地下一层为站厅层,采用整体式站厅设计;地下二层为岛式站台层,其东侧为开往北安河方向的列车,西侧为开往宛平街道方向的列车;地下一层与地下二层之间共设有4组楼扶梯。

截至2022年12月,木樨地站1号线与16号线车站间采用虚拟出站换乘的模式。乘客由1号线换乘至16号线,需通过1号线车站A1口出站,沿复兴门外大街向西步行,通过木樨地桥三里河路口后,在第二条路(茂林居东路)右转,由F口进入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乘客由16号线换乘至1号线,需通过16号线F口出,向左转并沿复兴门外大街向东步行,过三里河路口后进入木樨地站1号线车站A1口。乘客于30分钟内完成换乘可连续计费,不会重复扣费。

进出设置

据2023年1月北京地铁京港地铁官网显示,木樨地站共开放有10个出入口,其中1号线车站开放有8个出入口,16号线车站开放有2个出入口。

运营情况

运营时间

据2023年12月北京地铁和京港地铁官网显示,木樨地站运营时间如下所示:

便民设施

截至2023年1月,木樨地站1号线车站设施信息如下所示:

截至2023年12月,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设施信息如下所示:

交通换乘

据2023年1月北京地铁、京港地铁官网显示,木樨地站公交线路信息如下所示:

建设成果

木樨地站1号线车站

木樨地站(1号线车站)是中国首批建设的地铁站之一。在20世纪60年代,苏联专家从中国撤走,中国人只能独自研发地铁施工技术。因此,木樨地站被选为中国地铁施工技术的试点研发车站。从1960年10月以后,木樨地站进行了一系列的施工技术试验。

首先,木樨地站进行了井点降水工程试验,将地下水位由4.6公尺降到9.1公尺,从原地下水位下降了4.5公尺,达到了设计要求的95%(设计要求下降到9.6公尺)。1961年4月,降水试验结束时基本摸清了木樨地一带的地下水渗透系数,为水文地质钻探提供了可靠资料,试验结果表明,喷水式井点法降低地下水是可行的,为中原地区地铁建设积累了降水施工经验。

接下来,木樨地站进行了打拔桩的试验。1961年9月下旬,分别用11-B-3气锤及B17-1震动打桩机,将45号H型钢桩打入11~12米,最深一根入土19.7米,深入第三纪岩层2.3米;将拉森亚a型钢板桩打入土11~12米,将钢筋混凝土工字形桩打入8~10米。试验结果表明,在木樨地一带地质条件下打拔工字钢桩、钢板桩,均无问题。但是,打钢筋混凝土工字形桩还有问题,10米以上很困难。拔桩时,采用的油压、千斤顶,进度较慢,尚须进一步研究科学的拔桩方法。1961年底,试验基本结束

通过在木樨地站进行的一系列试验,中国地铁建设者基本掌握了浅埋的施工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工人和技术干部,为中国的地铁建设事业打下了基础。

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

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周围建构筑物较多,且临近永定河引水渠,基坑深。据北京地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状况和北京市地铁建设的工程经验,并考虑地下水影响及北京地铁16号线工程对地下水降水的要求,木樨地站16号线车站采用堵水方案,地铁车站基坑围护可采用钻孔咬合桩+坑内排水疏干方案、地下连续墙+坑内排水疏干方案等。

文化特色

站名典故

木樨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西部。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木樨地原为菜地,为白云观庙产,以产苜蓿菜闻名。故泛称木樨地。”

有关木樨地之得名,另有一说,即明代此地种植过大面积的苜蓿,为皇家御马提供饲料或放牧之用。《明世宗实录》载:明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九门苜蓿地上,计一百一十顷有余。旧例:分拨东、西、南、北四门,每门把总一员,官军一百名,给领御马监银一十七两,赁牛佣耕,按月采集苜蓿,以供牧(放牧)。”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