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3-08-07 15:35

朱启臻(1957年-),男,出生于北京市房山区,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农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工商联扶贫委员会顾问,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被聘为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研究机构研究员。

1982年,朱启臻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1982年后,他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央党校等单位进修学习,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7年之后,他晋升为讲师,至到1988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法学学士,随后至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2012年,他受中科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党组邀请,作十八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2017年,朱启臻回乡创业,和他的兄弟朱启酒,一起筹备名为“博士小院”的民宿,于2019年至今,名为“博士小院”的民宿正式开始开业,已经吸引各地游客进入乡村体验生活。2022年,他受邀参加中国访谈一栏目。

2013年,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15年,朱启臻荣获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5年,他撰写的《农业社会学》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生存基础——农业的社会学特性分析与政府责任》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22年,被选入新增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名单

人物经历

工作经历

1982年,朱启臻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1982年后,他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中央党校等单位进修学习,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1987年之后,他晋升为讲师,至到1988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法学学士,随后至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晋升为教授,在这期间,他出版了《农村社会学 》(十一五规划教材)、《把根留住:基于乡村价值的乡村振兴》等多部知名著作,被很多人翻阅,并且他其主讲的《农村社会学》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主编的《农业社会学》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生存基础——农业的社会学特性分析与政府责任》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2012年,朱启臻受中国科学院武汉市分院党组邀请,前往武汉作关于党的十八大精神专题辅导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地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理念,而美丽中国的建设要从建设美丽乡村开始。他指出,乡村是中原地区几千年文化积淀与承载的地方,在农民的长期社会实践中,乡村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理念与生态文化,实现了生产与生活的有机循环和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循环,形成了诸如天人合一、善待自然、文化保有、勤俭持家、低碳的生活方式、耕地永续利用等传统的生态文化。

创业经历

2017年,朱启臻教授计划回乡创业,和他的兄弟朱启酒,一起筹备名为“博士小院”的民宿,将所学用在家乡,助推乡村振兴事业,把研究成果在本村落地,创造一个乡村振兴的模板。经过策划、研讨,他们把切入点放在特色民宿上面。于2019年至今,名为“博士小院”的民宿正式开始开业,已经吸引各地游客进入乡村体验生活。而他们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很重要的一条是特色发展、错位互补,朱启酒将“博士小院”定位成农业和自然资源为教育主题,动员家庭成员开展与农耕文化相关的艺术类讲座和实践,实现优势互补和共赢而朱启臻的“后院”,则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前来打卡。虽然自身优势和独特资源不具可比性,但他们始终认定:乡村民宿的发展,一定是教授有教授的资源,农民有农民的优势。全村一盘棋活了,各民宿之间可以互补而又共赢。2022年,他受邀参加中国访谈一栏目,在栏目中,朱启臻表示乡村是文化的宝库 应充分挖掘利用,并且深入地解释乡村振兴如何去做,我们都应该同步的实现乡村振兴。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主要论文

研究方向

朱启臻教授长期从事农民、农业与农村问题研究,在农民、农村、农业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三个方面:  农业社会学该研究方向涉及农业的社会学特性、农业与农民关系、农民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的农业责任、土地问题、农民组织、特色农业与农业发展等;新农村建设该领域涉及乡村规划、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教育、乡村旅游、乡村治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家庭农场该研究领域涉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容与方法、家庭农场的特征与发展环境、家庭农场的管理,以及乡村教育、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参与、农村土地、农民组织等内容。

主要课程

朱启臻所教授的课程有:《农村社会学》,《农业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社会问题分析》。参考来源: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