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乔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1

李乔,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现任茅以升桥梁研究所所长、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等多个学术组织中担任理事或常务理事。

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三部、教材一部,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81名。率领由10名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包括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依托的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深水桥梁地震响应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高速铁路桥梁智能化为背景的铁道部项目以及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曾获国家、铁道部、四川省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奖多项。

人物经历

1977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道路桥梁专业,1982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理论与实践;

既有桥梁结构健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组合结构桥梁;

桥梁结构抗震。

主要贡献

深水桥梁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1-2009.12,主持;

地震作用下深水桥梁墩水耦合振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0.1-2013.12,主持;

鄂东长江大桥结构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研究及其应用,重大工程项目,2007-2013,主持;

嘉绍大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重大工程项目,2010-1012.主持;

近海重大交通工程结构协同设计方法,973子项目,主研。

从事桥梁及结构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培养研究生(包括在读)90余人,主讲本科和研究生课程7门。主要研究方向为:桥梁结构空间行为,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及健康监测与健全性评估理论。发表科技论文90余篇。主要成就有:提出薄壁曲线箱形梁桥空间分析理论,提出既有桥梁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方法的新思路,引入和发展了几何控制方法并成功将其应用于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的施工控制中。获奖方面:1998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2007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通过,待公布)。

主持过的部分科研项目有:智能化桥梁结构研究,铁道部科研项目,2006-2008;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控制与关键技术研究,重大工程项目(现升级为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2004-2007;苏通长江大桥索梁锚固区静力与疲劳试验研究,重大工程项目,2004-2005;南京长江第三公路大桥施工控制技术研究,重大工程项目,2004-2005;南京长江第三公路大桥健康安全监测及综合管理系统,重大工程项目,2004-2008;南京长江第三公路大桥桥塔钢混结合段传力机理试验研究,重大工程项目,2002-2004;大跨度公铁两用桥计算方法研究,铁道部项目,2001-2003;桥梁断面空气动力学参数获取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资助项目,2002-2003等数十项科研课题。

论文成果

独立及与别人合作共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获得软件著作权2个。部分成果如下:

1. 李乔, 卜一之, 张清华 大跨度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控制概论与应用.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4。

2. 李乔,赵世春等,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9。

3. 单德山,李乔。付春雨,严鹏,智能桥梁健康监测与损伤评估,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

4. 李乔, 卜一之, 张清华. 基于几何控制的全过程自适应施工控制系统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09, 42(7): 69-77.

5. Qiao Li, Deshan Shan. Database Technology in Bridge Management System [C]. Proceeding of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Vibrations: Prediction, Monitoring, Mitigation and Evaluation, Beijing, October 28-30, 2009, pp1359~1364

6. LI Qiao, Shan Deshan, WENG Yan. Applic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xisting concrete cable-stayed bridge [C]. Proceeding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09. Published by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ing.

7. Qiao Li, Wanli Yang. An Improved Method of Hydrodynamic 压强 Calculation for Circular Hollow Piers in Deep 液态水 under Earthquak[J]. Ocean Engineering,Ocean Engineering,V73,pp241-256,2013/11/1, EI,SCI;

8. Wanli Yang, Qiao Li. A New Added 质量 Method fo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Analysis of Deep-water Bridge[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3.08 DOI 10.1007/s 12205-013-0134-2 EI, SCI;

9. Wanli Yang, Qiao Li. The Expanded Morison Equation Considering Inner and Outer 液态水 Hydrodynamic 压强 of Hollow Piers. Ocean Engineering. Vol.69(2013):79-87 EI, SCI;

10. 李乔等,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2009,2013。

科研团队

本人带领的团队由11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该团队是自1992年本人回国开始,在20余年时间里逐步形成的一支团结、向上、创新、开拓的团队。团队指导的在读研究生近80人。

目前团队分为四个研究方向:既有桥梁健全性评估理论,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组合结构桥梁行为,桥梁抗震。

在上述研究领域里,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大跨度桥梁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中得到成功应用。组合结构桥梁行为研究在埋入式PBL剪力连接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开展了200多个试件的试验研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南京长江第三和第四公路大桥等桥梁。既有桥梁健全性评估理论研究在国内独树一帜,采用基于统计特征和桥型特征的研究思路,使这一难题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并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首肯。桥梁抗震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尤其在深水桥梁墩水耦合振动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项973子课题支持。

近5年团队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973子项、铁道部重点项目、交通部西部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等。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获奖记录

(1)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及设计施工关键技术”。

(2)200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同上课题。

(3)201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超大跨混合梁斜拉桥建设关键技术”。

(4)2008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千米级斜拉桥施工全过程几何自适应控制”。

(5)2009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千米级斜拉桥上部结构施工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6)2007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大跨度桥梁健全性评估与监测成套技术”。

(7)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抗震救灾特别奖《汶川大地真工程震害分析》,2008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