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昌 :吉林省教育学院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0:20

李元昌,1949年生,吉林省榆树市人。吉林省语文特级教师。现为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部语文教研员,教授,兼吉林省教育学院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人物生平

从1985年起,他率先在国内举起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改革旗帜,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目的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进行一系列改革。他把语文教学看成是提高农村未来劳动者素质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视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建设社会、改造自然的潜在工具。把学生在校学习看成是投身祖国建设之前的“练兵”阶段。他认为:学校教育是“小学校”,学生离校后的社会是终身受教育的“大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课堂是“小课堂”,广阔农村社会是学生实践能力形成的“大课堂”;学生在校学习的课本是“小课本”,未来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是学生终生阅读的无字“大课本”。他认为语文教育就是促使学生由“三小”向“三大”转化。他还提出了“教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主张,据此创造了几十种教学方法,其中的“放──收──放”作文训练法、点改法,被日本介绍过去。他的改革,在全国基础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农村教改实践家”。

1999年调任省语文教研员,在全省范围建立了农村“教研教改基地”、“教研教改基地校”和“县级三级教研网络”,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和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他创设的这一集教研、科研、培训为一体的模式,使农村教师教研培训在困境中找到了一条出路,对全省甚至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个人生活

李元昌出生在榆树市秀水乡,对农村的贫穷和落后有深切的感受,1977年,他考入长春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时,他在分配志愿书上填上了:回本县本公社本大队。他相信,农村孩子不比城里孩子差,他立志要让家乡的孩子成为有用之才。

李元昌家住秀水乡腰围村,起初,他每天到秀水中学上班要走20公里的乡路,和他同路的有40多个学生,一个学期下来,30多个学生因路远辍学了。李元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建议乡里再办一所中学。1982年,上级决定在治江村筹建秀水二中,得知消息后,李元昌放弃留在一中做教导主任的机会,主动要求去二中当普通老师。就这样,李元昌在农村教育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

1999年3月,李元昌被查出患上癌症。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和推广他的教改经验,组织上把他调入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部任教研员。李元昌把自己的工作目标明确地定在为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和农村学校发展服务上。6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省80%的县乡中学。

主要成就

李元昌家境清贫,但他却经常资助农村学校。1997年,他拿出自己获得的“香港孺子牛金球奖”6万元奖金,交给中小学教师奖励基金会,用于奖励教改工作突出的农村教师。身患癌症后,他仍然拿出上万元为两所农村学校购买教学设备。

李元昌锐意创新,努力探索农村教育发展之路。他提出农村语文教学要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他“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学生扩大阅读面,提高了自学能力以及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连续4轮、长达13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李元昌因此成为全国教改的先进人物,获得“农村教育改革家”的美誉。

1999年,李元昌担任吉林省教育学院教研员后,在偏僻的白山市露水河林业局一中建立了“教研教改基地”,即以一所学校为中心,辐射周边中学,进行校际联合教研活动。试验成功后,全省先后创建了4个“教研教改基地”和20个“教研教改基地校”,覆盖83所农村中学,有4300多名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活动。李元昌探索的这一教研教改模式,使农村教师培训找到了一条新路,对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借鉴意义。

“利用城市学校优质资源培训农村教师”是李元昌的又一项探索。他积极在城市学校和农村薄弱校间牵线搭桥,组织名师送课下乡,让农村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得到高水平培训。几年来,各地参加培训的农村教师达1500多人。

荣誉

1995年以来,李元昌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小学“十杰”教师、省特级教师。

2005年教师节前夕,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召开大会,授予他“竭诚奉献农村教育的好教研员”称号。

参考资料

名研提质 幼教之路.白山市教育局.2024-03-30

李元昌,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生命跋涉.中国新闻网.2024-03-30

著名教育专家李元昌来鸡西作“主题教研”学术报告.鸡西市教育局.2024-03-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