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钟 :江南大学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13:34

江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发展规划处处长兼学科建设处处长,江苏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他主编的教材《微生物学》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主讲的课程《微生物学》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他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奖。

个人简介

1975.10 -1978.01:山东省龙口市于家口学校任公办教师;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

1982.02-2002.07:江南大学(现江南大学)担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

1987-1988年赴英国Strathclyde大学访问学者;

1990年获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工学硕士学位;

2000-2001年赴日本三重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2-2006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日本三重大学进行论文博士研究。

2006年获日本三重大学博士学位

2002.07 - 2004.12: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2003.11-2004.12: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

2005.01-2007.01:江南大学医药学院院长;

2007.12 -2010.12:江南大学教务处处长兼设备处处长;

2010.12-今:江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兼学科建设处处长;

学术及社会兼职

1995年起担任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现任常务理事兼副理事长;

2001年起担任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

科研项目

长效重组人白蛋白-β-干扰素融合药物的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2006AA02Z153;

长效融合重组药物蛋白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白蛋白化白介素-2长效药物的研究;

长效重组人白蛋白-白介素-11融合药物的研究。

科研成果及奖励

科研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3年);

教学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2项(2009年、1993年)、二等奖各1项(2005年);

编写教材《微生物学》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1996年);

主编教材《微生物学》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2005年);

主讲课程《微生物学》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2008年)。

研究领域

在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与改良方面,参加了国家“七五”课题《大容积发酵罐凝聚性酵母的选育》,研究建立了优良啤酒酿造酵母选育技术,试制成功“啤酒酵母发酵性能试验机(可自动控温EBC发酵管)并提供给国内10余个大中型啤酒企业,研究开发的“啤酒生产污染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已在多家啤酒企业得到应用,完成了横向合作课题“采油微生物筛选”和中日合作课题“氢气产生细菌梭菌属 paraputrificum 甲壳质分解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微生物制药方面,主要通过重组DNA技术,构建用于生物制药的微生物菌种,完成的课题包括“atp再生系统的构建及在谷胱甘肽生物合成中的应用(霍英东基金项目)”、“乳酸乳球菌中谷胱甘肽还原酶和谷胱甘肽氧化物酶的生理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00009)”、“构建重组细菌生物合成左旋多巴(已经转让给企业)”、“TAFI抑制因子CPI的克隆与表达”。

文学成就

出版教材和专著5本,发表论文50余篇。在科研方面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3年);在教学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1993年、2005年)。

主要学术论著

1. 微生物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

2. 微生物遗传育种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

3. 微生物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

4. 发酵过程优化原理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2

5. 微生物学(适合工业发酵专业),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京,1990

6. 人白介素-2/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8,39(1) :82-86

7. 海栖热袍菌葡萄糖异构酶基因xylA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587-1592

8. Optimization of medium composition for the production of alkaline β-mannanase by alkaliphilic 芽孢杆菌属 sp. N16-5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7.75(5):1015-22

9. 提高重组毕赤酵母表达hIFNβ-HSA的碳源控制策略,过程工程学报,2007,7(6):1181-1186

10. E. coli M15 (pQTPL)高效发酵生产酪氨酸酚裂解酶的控制策略。过程工程学报,2007,7(5):999-1003

11.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glycolytic flux in Torulopsis glabrata by inhibition of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FEMS Yeast Res 6. 2006. 1117–1129 ;

12. Different 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S-Layer Homology Modules from Clostridium thermocellum AncA, Slp1, and Slp2.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06.70(7): 1636-1641

13. Identification of a Catalytic Residue of 梭菌属 paraputrificum 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Nag3A by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 2006. 70(5): 1127-1133

14. Bio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by tw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strain with different uptake modes. J. Environ. Sci. Health (Part A), 2006, 41(4): 733-748

15. Manipulating the pyruvate dehydrogenase bypass of a multi-vitamin auxotrophic yeast Torulopsis glabrata enhanced pyruvate production. Lett. Appl. Microbiol. 2004, 39:199-206.

16. A New Type of β-N-Acetylglucosaminidase from Producing Clostridium paraputrificum M-21,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2003, 96(3):268-274

17. A novel β-N-acetylglucosaminidase of Clostridium paraputrificum M-21 with high activity on chitobiose,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 2002, 60(4): 420-427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