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碧 :李如碧

更新时间:2024-09-21 08:46

李如碧,女,万州区人,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雕塑院副院长。代表作有《长征颂》、《奔腾的草原》、《筑城》、《巴蜀文化墙》等。现居住在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

主要成就

《长征颂》、《奔腾的草原》、《筑城》、《巴蜀文化墙》

个人生活

三月的成都市正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万物复苏在一派春意盎然之中,踏着刚刚萌芽的青草,听着春风中鸟语花香的歌谣,看着春天里一幅幅浪漫绚丽的画卷,我带着家人和着春天般轻柔愉悦的心情,来到了位于武侯区的国际浓园艺术村,造访了著名女雕塑家李如碧的工作室。

李如碧是我认识的众多艺术家中唯一的一名女性雕塑家,因她是万州区人,故我们之间多了几分亲近感和随意性,这大概是一江三峡水孕育出了我们的一些共同点吧。她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雕塑院副院长,取得了全国城市雕塑资格,资格证号是01157。其代表作有《长征颂》、《奔腾的草原》、《筑城》、《巴蜀文化墙》等。通过与她十几年的交往,看到她如今的艺术成就,一种写作的冲动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李如碧刚从大学之门走出来,就立即进入到社会大学之门,其所学的雕塑专业还未来得及实践,她就赶上了我国雕塑艺术开始由审美走向文化、由语言形式的问题转化为观念性的问题这样一个转型时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雕塑界的当代意识被唤醒的年代,也是雕塑家获得一种自觉的年代,各种具有当代性的雕塑展览,雕塑创作以及理论研究与批评的实践活动,使当代雕塑发生了质的变化。雕塑文化转型的一个具有典型的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的“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从此雕塑家们也就不再迷信权威,不再强调整体性的叙述,而是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挑战传统的整体性的社会思维方式,去体现出一种清醒、冷静的批判意识;雕塑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不再是宏大而空洞的,而是从人们感性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问题。李如碧在近二十年的摸爬滚打中,成熟了她的智慧,历炼了她的生活,从容了她的人生,成功了她的艺术。她从最初的起步到今天的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是在经历了若干跌宕起伏但又不断升华的心路历程之后所取得的,她所从事的雕塑事业,于她最深切的体会便是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意识相碰撞后对自己雕塑风格的巨大影响和推动。她如果没有对民族传统艺术的深刻认识与感悟,没有对现当代思想意识的深刻把握与对接,就不会有她今天的成就和成熟,不会有《长征颂》、《奔腾的草原》、《筑城》、《巴蜀文化墙》等精彩作品的问世,她今天的成绩都是沿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思想意识这个主线,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并不断发展和创造所取得的。对于传统,不外乎就是前人的劳动创造,我们今天的劳动创造将是明天的传统。我们现在说学习传统,就是学习前人的创造,也是为明天的创造积累传统。李如碧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去实践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怎样才能用有限的生命去领悟文化遗产中传统的精髓呢?又怎样才能使这些精髓转化为自己的智能与体能,进而激发出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呢?这是一个漫长的升华过程,是从无知到认识、到领悟再进入顿悟的心路历程。李如碧用了近20年的时间,刻骨铭心的去体验了传统与创造的关系。自古以来从事雕塑事业,女子习之甚少,可谓凤毛麟角,李如碧不得不说是雕塑界的女中豪杰之一。雕塑的材料是坚硬的,雕塑的形质在女雕塑家的手中却是那么的柔软和充满温情。为了自己的事业,她甘心情愿的抛弃享受自己的青春与美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雕塑事业之中。雕塑虽然是一项又苦又累的艺术职业,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该专业的人也不知有多少已悄悄的转行了,唯独她坚守着自己的寂寞与枯燥,自己每天面对而又不断重复着一个又费力、又费时、又费财的工作,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她的生命,也是她自己最爱的事业,她没有被物欲横流的时代所掩埋,她有一种崇高的理想与品质在激励着自己、坚定着自己。从她的作品中似乎看不到焦虑、绝望这一类在大多数艺术作品中贯有的情绪,而显现得更多的则是我行我素般的率真和自信,这与她的性格、气质有关,她特别浪漫温情,喜欢自由朴实。她带给别人的永远是一张充满魅力的笑脸,并不是说她永远没有焦虑,只是说她善于化解自己的焦虑,也就是说她内心的季节与外面的季节总是那么协调互补,外面可能正处于白雪皑皑、大雪纷飞冬季,而她心里可能还是春花烂漫、草长莺飞的春天,她真是一位特立独行而有思想的女雕塑家。一个好的艺术家首先要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一个艺术面貌,而不应该是一种集体的状态,当然各种艺术流派还是应该存在的。作为个人的成长,必须按照自己的思想脉络走。李如碧就能称得上是一个按照自己的思想脉络行进的雕塑家了。

艺术当随时代。如今雕塑家们企图摆脱古典雕塑的束缚,追求新观念和新价值,并采用新的表现形式,这种远离理性,接近感性,不再模仿自然,开始采用脱离自然、安排自然、表现自然、解剖自然、感受自然的创作方式,把自己融化到自然中去。李如碧的《红色的黑桃》就是最好的例证之一。

总之,现代派艺术家重感性和主观内在的精神表现,用感觉代替观察,运用综合、抽象和半抽象代替具象,不再表现客观存在的形,而努力追求发掘自我心灵的形,否定艺术的功利性,认为艺术只是有意味的形式。现代艺术是传统艺术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社会在艺术家精神上反映的产物。

人需要有点精神的,李如碧,她是一个平凡而美丽的女子,她平凡的生活与名字,却让她担当起了承接雕塑艺术古与新的信使,从她的作品和与她的交谈中,让我知道了她的灵活与执著,她的精神与主张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敬佩。她对泥巴、石头、青铜、生铁这些物质的名字充满了特别的亲切感。也正是因为这些朴素的物质,让她把多少难以言表的爱、追求、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内心的仁慈与博爱,塑造、雕刻成许多伟大而永恒的艺术作品,张扬着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她用雕塑的造型语言,抒发出她自己的感情,更抒发了她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对生活的体味,她的平凡、她的朴实、她的气质,给人以淳厚、高雅与温柔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她的作品反映出其女性特有的细腻,对美的发现以及对事物的动察力,也是让人难以忘怀的。

她的作品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探索和向往,在人类的生命中,永远离不开的永恒题材就是情感和生命。她的作品正是从这么一个基点出发,用她的情感、用她的视角、用她的技法、用她的造型,把心中的感觉爆发出并赋予在那具象或抽象的雕塑作品中,传递给人们更深刻和更多更好的美的信息,让人们感受其生活中的真实美,让人们享受雕塑艺术造型的审美感。她是在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生命来浇铸她的雕塑事业,并幻想着用毕生的精力将把雕塑艺术创造出更新更高的天地来。

生来一团肉、去时一缕烟,人能生存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上是多么的不容易。倘若你想将自己的名字和思想智慧想名垂青史,那就难乎其难了。李如碧,一个让人会永远记住的名字,我对她的认识是:作为艺术家,她无疑是成功的;作为妻子,她无疑是贤惠的;作为母亲,她无疑是伟大的;作为女儿,她无疑是孝顺的;作为女人,她无疑是美丽的;作为姊妹,她无疑是博爱的;作为朋友,她无疑是坦诚的。我有理由相信,在二十一世纪的征程里,李如碧的名字及其艺术作品,必将大写并载入艺术史册之中。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