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祠 :初建于清雍正三年的祠堂建筑

更新时间:2024-09-21 01:32

叙永李氏宗祠,初建于清雍正三年,原址坐落于现叙永县城区草市街,今叙永县城永宁路。后于2015年12月迁于四川省叙永县簸箩村二社李家庄。

基本介绍

李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原位于四川省叙永县城区永宁路。系叙永的一支李氏族人修建。该支李姓始祖李仕奇于明代天启二年入川,后置业于叙永,后经其历代子孙逐渐修建,至民国时已形成三进天井规模,内设祀祖厅、义祠、宗法厅、议事厅、戏台等。凡南来北往路经叙永的李氏宗亲均可在李氏宗祠暂息中转,其家族的婚丧嫁娶,冠时祭亦在祠举办。后因社会变革,导致李氏宗祠被毁,后于2015年迁修于叙永县摩尼镇簸箩村二社。

该支李氏字派为:陇西启绪,道盛唐岳。勤敏诚敬,临民惠觉。安邦奇华,御瑶远学。云延春继,桂子腾芳。家齐国治,世永书香。泽恩崇厚,荣显熙光。杰霖瑞庆,儒彦隆昌。星辉映照,忠孝贤康。祥开科举,卫列朝纲。文诗锦绣,金殿铭扬。英辅正俊,恭谨谦让。义仁智信,明德昭彰。

清代以来,该支李氏人才济济,全族终清一代有功名记录的有好几十个。如授中宪大夫李延泰,嘉庆丁卯科武举人李学,蓝营千总李学宗,钦加州同李学选、李延,花翎卫守府李泰云,花翎卫守备李杰春、李占春,蓝翎五品军功李延海、李蓬春,蓝翎卫千总李飞云、李盼云、李倩云三兄弟,钦加同知衔李延魁、李延植、李延本,敕授承德郎李瑶,敕授征仕郎李玟、李、李延,儒学训导李曜云,乡饮大宾李学乾,敕授武信骑尉李宣御,诰授奉政大夫李延、李延顺,诰授朝议大夫李奠远、李学逵,诰授中议大夫李宏御,府京厅李瞻云,议叙县丞李延吉,府知事李官云、李辉云,监生李延端、李延德、李延宦、李延钦、李延材,花翎提举通判李延正字国珍,詹事府参事李延崒,贡生李学成、李凌云、李升云、李延多、李延芳,生李铭春,建水县右堂李延珍,八品生李延祺、李延尉、李楷春,增生李延绪,蓝翎营把总李向春、李冠春,钦加候补知县李继文,还有许多忠孝节烈、名宦乡贤,以及民国后,共和国兴,士农工商各界均有翘楚。

迁修后的李氏宗祠,其大殿为硬山单檐,屋构为穿斗式架构。正中置放着大供桌,供桌后为大型神,供有李氏列祖列宗神牌约1000余面。大殿正中为光绪帝御赐的“崇本敦朴”大字匾牌。大殿两侧为厢房,左厢为家塾族学的“犹龙书院”,每年培训家族子弟,继承优良家风,传承中华传统。右侧为议事决事的“宗法厅”,主要是家族小型聚会,以及陈列原老祠堂中的文物等。两侧厢房走廊上,挂有清代火焰匾三十四块,均是功名匾额。

祠堂文化,是中华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对于各地移民与家乡的关系,对于地方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传统的祠堂文化,既是权利的网络空间,更是个多维的文化空间。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祠堂文化让身在异乡的海内外宗亲记得住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根。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

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本土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