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康 :代表作《生命是美丽的》

更新时间:2024-09-21 05:00

李永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理事。

个人作品

1987年开始发表小说,已在《北京文学》《文学报》《南方周末》《百花园》等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其中数十篇被《小说精选》《读者》《作家文摘》《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各种报刊转载,并被收入《中国小小说精选》(英文版)、《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选》(汉英对照)、《微型小说鉴赏词典》《小小说300篇》《微型小说新世界》等100余种选本及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代表作有:《生命是美丽的》《酒干倘卖呒》《两棵树》《地球还原公司》《红樱桃》《将军树》《吹气球游戏》《小村人》《十二岁出门远行》《老人与鸟》等。

个人荣誉

多篇作品获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选二等奖三等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已出版《小村人》《生命是美丽的》《红樱逃》三部小说集。

相关评论

四川省李永康可称得上是个地道的“两栖人”。他是一个执着的辛劳的编辑;亦是一位有自己特色的写作者。

但是,他与当前中国众多的“两栖人”,又决不相同,他的独特之处在于:

第一,他不是一个一般的报纸编辑。

固然,他在极艰苦的情况下,惨淡经营着一方沃土《微篇文学》,对建立与初学写作者的联系,对促进微型小说事业的发展,称得上是功不可没。但是,更值得赞扬的是,他不是简单地选择刊载稿件,单纯地为完成一个工作流程而已,而是着眼于微型小说事业的发展;他的眼光是宏大的。这表现在他在《微篇文学》上不仅用大量篇幅刊登微型小说理论研讨文章,还策划连载了多期的“访谈录”,形成了一部“小书”《为了一种新文体——作家访谈》。说它是一部小书,是指它仅有十余万字,页码也不厚。但这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每一篇我都认真地看过。无论对创作者,或是评论者,都有很大的收获。

这本书是一个标志:告诉我们,永康市所致力的,是不断地,辛勤地探索微型小说的艺术特质,对这种文体进行美学的思考。他从理论研究的高度,从促进中国微型小说走在世界前列的远大目标出发,来从事自己的工作,这使他与一般的编辑人就有了高下,文野之分。

当然,写这样一本书,是十分不易的:一是要对作家的创作主张,特点有深入的了解;二是对国内外微型小说的情况有全局性的把握;三是自身要有很深的理论功底。

书中作家对自己的创作,谈到了独自的体会。不是虚夸,没有套话,假话,都是真知灼见,因此对年轻的作者有切实的帮助。难能可贵的是,永康市对访问者,不论其成就如何,对他们的观点不是盲从,而是敢于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样有助于给读者提出不同的参照,提供不同的思路,以求有更全面的认识。

永康访谈的是今天,思考的是微型小说的明天。提出的许多问题,都十分重大,切中了要害。

例如微型小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体,关于名称的争议问题,立意在小说中的地位,我国与东南亚与欧洲微型小说相比优势与不足是什么等等,都是值得很好研究和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课题。

但是,他清醒地认识到并尖锐地提出,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提升中国微型小说的整体水平。中国大陆的微型小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刻。目前的现实是,许多报纸的副刊登载的微型小说像小品文、杂文。专门性的杂志因定户在锐减,便迎合读者口味而选稿(作者也迎合编辑口味而写作),失去了引领潮流的艺术品格。不少人都有同感:一本杂志,几十篇小说,可看的极少;能留下印象的微乎其微。从头读下来,只有乏味的感觉。微型小说在中国发展了二十多年,走到今天这一步不容易,我们都为它付出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我们不能看着这样一个蓬勃的事业,毁在我们自己的手里。

呼唤精品,便成了所有人的强烈意识。但什么是精品,每个人的看法不尽一样。对获得精品的方式,意见也各有差异。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反对重复、反对雷同化。

书中,通过作家的讨论,提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造成我们当前小说雷同化的原因在于,一是深入生活不够;二是缺乏创造,缺乏想象,缺乏飞翔。

由于我们不再深入现实生活,浮在表面上,很难获得生动新鲜活泼的素材和细节。因此,小说缺乏生活气息,缺乏感人的力量。当我们远离现实,我们的作品不能反映普通群众的心声,不去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时,无法产生深深的共鸣,就不难理解了。

微型小说的作者必须紧密地关注社会前进的动态,敏锐地捕捉反映时代变迁的新事,敢于反映变革中需要解决的深层矛盾,表达亿万群众的迫切愿望。群众关注的是他们身边的事情。鲁迅先生曾形象地指出,百姓是不关心火星上的张王赵五打架的,邻居打架倒是要管的。多注意我们身边的凡人小事,它和我们亲近;多反映他们艰难的生活状况。这样的小说,才能使人激奋,让我们的头脑清醒:我们的人民真正摆脱贫困,还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地奋斗。

对于书中讨论的问题,我很有同感。我作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举办的全国征文大赛的总评委,多年来,一直期盼着出现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大胆揭露矛盾,能够震撼心灵的好作品。但总感这样的作品实在太少,微型小说如果拿不出能与短,中篇小说相匹敌的标志性的高水准的作品,它在文坛就总直不起腰,引不起世人的注意,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微型小说虽小,也不能只有小草,而没有顶天立地的大树。不能总在自己家里自吹自擂,武艺是否高强,要拿出去与他人比试。“访谈录”谈到的量与质的争论问题,我以为,当前限制微型小说发展的瓶颈,不是量而是质。我们的许多作家已创作了二十多年,他们作品的数量已足够多了。现在需要他们带个头,沉下心来,多多打磨,创造出一批为中外读者瞩目的艺术精品,以显示中国微型小说的实力。

其次,微型小说要有大的发展,必须有大胆的变革,如鲁迅先生早年呼吁的,文坛要有几个凶猛的闯将。书中提出的问题打中了我们的要害:中国的微型小说,安于写实性的手法,基本是“走”,而且多年没有大的变化。“访谈录”中谢志强提出的“飞翔”问题,非常重要。石鸣也提出了我国小说在创造性上与国外小说的差距,值得深思。

老跟在别人后边,不敢创新,就不会有大的成就。

这么多年,我国的短篇小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有一大批作家不怕失败,敢吃螃蟹,结果就吃出了味道,吃出了水平。先是王蒙的“意识流”小说的探索,到以后引进西方现代派的许多手法,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有的虽然只是昙花一现,很快销声匿迹;有的探索可说是彻底失败了。但毕竟打破了沉闷的局面,推动了我国的小说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短篇小说的成功探索,应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我们的微型小说作者,能不能试探着用人们从未见过的情节结构方式来写作呢?能不能放下过去常用的熟悉的笔法,而改用新的方式呢?

小说仅仅停留在故事的层面,缺乏大胆的想象,就永远达不到艺术品的高度。诚如石鸣深刻指出的:“如果只是单纯以讲一个故事为目标(甚至刻意追求故事的离奇),或者认为微型小说只有讲故事这一个面貌,而不考虑作品的韵味,不考虑作品的审美意趣,那么小说最终会落到食之无味的地步。”

继承传统的写作手法是必要的;但它不能成为创新的束缚。要形成多种手法并用,百花齐放的态势。

说了这么多,“访谈录”中有一句重要的话做了高屋建瓴的总结:关键是观念的改变。

书里做了语重心长的鼓励:我们不仅期待而且要付出代价和做出艰苦的努力,使中国真正能成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中心。

这本书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显现出来。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让我们走进这个“两栖人”的特别的心灵,了解他特殊的情怀,独特的追求。

第二,永康市的微型小说创作,也有自己的特色。

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微型小说集《生命是美丽的》,来了解他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

当前,中国的微型小说作者不可胜数,要想脱颖而出,必须独辟蹊径。永康的小说,从散文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创造出一种新的体式。我把它称为散文诗式的小说,如《十二岁出门远行》、《小村人》、《红樱桃》、《生命是美丽的》、《老人和鸟》、《将军树》等,这类作品占了他小说中的大多数,表现了作者一种新的探求。

首先,这种小说的特点是,不讲求情节的奇曲,而是注重情感的抒发。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或事物有了一种独特的体验,一种人生的感悟,于是,借微型小说这个喷口,喷发了出来。他的小说不同于其它的小说的样式: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情节发展的链条,多截取生活的一个断片,或者只是一个场景,表现一种情致,一种心态。读者通过阅读,不是被曲折的事件吸引,而是体味小说中自然流露的那种真挚,那种淳朴,那份深情。

《英雄》中老军人对战友的诚挚怀念,《小村人》中淳朴动人的民风,《二十年之约》里至死不变的情感,让人读了,感慨万千。读者从小说中沛然流露的真情获得审美的愉悦。

散文诗式的小说第二个特点是,注重意境的构建。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境界。永康市的小说,也追求意境的营造。他善于用诗一样的语言,纵笔描写事件发生的环境。并在景物的细描中,融注作者的情感。他的小说,故事还未发生,就让你感到了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字里行间,透露着袭人的悲情,从而达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同时,他会把人物的情感与景物紧紧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小说,有小说的外型,诗的神韵。

三是用精心选取极具感染力的细节来打动读者。

例如,《十二岁出门远行》中妈妈从裤裆里扯出一个布袋装钱——这是一个贫困又极小心谨慎的农村妇女特有的行为方式——没有深刻的观察,没有切实的生活体验,是写不出来的。也正是这个很独特的细节,无需更多的语言,人物的心理,个性便跃然纸上。再如“我”——一个仅十二的小孩第一次出远门,心中最想的是什么?作者选了三个细节:窝头(没吃的走不动路):爸爸的地址(丢了找不到人);不敢跑(怕的是裤裆里的钱丢了)。这几个细节写出了一个头次出远门的孩子独有的心理状态,让人可感,可见,可亲。

再如《路》中“我”高考落榜后,到砖窑拉土巴的情,将人物的感觉,心情,动作,作者的旁白议论揉和在一起,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微型小说的细节至关重要,它是留给读者强烈印象的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的许多作品,之所以缺少生动感人的细节,一是没有深入地观察生活。作家都有深刻的体会:故事可以编造,细节却无法创造。二是于篇幅的限制,往往采用概写的方法,结果只能给人浮光掠影的感觉。

当然,运用散文的笔法来写微型小说,信笔所致,感情虽得到了充分的抒发,但随之也会带来了结构的松散,语言的不够简练,不能给人以足够的心灵刺激,对读者的阅读情趣也是一种消磨。这是永康市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注意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永康的小说有些不好归类,如《二胡的悲剧》,这篇小说运用陡转十分成功。在前半部,做了充分的铺垫和蓄势:先写“梅”:对“我”拉胡琴的知音——从情感的角度,拉近读者与人物的距离;次写“梅”送“我”急需的二胡——说明“梅”对人的体贴入微;三写“我”因二胡实现了理想——强化二胡的重要性;四写“梅”一直没有给“我”来信——“我”认为是鼓励自己更加努力,实际是为结尾的陡转打下伏笔;五写“我”因为这把二胡获得了特等奖——再次突出二胡的重要意义。在前半部用了这么多的笔墨,使人对“梅”和这把二胡产生强烈的向往——迫切要知道“梅”的下落。结果却是出人意料:“梅”为了我,因一把二胡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把含有生命意义的二胡!结尾给读者的惊讶和心灵的震撼是难以诉尽的!《二胡的悲剧》是一篇属于有深刻内涵,具有揭示人性深度,又构思精巧的作品。

再如,永康市还创作具有探索性质的另类小说。《探监》、《误读》、《关于小小说的小小说》、《一场将起未起的官司》的写法很怪,基本没有情节(有的是由已发表的小说构成情节),主要篇幅是由“我”与读者的对话组成。这种小说的奇特在于,它融和了“访谈录”与某些综艺节目的手法,形成一种新的格局。它不以故事的引人入胜作为写作的宗旨,而是提供了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这类小说具有开放性的特色。不管这种小说能否吸引读者,是否得到大众的认同,作者敢于大胆创新,就值得赞扬!对新样式的探索不要先考虑失败与否,不计它的得失。即使失败了,不一定是坏事,失败是成功之母。人类的历史,就是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历史。

(原载《作家文汇报2007年12月》)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