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平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19:38

李玉平,男,1975年7月生,山西昔阳人。文学学士(山西大学,1997)、文学硕士(苏州大学,2000)、文学博士(南京大学,2003)。2003年7月起在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专业任教。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文学基础理论和西方文学理论。2003年7月评聘为讲师,2005年12月评聘为副教授。2006年开始指导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2月21日至2015年3月17日,承蒙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比较文学系师从乔纳森·卡勒( Jonathan Culler)教授做访问学者,研修文学符号学。

讲授课程

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思潮(全校公选课,2004-2006)

西方文论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2005—)

当代西方文论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2005—2007)

文学概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2006)

文学理论专题(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2008—2009)

文学符号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选修课,2013—)

文学理论范畴研究(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2004—)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修课,2005—2006)

最新文学理论动态研究(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修课,2004—2005)

西方文论基本问题(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修课,2008—)

专业英语(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修课,2008—)

美学原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2006—2007)

学术兼职

中国符号学论坛发起人之一、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外国文学研究》(A\u0026HCI、CSSCI来源期刊)审稿专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南京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审稿人。

李玉平的学术研究具体涉及以下领域:巴赫金研究(1997—2000)、互文性研究(2001—2011)、文学经典理论(2005—2009)、文学符号学(2012—)

科研成果

《互文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超文本文学:向传统文学叫板》,《文艺评论》2002年第3期

《从可读文本到可写文本——兼论西方20世纪文本理论的转型》,《文学评论丛刊》第五卷第二期(2002年)

《互文性批评初探》,《文艺评论》2002年第5期

《\u003c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u003e导读》,收入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编《中文专业本科生百部阅读书目导读》,高教社2003年版

《游弋于科技与文艺之间》,香港特别行政区当代文学》2004年第1期

《“影响”研究与“互文性”之比较》,《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7期全文复印)

《网络文学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挑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与刘俐俐教授合作,第二作者)

《试论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文学与文化》(第五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巴塞尔姆小说\u003c白雪公主\u003e互文性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6期

《摄影文学:媒体总汇时代的艺术创新》,《中国民族报》2005年5月27日

《罗兰·巴特超文本思想论略》,《文学与文化》(第六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互文性与主体(间)性》,《文化研究》(第六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互文性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9期全文复印,收入《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互文性视域中的文学经典性质与功能》,《文学与文化》(第七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西方文学理论”教学心得浅谈》,《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互文性与文学经典——一个视角主义的研究》,《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7年版

《近代文学批评史》精义、《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精义、《经典——文学中的常与变》精义,载赵宪章主编:《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互文性与文类》,《文学与文化》(第八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项目编号:06CZW001](2006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多元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理论》[项目编号:05JC750.11—44043](2005年)

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互文性视野中的文学经典理论》[项目编号:TJ05-YW0303](2005年)

南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互文性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2004年,已结项)

2005年4月 获2004年度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07年5月 获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征文二等奖

会议论文

2005年5月,北京市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

提交论文《互文性与文学经典——一个视角主义的研究》,收入会后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

2008年11月,南京 南京国际文化符号学研讨会(Nan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ural Semiotics),

宣读英语论文The Value and Definition of Intertextuality(《互文性的价值与定义》)

2008年12月,广州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年会暨“批评理论与当代文学生产”学术研讨会

宣读论文《此“经典”非彼“经典”——两种文学经典议》

2010年10月,南京市“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

宣读论文《引语的符号学研究——互文性典型个案之一》

2012年10月,南京 首届中国符号学论坛(本人为论坛发起人之一)

宣读论文《中国大学符号学教学之我见》,收入会后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

2012年10月,南京 第11届世界符号学大会(The 11th World Congress of Semiotics),

宣读英语论文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互文性的中国视角》)

2013年7月,贵阳市 第二届中国符号学论坛

宣读论文《意识形态与诗学形态——互文性研究的两种路径及其启示》

2013年8月,长沙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届年会暨“文学理论研究与中国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

宣读论文《文学经典Ⅰ与文学经典Ⅱ》

2013年8月,芜湖市“比较诗学与当代文论”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

宣读论文《互文性视域中的戏仿理论研究》,收入会后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

2016年7月,成都市 第七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年11月,惠州 第七届“文艺学及相关学科发展”学术研讨会

宣读论文《从互文性看新世纪西方文论研究的走向》

2016年11月,厦门市“新世纪文论话语实践回顾与反思:新视野、新路径、新空间”学术研讨会暨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

提交论文《符号学视域中的文本意义研究》

2016年11月,北京市“后经典时代世界文学经典阐释与教学策略”全国学术研讨会

宣读论文《论文学经典的典范式独创性》

所获奖励

2005年4月 获2004年度南开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2007年5月 获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征文二等奖

2009年12月 获南开大学文学院云林奖教金(二等)

2011年12月 获南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征文一等奖

2012年3月 获南开大学文学院云林奖教金(二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