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更新时间:2024-09-20 22:40

李秀媛(1939年4月-2008年),艺名筱月霞,黑山县人,汉族,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人转的代表性传承人。她曾任黑山县地方戏剧团副团长和县文化馆副馆长,是新中国成立后黑山县最有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二人转艺人。李秀媛掌握了300多个二人转剧目,能唱60余部。她收徒无数,退休后举办了多期二人转培训班,培养了500多名学生。然而,随着李秀媛等老艺人的去世,黑山传统二人转在实际表演中的活力逐渐减弱,一些绝活随艺人的逝去而消失,九腔十八调已变得面目全非。辽宁省一位从事“非遗”研究的专家呼吁,要尽快让传统的二人转得到有效保护。

人物生平

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戏曲,8岁时已能演唱多部二人转曲目,11岁正式拜李振山为师学习二人转,1953年成为黑山县二人转剧团专业演员,2006年荣获“辽宁省优秀民间艺术家”称号。

2008年2月,一个喜讯从北京市传来,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李秀媛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遗憾的是,当代表这一荣誉与责任的大红证书还在来路上匆匆而行时,李秀媛却于3月13日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69岁。沉甸甸的证书追赶不上逝者的脚步,传承的重任失去了一个称职的肩膀,不由使人备感沉重与惋惜。

当年“塞北一枝花”

黑山县二人转艺术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最早有记载的艺人叫王纶生,活跃在清雍正末年的舞台上。黑山二人转影响广泛,它所代表的西路风格特色鲜明,技艺精湛,曲目和唱腔丰富,做功和舞功很有特点,演技多样。

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黑山二人转传到李秀媛已经有十几代,她的师傅是当地著名的二人转艺人李振山(艺名“滚地雷”)。1953年,黑山县成立地方戏剧团,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二人转演员,也是黑山县第一位女性二人转演员。李秀媛是个凡事要强、追求完美的人,舞台上的她身段优美、扮相俏丽、嗓音清脆、说口幽默、绝活精湛,尤其是手绢功更为出色。虽然嗓音清亮,但她从不一味卖高腔,特别讲求演唱的声与情、韵与味,在板头上狠下功夫。她的抱板、滚板、干板夺字,有如爆豆,紧凑明丽,不丢一板,不丢一字。她还发展了一种滚板,把几种板式混在一起唱,滚起来抱,清脆利落,韵味绵长,即使在空旷的室外演唱,也能把每个字都清晰地送入最后一排观众的耳中。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李秀媛还特别善于学习姊妹艺术的长处,从京剧、评剧、梆子等戏剧品种中吸取精华,转而反哺九腔十八调的二人转艺术。她极力主张净化二人转舞台,反对黄色、下流的表演陋习,主张以俗中见雅的艺术魅力征服观众。高超的演技和良好的艺德,使她成为“西派”二人转艺术的代表人物,推动着黑山县二人转的健康发展。

李秀媛所在的黑山二人转剧团曾带着几十部曲目到各地巡演,足迹遍布沈阳市阜新市海城市开原市昌图县等地,每年演出都在300场以上,最多的一年达到724场。在沈阳演出时,“筱月霞”的名字曾与著名评剧演员韩少云齐名;到唐山市演出时,剧场连连爆满,当时的《唐山日报》对李秀媛给予高度评价,称她为“塞北一枝花”。

传授原汁原味的二人转

据黑山县文化馆业务干部汪丽丽介绍,对传统二人转的演出现状,李秀媛曾表示出极大的忧虑。她看不惯如今剧场里的二人转,认为“那已经不是真正的二人转,而是二人打、二人闹,有的时候就套浑话,把二人转糟践了”。她还说,自己唱了一辈子二人转,积累了一些经典曲目和表演技巧,不能把它带到另一个世界去,不能让黑山县二人转在自己这一代失传。

早在1983年,当她因身体原因离开舞台到县文化馆任副馆长后,便开始着手二人转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当时,由她组织的两期二人转培训班教出了200多名学员,其中很多人成了黑山县地方戏剧团的台柱子,还有的成为赵本山“刘老根大舞台”的主要演员。

1993年退休后,李秀媛在自家的小平房里专心办起了二人转教学班。她的学生除了来自黑山本地,还有来自鞍山市抚顺市辽阳市阜新市朝阳市海城市甚至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的孩子。说是办班,其实她只收很少的学费,遇有经济困难的就干脆不收学费,对一些特殊困难的学生,她还常常带着其他学生去他们家中,帮忙料理家务和农活。有个叫王红叶的女孩,家境贫困但先天条件极好,李秀媛对她疼爱有加,不仅学费全免,还自己掏钱打点她的衣食住行。

日复一日,李秀媛常常拖着病弱的身体给学生上课。她教学生就像师傅当年教她那样,正规严格,毫不含糊。按照坐科拜师学艺的方法,她的500多个学生都是她一句句教唱出来的。《大西厢》、《包公赔情》、《水漫蓝桥》、《猪八戒拱地》、《小拜年》等经典曲目,李秀媛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年轻的一代。只要看见徒弟们有长进,她自己再辛苦也高兴。她的学生一亮相舞台,明眼人就看出是出自名师之手。

2007年2月,李秀媛被查出患了胰腺癌。2008年1月16日,她不得不住院治疗,住院前一晚,她还在家里给学生们上课。

传承危机迫在眉睫

成名于民间、传艺于民间的二人转艺术家李秀媛去世了。那么,她所能演唱的60余部二人转剧目已经保存下来了吗?记者从相关单位得到的回答是:只来得及用视频保存了3部。

随着李秀媛等老艺人的相继去世,鲜活的黑山县传统二人转将更多地只体现在文字记载上。干板夺字、干脆利落的唱腔已不多见,一些绝活随艺人的逝去而消失,九腔十八调已变得面目全非。辽宁省一位从事“非遗”研究的专家呼吁,要尽快让传统的二人转得到有效保护。

为解决这一问题,黑山县委、县政府已经制定了保护计划:将已挖掘的文字、音像、实物搜集起来,予以归档、陈列;对黑山二人转的传统剧目唱本,有关书籍、乐器、道具服饰和工具等进行全面搜集;对艺人,特别是老艺人进行访谈,全面记录口述资料;协同省、市有关专家成立二人转研究学会,研究发掘黑山县二人转艺术的文化内涵;对有一定艺术造诣的老艺人和较好的年轻传承者,给予荣誉、培训和经费支持;多开办几家培训班,对二人转给予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计划虽好,但实施起来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在有关部门等待资金的时候,时间却不等人。去年,黑山县下大力气出版了《黑土泥香——黑山二人转艺苑英》,收录了当地31位二人转老艺人的演艺人生,共计18万字。成书过程中,退休的锦州市艺术研究所二人转研究专家裴福存,在年代考证、技术称谓、剧目名称等问题上诊脉把关,并完成了其中已故二人转艺人的12篇传记。但就在不久前,裴福存突发心肌梗死,先于李秀媛几天离开了人世,这对黑山县二人转的研究工作无疑是个重大的损失。如今,像李秀媛这个年纪的二人转老艺人,黑山县还有四五位,其中老艺人金文志已经77岁高龄,会唱四五十部传统二人转剧目。提起他,汪丽丽动情地说:“每次在路上遇到他,我们都会热情地互相招呼,但看着他日渐蹒跚的衰老身影,我心里真的十分难过。”

令人欣慰的是,李秀媛去世后,她的学生已经由她出徒的学生接过去继续教课;黑山县政府还联系县里的企业家投资,正在为一所资质较好的二人转学校修建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新校舍。

主要成就

其扮相美,嗓音亮,“抱板、滚板、干板夺字”引人入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黑山县有代表性的艺人,被誉为“塞北一枝花”。代表作品有《红娘下书》等。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