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6:16

杨学明,1962年10月出生于中国浙江省德清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化学会化学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用户专家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1982年7月,杨学明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1986年1月,杨学明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8月,杨学明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2000年8月起到2003年12月,杨学明在中国台北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任终身职研究员;2001年9月,杨学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2001年10月至2015年4月,杨学明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主任;2011年,杨学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杨学明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杨学明在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担任系主任;2018年2月,杨学明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7年8月至2023年10月,杨学明任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2021年9月至2021年11月,杨学明任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从2017年起至2024年1月,杨学明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科研部部长、先进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副会长。

杨学明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首批国家特支计划,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一次入选“中国十大科学进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何梁何利基金奖科技进步奖、陈嘉庚科学奖、布罗依达奖、洪堡研究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项。杨学明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中心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专项等20余项科技项目。

个人简介

杨学明,1962年10月11日,生于德清县下舍镇群益村,1991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91-1995年期间他分别在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底他被聘为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他升为终身职研究员。2001年开始,杨学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二〇一二年四月六日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任期5年)。另外,其还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

杨学明一直以来从事分子光谱以及化学动力学领域的实验研究工作。他主持研制了新一代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并且利用这些科学仪器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开展了深入的实验研究工作,共发表研究论文近200篇,其中《Science》7篇, 《自然》1篇。由于他取得的突出成果,杨学明获得了多项重要科学奖励,其科研成果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2010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62年10月出生于德清县。1982年7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系,1986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91年8月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曾在台湾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任终身职研究员。现任《中国化学物理》主编、美国化学会物理化学杂志(JPC)高级编辑。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实验研究,曾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和洪堡研究奖等奖励。于2011年当选院士。

2018年12月30日,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22年12月,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任免信息

2018年12月29-30日,在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杨学明认为科研素质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兴趣,一是创新能力。所以,杨学明建议青年学生要寻找自己的兴趣,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不要被人逼着做事情,而是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说到创新能力,杨学明认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都只是手段,科研的核心还是要靠人的创造力,对创造力进行分解,其中又有两点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指导学生

据2022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网站显示,杨学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研究生,其中有7人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获奖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2022年8月,获得2022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开展工作

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基元化学反应的微观机理的研究,包括化学反应过渡态、共振动力学机理以及化学反应过程的非绝热动力学;分子光化学动力学机理的研究,特别是大气化学以及星际化学中相关分子光化学过程的探索;复杂体系动力学的研究,如燃烧化学以及气相化学沉积过程的动力学机理等;表面化学反应动力学以及表面光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主要是催化反应以及光催化过程特别是光催化制氢过程中的微观机理。

杨学明与自己设计、制作的实验仪器

大学经历

1978年,杨学明考入浙江师范学院物理系时还不足16周岁。在金华高村这块黄土丘陵上大学的4年,他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有思想和理想的青年。

杨学明对师大的生活满怀感激之情。他说,那是他真正成长的4年,无论是心智的成长还是学问的增加。在这里,他学会了怎样自学,对科学研究有了初步的感觉;在这里,他爱上了打篮球,英语从ABC开始学,到后来可以读英文版的物理原著。

杨学明说,刚进大学的时候,他并没有具体的理想,因为他的小学和中学是在一个对科学没有什么概念的乡村度过的。一个农村的孩子很难想象今后与科学研究有什么关系,考上大学已经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上到大学三年级,他才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的想法,那就是考研究生。

当年教过他的师大物理系老师提起杨学明,共同的看法是,杨学明是1978级物理系特别优秀的一名学生。他非常聪明,而且学习很刻苦,不仅完成学业要求,还寻找另外的教科书和物理专著学习。

当年,量子力学的课程安排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参加研究生的考试(大多数物理学的研究生考试,量子力学是必考课目),杨学明必须自学提早通过量子力学的考试。量子力学老师李鹤年对记者说,杨学明在暑假的两个月里自学了量子力学,为了通过开学以后的免修资格,他必须在开学后的两个星期内参加考试,而且要达到85分以上才能有资格免修。但是他考了80分。李老师说,他批阅了杨学明的试卷,发现他在数学计算等方面毫无问题,只是基础概念稍有欠缺,从整个卷子可以看出他对这门课的大局把握能力很强。李老师把试卷交给了当时的物理系主任何祖诒老师。李老师说:“这是一个研究生的好苗子。”何炅问:“你敢打包票吗?你敢,你就让他通过。”就这样,杨学明得到了量子力学课程的免修资格。后来经过严格的考试,杨学明顺利考上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生。

杨学明对记者说,当年李鹤年老师对他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通过量子力学课程,他学会了自学。

教统计热力学的程德声老师指导杨学明做毕业论文,他总是鼓励杨学明往研究方面努力。在老师的鼓励下,杨学明开始对科学研究有了感觉,并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一直延续到今天。杨学明现在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他通过自己设计,制造出了世界领先的科学仪器,然后使用这种仪器,得到别人无法得到的结果,取得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杨学明说,当年近代物理的实验项目是他很感兴趣的,那些实验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有一门机械制图课,当时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用处,恰恰是这门课,在他今天的仪器设计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6年,杨学明在法国参加国际立体动力学学术会议并特邀作报告。会后,佩鲁贾大学著名教授Casavecchia由衷地说:“这是我 30多年来听过的有关交叉束反应动力学研究最好的报告。”杨学明介绍,他的演讲能力跟他在浙江师范大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浙师大是一座培养老师的摇篮。在校期间,他跟其他同学一样,接受了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所必须接受的训练,到中学当过实习老师,带过学生。这让他在表达自己的科学思想时,能顾及听众的思维。

杨学明的高中是在德清县一所乡镇中学读的,没学过英语。进入大学,他从ABC开始学。程德声老师说,那时经常看到杨学明捧着一台收音机在校园周围边走边听。当年的浙师大是一所美丽而简朴的学校,周边有田野和小树林,还有美丽的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物理楼是当时学校最新、最漂亮的建筑。很多学外语的同学都喜欢离开教室,到操场、到学校后面的小树林或田野学习外语。那样既安静又不影响其他同学。杨学明通过长年累月收听英语节目提高英语听力。他认为当年这种学习对自己以后的留学生涯有很大帮助。师大当时的公共英语课一般开设到大学二年级,物理系还开设了科技英语,杨学明一直没有停下学英语,三年级的时候,就到学校的英语资料室借阅英文版的光学、电磁学等物理学专著来读。

回归祖国

杨学明1982年考入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师从中国著名化学家张存浩朱清时教授,并开始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1985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1986年,杨学明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化学系,199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1年-1993年,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1993年-199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化学系及美国劳伦斯伯克莱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应诺贝尔化学奖李远哲教授的邀请,杨学明在台湾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并成为终身研究员。

杨学明说,他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比较顺利,这跟他所处的环境有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他遇到的都是一流的科学家。他们对科学的痴迷,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让他从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杨学明说:“在美国求学期间使我真正学会了独立做研究的能力,给了我一种冲击科学前沿的信心和能力。这是我今后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基础。”

2001年杨学明回到祖国大陆,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在短短的6年时间内,杨学明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他和他的团队取得的科研成就“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和“发现波恩罗伯特·奥本海默近似在加反应中完全失效”,分别入选 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他的研究成果突破解决了30多年来化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国际公认难题。2006年他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杨学明还曾经获得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

他说,他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籍”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就是想把自己的技术和成果以中原地区的名义公之于世界。

回到母校

回到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三十周年同学聚首

2012年9月22日,对我校校友、兼职教授、中科院院士杨学明而言,是兴奋而忙碌的一天。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参加物理系1982届校友毕业30周年聚会。忙里偷闲,他专门为物化所的师生作一场专题学术报告,还与校领导陈德喜吴锋民张先亮、王辉等会面交流,并接受由校友办和新闻中心联合策划推出的《师大有约》节目的专访,与在校同学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和科研乐趣。

在同学会上,杨学明坦言,自己不再年轻。俗话说五十知天命,处于这个生命节点的杨学明,依旧对他的研究工作怀有赤子般的热忱。

“现在是做研究最好的时候,有精力希望再上一个台阶。”在与校领导会面时,杨学明如是说。在《师大有约》的现场,问到冲击诺贝尔奖的话题,杨学明表现得出人意料的淡定,他说:“做研究,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希望做到本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他从来都没想过要得奖,得奖只是工作获得他人的认可,是一种“副产品”。得奖并不能带给他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解决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所以,要不要冲击诺贝尔奖,在他那儿压根儿就是一个“伪命题”。

在《师大有约》的节目现场,杨学明也分享了自己对“兴趣”的理解。兴趣是不断寻找的过程,而这也就是人生探求的过程。兴趣点的确立过程,也是人不断调整方向的过程。他对现场的同学说:“人要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人最终是会被淘汰的,就研究而言,我要做的就是延长自己的科学生涯。”

个人荣誉

2021年6月18日,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进入总评的候选者建议名单。

人物评价

杨学明解决了反应动力学领域一些国际公认难题、为中国化学动力学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参考资料

化学部杨学明.中国科学院.2024-01-11

现任领导杨学明.南方科技大学.2024-01-11

专家人才库.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24-01-11

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www.cas.cn.2019-02-13

任免通知.www.pe.cas.cn.2019-02-13

中科大新建三个院士工作室.中安在线.2013-12-31

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科协.2019-01-10

中国化学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化学会.2022-12-24

金华日报:浙师大校友杨学明院士科学发现再突破.浙江师范大学.2024-07-08

杨学明.南方科技大学.2024-07-08

中国“诺贝尔奖”揭晓,三位科学家获2022未来科学大奖.界面新闻.2022-08-21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拟入选2021年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_.澎湃新闻.2021-06-20

杨学明:没什么比国家肯定更重要-中新网.中新网.2021-09-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