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干隐喙象 :分布于吉林等地的象甲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1:19

杨干隐喙象是象甲科的1个种。又名杨干象。

动物介绍

中国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河北省山西省、新疆;据记载,台湾省四川省也有分布。欧洲、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北美均有分布。此虫是中国东北地区杨属的毁灭性害虫。幼虫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环绕树干蛀食为害,导致枯死或遇风折断。被害率有时竟达100%。体长5~8毫米。长椭圆形,体黑色,被覆瓦状圆形黑色鳞片。前胸两侧和腹面、鞘翅目肩部斜带和鞘翅端部1/3 被覆白色或黄褐色鳞片。

1年发生1代。以卵和初龄幼虫越冬。卵产于寄主植物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

分类地位

杨干隐喙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又名杨干象,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类有颚类)、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亚目(Polyphaga)、象甲总科(Curculionoidea)、象甲科(Curculionidae)、隐喙象属(Cryptorhynchus)的1个种。

分布

杨干隐喙象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范围是北纬33°21′–51°42′,东经83°00′–132°58′,垂直分布海拔12.9–3500米,但以海拔500 米以下、1月份平均温度达0 ℃以下、年平均气温0 ℃以上、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之间的丘陵平原杨属栽植区危害严重,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省河北省山西省、新疆等省区;据记载,台湾省四川省也有分布。欧洲俄罗斯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北美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杨干隐喙象杨干隐喙象成虫体长5~8毫米。长椭圆形,黑褐色或棕褐色,无光泽,全体密被覆瓦状圆形灰褐色鳞片其间散布白色鳞片形成若干不规则的横带。复眼圆形,黑色。触角9节,呈膝状,棕褐色。前胸背板两侧和腹面、鞘翅目肩部斜带和鞘翅端部1/3被覆白色或黄褐色鳞片。前胸中间以前有排成一列的3个黑色直立鳞片束,前胸中间具2个同样的鳞片束。鞘翅行间3、5、7各具1行同样的鳞片束。喙弯曲,略长于胸部,中央具一条纵隆线,前胸背板两侧近圆形,前端极窄,中央具1条细纵隆线。胸部腹面有胸沟,胸沟端部有帽状接受器,休息时把喙纳入胸沟内。腹板2等于3。腿节黑色,中间具白色环,具2齿;胫节直,外缘具隆线。鞘翅于后端的1/3处,向后倾斜,并逐渐缢缩,形成1个三角形斜面,臀板末端雄虫为圆形,雌虫为尖形。雄虫外生殖器阳具端的侧缘几乎平行,先端不扩大,略似弹头形,但不隆起,先端边缘中央有一"V"形缝,其全体淡色鳞片带有显著粉红色,特别在鞘翅目后端1/3斜面处更为明显。

卵椭圆形,长1.3毫米,宽0.8毫米。老熟幼虫体长9–13毫米,胴部弯曲呈马蹄形,乳白色,全体疏生黄色短毛,头部黄褐色,上颚黑褐色,下颚及下唇须黄褐色,头顶有一倒"Y"形蜕裂线,无侧单眼,头部前端两侧各有1根小的触角,额唇基沟完整,唇基沟为弧形,唇基梯形,表面平滑,上唇横椭圆形,前缘中央具2对刚毛,侧缘各具3个粗刚毛,背面有3对刺毛,内唇前缘有2对小齿,两侧有3个小齿,中央有"V"形硬化褐色纹,其前方有3对小齿,最前方的1对较小,上颚内缘有1钝齿蟳,下颚叶片细长,先端内侧有粗刺并列,下颚须及下唇须均为2节,前胸具1对黄色硬皮板,中、后胸各由2小节组成,腹部1–7节由3小节组成,胸部侧板及腹部隆起,胸足退化,在足痕处有数根黄毛,气门黄褐色。蛹乳白色,长8–9毫米。腹部背面散生许多小刺,在前胸背板上有数个突出的刺,腹部末端具1对向内弯曲的褐色甲壳质小钩。

生活习性

杨干隐喙象1年发生1代。以卵和初龄幼虫在寄主枝干上越冬。卵产于寄主植物的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翌年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卵也相继孵化,幼虫先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危害,后蛀成圆形坑道,蛀孔处的树皮常裂开如刀砍状,部分掉落而形成伤疤。5月中、下旬在坑道末端向上钻入木质部,做成蛹室,6月中旬开始羽化,羽化后经6–10天爬出羽化孔,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7月末羽化终了。成虫到嫩枝条或叶片上补充营养,形成针刺状小孔,7月下旬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树干2米以下的叶痕、枝痕、树皮裂缝、棱角、皮孔处,每雌一次产卵一粒,平均卵量44粒,产卵期平均36.5天,当年孵化的幼虫,将卵室咬破,不取食,在原处越冬,部分后期产下的卵不孵化,在卵室内越冬。

杨干隐喙象成虫飞翔能力差,自然扩散靠成虫爬行,人为调运携带有越冬卵或初孵幼虫的苗木或新采伐的带皮原木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危害

杨干隐喙象是中国东北地区杨属的毁灭性害虫。幼虫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环绕树干蛀食为害,导致枯死或遇风折断。被害率有时竟达100%。20世纪80年代,杨干隐喙象曾在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地区大规模发生,并造成严重的灾害。1984年和1996年,杨干隐喙象先后两次被列入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名单。

防治方法

1、在苗木未出圃前,及时进行剥芽除蘖,此项工作尽量在萌芽未木质化之前进行,以免撕裂树皮,给杨干隐喙象产卵创造场所,加强管理措施,增强树势,减少被侵害的机会,利用杨干象的非寄主植物与寄主植物混交搭配,营造混交林。

2、在成虫期,利用成虫振落下地后的假死性,进行人工捕杀,或在初孵幼虫期用刀片将虫子挖出后消灭。

3、保护杨干象鸟类天敌,采取人工招引啄木鸟科等,以保护和促进其天敌资源,抑制杨干象为害的发生。

4、在杨干象幼虫2–3龄时,采用2.5%的溴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30–50倍液点涂枝干受害部位防治,或用100–200倍液喷干防治。对老龄幼虫采用磷化铝颗粒剂或膏剂堵排粪孔防治,剂量0.05克/孔。在成虫期可用25%灭幼油剂,15%–25%灭幼脲油胶悬剂,1%抑食油剂进行喷雾防治,可以降低产卵量。

5、加强产地和调动检疫,严禁带虫苗木和原木调出。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