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镇 :湖北省南漳县板桥镇

更新时间:2023-09-25 16:16

板桥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襄阳市南漳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区域总面积255.88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春秋,属楚地。

隋朝,始属南漳县。

民国时期,属南漳县第4区、第5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板桥区。

1956年6月,并入巡检区。

1965年10月,从巡检区划出仍为板桥区

1987年9月,撤区并乡建板桥镇。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板桥镇地处南漳县西南部,东与肖堰镇接壤,南与巡检镇相连,西与保康县龙坪镇毗邻,北与薛坪镇交界。镇人民政府驻地距南漳县县城73千米。

地形地貌

板桥镇境内为中高山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900米。最高点位于北峰天宝寨,海拔1470米;最低点位于瓦屋大块河,海拔330米。

气候

板桥镇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0.8℃,1月平均气温3℃~7℃,极端最低气温-8℃(2009年1月9日);7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高气温38℃(2005年8月12日)。平均气温年较差31℃。生长期年平均180天,无霜期年平均185天,最长196天,最短15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650小时,年总辐射90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291天。年平均降水量100毫米,极端年最大降水量1679毫米(1975年),极端年最少降水量950毫米(1959年)。

自然灾害

板桥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雪、干旱、洪涝灾害等。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08年8月16日,2小时降雨174.5毫米,有12个村受灾,损失1000余万元。1967年冬发生的2008年中国雪灾致5成以上树木被压断,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自然资源

2011年末,板桥镇有农业耕地面积33752亩,人均1.6亩,全部为旱地;境内有大理石方解石瓷土等。大理石储量13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宋家坪村。瓷土储量1.5万吨,主要分布在龙淌村。方解石储量530万立方米,分布在双龙寺村和老湾村。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2400万立方米。

行政区划

2011年末,板桥镇辖新集镇、雷坪2个居民委员会,冯家湾、晏山、九龙观、河口、青龙寨、任家庄、木桥、龙淌、樊家河、白云庵、断河坪、雷坪、灵观垭、古井、甘沟、董家台、竹坪、天鹅池、宋家坪、双龙寺2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95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板桥镇辖2个社区、21个行政村:雷坪社区、板桥社区、冯家湾村、晏山村、九龙观村、河口村、青龙寨村、任家庄村、木桥村、龙崂村、樊家河村、白云庵村、断河坪村、雷坪村、灵观垭村、古井村、甘沟村、董家台村、竹坪村、天鹅池村、宋家坪村、双龙寺村、新集村。镇人民政府驻新集村。

人口

2011年末,板桥镇辖区总人口2105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061人,城镇化率19.3%。总人口中,男性11673人,占55.4%;女性9382人,占4.6%;14岁以下203人,占9.6%;15~64岁16130人,占76.6%;65岁以上2894人,占13.8%。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为21038人,占9.9%;苗族17人。2011年,板桥镇人口出生率9.8‰,人口死亡率8.3‰,人口自然增长率1.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9.3人。

截至2017年末,板桥镇辖区常住人口13462人。

截至2019年末,板桥镇辖区户籍人口17540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板桥镇常住人口数为1040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板桥镇财政收入337.8万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64.2万元,比上年增长46.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57.7万元,增值税73.5万元,企业所得税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06元。

截至2019年末,板桥镇有工业企业7个,其中规模以上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以上的商店或超市19个。

农业

板桥镇以种植小麦、玉米、蔬菜为主。2011年,板桥镇农业总产值1.2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12462吨,其中小麦5570吨,玉米6425吨,人均591.9千克。经济作物主要有烟叶和蔬菜。烟叶种植面积5063亩,产烟838吨;蔬菜种植面积5410亩,产量3934吨,主要品种有番茄、大白菜、辣椒等,其中番茄2230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5.7万头,年末存栏2.2万头;牛饲养量15103头,年末存栏13075头羊饲养量1.8万只,年末存栏0.7万只;家禽饲养量20万羽,禽蛋产量297吨。2011年末,板桥镇拥有大型农业机械85台(辆)。

工业

工业主要以瓷土开采、石材加工为主。2011年,板桥镇工业总产值3980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00万元。

商贸

2011年末,板桥镇有商业网点148个,职工74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6亿元,比上年增长6.5%。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0.9亿元。

金融业

2011年末,板桥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9849万元,比上年增长8%;各项贷款余额433万元,比上年增长10%。

邮电业

2011年,板桥镇邮政业务收入31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315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板桥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236人,专任教师10人;小学4所,在校生899人,专任教师6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60人,专任教师50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板桥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05.5万元,与上年持平。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37.5%,与上年持平。

科学技术

2011年末,板桥镇有各类科技人才10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人,经营管理人才34人,农村实用人才60人。

文化事业

2011年末,板桥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2个,图书室23个,藏书15万余册。

体育事业

2011年末,板桥镇学校有体育场6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8%。

医疗卫生

到2011年末,板桥镇有医疗卫生机构24个;病床35张,每万人拥有床位17.5张;固定资产总值16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6人,其中执业医师14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4人。2011年,板桥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6万人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

社会保障

2011年,板桥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56户,人数302人,支出82万元,比上年增长65.8%,月人均225元,比上年增长58%。医疗救助6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4人次,共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1户,人数1326人,支出98万元,比上年增长19.5%,月人均60元,比上年增长2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1万元比上年增长9%;社会福利费20.8万元,比上年增长0.9%;敬老院2家,床位112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09人。社区服务中心2个。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20.7万元,比上年增长9%,基金支出合计36.6万元,比上年增长2%。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1万人,参保率98%。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板桥镇有邮政支局1个,代办所1个,报纸、期刊累计期发行6.3万份(册),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5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500门,固定电话用户3860户,电话普及率92%;移动电话用户4520户,宽带接入用户1930户。

排水管

2011年末,板桥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个,年供水1.3万立方米,铺设供水管道6400米。

供电

2011年末,板桥镇镇区有变电站、供电站各1座。小型水利发电站4座。

园林绿化

2011年末,板桥镇镇区建有花坛3个,街道两旁植树150株,主要树种为桂花树,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

交通运输

板桥镇公路为唯一交通运输方式,境内有3条县道交汇,有县乡(镇)级公路8条,总长110千米,东距251省道26千米。有客运汽车站1个,日均发送6辆客车,日客运量180人次。2011年末,板桥镇镇区有汽车客运站1座,日发客运班车7班,日均客运量300余人次。

著名人物

史书记载,清朝末期爆发白莲教起义,时任西南总兵(徐总兵)在此驻扎抵御白莲教,最后遇刺身亡,死后葬在板桥彭家。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武昌临时政府内务部长,国务总监冯开竣出生在板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冯哲夫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途中患病返乡,死后葬于板桥镇新集村,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名人有11人。

文物古迹

板桥镇 境内有明清初古民居建筑物22幢,总面积2.8万余平方米,有冯氏民居,王氏民居、陶氏民居、张姓民居等,规模最大的是冯氏民居,共105间,为“三进三出”院式结构,建筑群占地81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保存最完好的是王氏民居,建筑结构完好无损,雕檐刻壁、画龙描凤依稀可见。木雕、石雕、砖雕历历在目。家氏族谱保存完好。

古山寨共有28座,有青龙寨、樊家寨、点子寨、五峰寨等,具有代表性的是青龙寨,堪称中西合璧、华夏之最。由于地势险要,为鄂西之咽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