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更新时间:2023-09-20 14:57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形成于1989年,1990年正式成立,2003年申办成立戏剧演出团体,多年来致力创作属于中国的现代戏剧形式和美学。

简介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长期合作伙伴包括著名剧作家高行健过士行以及戏曲编剧徐瑛,中国顶尖的舞美及灯光设计者易立明曾力、王音,以及中国一流的演员濮存昕梁冠华宋丹丹何冰徐帆等人。

工作室成立缘起于80年代初期,林兆华和高行健合作实验戏剧期间出于对戏剧创作自由的需求,二人酝酿成立独立戏剧工作室,但由于当时大环境不成熟而未能实现。1985年荷兰电影大师伊文斯 (Joris Ivens) 在北京观看林兆华所执导的高行健之《野人》,演出后上台祝贺演员时兴奋的哭了,说“我想在电影中实现的,你在舞台上已经做到了。”美国的基督教箴言报更是以“令人震惊”来形容此剧。由此触发林兆华意识到中国人应当、而且也有能力创立中国自己的导表演学派。于是林兆华在1989年开始运作独立工作室,目的在于不受旧体制约束,自由地选择剧目,尤其是国内外的经典名著。同时他希望透过这些作品对未来的戏剧进行多方位的探索,实践80年代初期产生的全能戏剧观念。他相信透过全能戏剧的实践可以产生属于中国的当代戏剧,多年来在工作室的舞台作品皆朝此方向创作和探索。

林兆华在工作室成立17年以来创作出在剧场美学上有独特品格的作品,如《哈姆雷特》、《罗慕洛斯大帝》、《浮士德》、《棋人》、《三姊妹•等待戈多》、《故事新编》、《理查三世》、《樱桃园》、《建筑大师》、《刺客》等作品,不仅在国内外引起争议,同时也都得到高度的赞誉。在这些作品中,林兆华不仅表现人在社会的处境以及他对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试图探索属于中国当代戏剧独有的导表演方法。

发展历史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艺术总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前副院长)、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戏剧导演、现代京剧导演,至今已导演60余部舞台作品。

在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的《红白喜事》(1984)、《狗儿爷涅磐》(1986)、《茶馆》(新版,1999)等许多名剧,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风月无边》(2000)、《赵氏孤儿》(2003)、《白鹿原》(2006)等作品,是他将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结合到当代剧场创作中的成功尝试。

林兆华在90年代与剧作家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合作,对中国当代剧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野人》(1985)等作品同时从戏剧文学、剧场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突破传统中国式现实主义戏剧,引发了80年代实验戏剧、小剧场的潮流,正式开启中国戏剧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大门。

90年代,林兆华与剧作家过士行合作的《鸟人》(1993)、《棋人》(1995)、《厕所》(2002)等一系列作品,从对戏剧艺术的探索到内容与时代的关联,都引起了观众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当代歌剧如《夜宴》(2003)、《狂人日记》(2003)、京剧如《张协状元》(2003)、《杨门女将》(2003)等,是他在表导演艺术领域中施展非凡创意的作品。

除了戏剧创作,他亦担任了大型艺术节的艺术总监,如中国国家话剧院国际戏剧节“永远的契诃夫”(2004)、“永远的亨利克·易卜生”(2006)等。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林兆华的作品就陆续受邀至莫斯科柏林意大利以及东京等地进行海外演出;林兆华并且常常应邀参加欧洲各大著名戏剧节、国际戏剧学术活动等。1987年,林兆华受邀成为国际布莱希特学会成员。2006年,他复排焦菊隐版的《茶馆》并往美国巡演七周,好评如潮。

重要作品

《哈姆雷特》(1990)、《浮士德》(1994)、《棋人》(1995)、《三姊妹·等待戈多》(1998)、《故事新编》(2000)、《查理三世》(2001)、《樱桃园》(2004)等,这些作品发展了中国话剧的传统认知,不仅表现了人在社会的处境以及对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也开拓了属于中国当代戏剧独有的表演和形式。在剧场美学上有重大意义。这些作品在国内外常引起艺术争议,同时也都得到高度的赞誉。

林兆华的戏剧创作外,林兆华戏剧工作室未来的发展将致力于培养与挖掘中国年轻一代的戏剧创作者、参与国际交流演出、邀请国外当代著名剧作家和导演作品至中国展演,以及邀请海外著名表导演艺术家至中国为年轻戏剧人进行工作坊训练,期望未来的中国戏剧能在与世界的直接对话中得到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