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 :作家、职业经理人

更新时间:2024-09-21 01:40

林溪(原名 王艳华),女,汉族,1970年出生于霸州市胜芳镇,林溪15岁开始诗歌创作,诗歌多次发表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刊物,2006年出版15岁至19岁诗歌作品集《梦回花季》,并开始了人生的第二个创作阶段,以诗歌为题材的《山左诗行》文从和以散文、杂文为题材的《海右文语》文丛。

人物简介

林溪,原名王艳华,女,汉族,1970年出生于河北省霸州胜芳镇,现任新奥能源(股票代码HK2688)客户服务总监。

作品风格

林溪是为事而文。她的文章不是为欣赏的艺术,而是为经纶之大道,是入化的神奇,为入世发挥大作用,是产生化学堆反应的文之大化。在这种文化作用的洗礼下,人生与企业将脱胎换骨,焕发一派新生景象。

林溪作文不搞小把戏,讲究文章大作用,大作用才有大价值,大价值才是真文章。

林溪的诗清新婉约,有清照之风,被誉为“秀竹林溪清流婉长”。前几年她将这些婉长流清十许年的诗作集结,小溪出青山,流成一汪清潭照明月。

出版书籍

《从改变开始》

《用生命歌唱》

《梦回花季》

人物评价

林溪是踏着对她的诗行走着她人生脚步的。她的人生理念是“诗化人生,人生诗化”。她“作诗一样的做人,做人一样的作诗”。她作诗是为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诗像一溪清水,洗涤着她的人生,使他不断地高尚纯粹起来。一个高尚又纯粹的人,人生能不美丽么?

林溪身为女人,相夫教子无与伦比。女子无才便是德,林溪是德才双绝的完美佳人,并且相当会写诗。所以有很多人对她崇拜的不得了,把她奉为妇女典范,人生偶像。会当如此,林溪不必谦虚,要做的是要更加努力,使人诗双美更加完美,企上善若水。

作品赏析

1.没有落叶的冬天

那个短暂的告别

将记忆永远囚禁在那个飘雪的季节

虽然简单地挥手

没有惊动漆黑的夜

但所有的青春

都已在冰冷中凋谢

几十年

一个人

躲在炎热的南方

逃避着冰冷和风雪

保护着

所有的痛直至麻木

但惟独不能忘记的就是

在那个飘雪的季节

没有落叶

2.温暖

秋风触动了诗人的伤感

思恋便缓缓随风

走进雾霭

乡愁也被风系在摇曳的枝头

羡慕者落叶归根的情怀

在叶的纷飞中

诗人举首遥望

家乡的土屋

浓缩成母亲的背

温暖了游子的凄凉

3.希望

春天里播种的希望

在夏天开始膨胀

把本来火热的太阳

蒸烤得越来越亮

海滩边的人群和远方的帆船

随着海的旋律一起舞动

没有谁在意

头顶的光芒慢慢流淌

仿佛炎热蒸发了希望

希望的煎熬使炎热变得更加漫长

等待也在海边打着瞌睡

唱着古老的催眠曲

消耗着希望的时光

只有天那方

几只勤劳的普通海鸥不断煽动翅膀

追逐着流动的光环

执着飞翔

4.睡莲

一种圣洁绽放在滴雨的早晨

人们陶醉于你的清新

却从不知晓

你成长的艰辛

一种高贵

消逝在雾霭的黄昏

人们惊诧于你的含蓄

却从没在意

你疲惫的眼神

清新高雅睡莲

你的绽放

如此沉默

可你从泥土中

伸展出的美丽

却让我听到生命的声音

我愿化作一滴露水

亦或一滴泪

裹住你的渴望

陪伴你等待的灵魂

林溪的诗清新婉约,颇有清照之风,情感描写也很细腻。每每读到她的诗都有一种置身世外的感觉。在这个烦嚣的尘世中,她的诗总给人一种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喧嚣的环境也掩盖不了她的艺术气息。不愧被誉为“秀竹林溪清流婉长”的诗人,她的诗大有漂流清溪之美!

经典语录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或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在拒绝着改变,都在习惯于给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延续老的传统和模式。只因我曾经们都习惯于故去,习惯于曾经的舒适和成功,所以拒绝改变才是最大的风险,而社会的进步和我们的每一步成长暨崭新的局面又都是从改变开始的!

。。。。。。。。。。。

人类社会演进了几十个世纪,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改变已经成为每一瞬间都在发生和转化的必然规律,改变一也使我们生存和依赖的环境更加瞬息万变、丰富多彩。作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的“人”,不仅需要快速地学习、吸收和接受更多的“知”,迅速采取相应的行动,更要时刻在“行”中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原有的“知”,来指导、修正下一阶段的“行”,形成“知即行、行中知”的良性循环。

我相信,理性中的激情会让我们更加执着,而激情中的理性却会让我们更加清醒!让我们共同祝福与期待每一位饱含激情的创业者,祝福他们的生命饱满、充盈,期待他们收获一个个鲜活的奇迹与成功!

只有敬畏自然、社会的一切生命,才会随时发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无限生机!我们才会听到小鸟的歌唱、溪水的潺鸣,也才会看到天更蓝、山更绿!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