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宣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1 14:38

林鸿宣(1960年11月-),中国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林鸿宣于1983年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考取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他曾在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和日本国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于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林鸿宣长期从事水稻重要复杂性状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在水稻产量性状以及抗逆性状的遗传机理与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等荣誉,并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介

1960年11月生,海南文昌人。

1983年7月毕业于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学士

1986年7月毕业于中国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学位。后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

1995年10月-1996年9月赴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1年2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工作。

2009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成就

1997年8月-2001年2月在日本国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水稻基因组计划项目(RGP)做博士后研究。

2001年2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应聘回国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课题组长。在国内期间主要从事水稻半矮秆性,水稻重要数量性状如产量与株高构成因素、抽穗期、耐盐性等遗传研究以及品种改良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在国外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水稻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组研究,应用高密度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和水稻基因组碱基序列数据等对水稻抽穗期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进行了创新的研究,探明5个QTL、Hd1、Hd2、Hd3、Hd5和Hd6为感光性基因,首次创建了这些基因之间的遗传互作网络;应用图位克隆技术先后参与克隆了控制水稻叶片坏死斑基因spl7、抽穗期基因Hd8和休眠性基因sdr1。目前主要利用基因组研究获得的大量遗传信息开展作物重要性状遗传与功能基因的研究。

学历

1979.9-1983.7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士

1983.9-1986.7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

1991.9-1994.7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1986.8-1995.9 中国水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水稻遗传与育种

1995.10-1996.9 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水稻耐盐性的分子遗传

1996.10-1997.7 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7.8-2001.2 日本国立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水稻基因组项目(RGP),水稻重要性状功能基因研究

2001.3起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作物重要性状遗传与功能基因组研究”

所获荣誉

(1)水稻耐盐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机理及其应用研究,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7年,排名第一。

(2)水稻优质、抗逆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 年,排名第四。

(3)The paper entitled "Fine mapp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Hd4 and Hd5 controlling heading date in rice" by Lin, H. et al. (Breeding Science,53: 51-59) was awarded as the most excellent article by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Breeding, 2004. (荣获2004年日本育种学会最优秀论文奖).

(4)云南省稻种矮源研究和利用,1991年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5)应用RFLP标记分析水稻广亲和品种的亲缘关系及广亲和性和生育期基因的定位,1995年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

(6)2020年8月,入选上海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

研究工作

以模式作物水稻作为研究材料,利用基因组研究所取得的大量遗传信息和创建遗传材料,开展作物重要性状包括逆境抗性、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功能基因的研究,以期阐明这些性状的分子机制与发展分子育种技术。目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利用图位克隆方法定位与克隆水稻逆境抗性和产量性状相关基因/QTL并开展深入的功能分析,阐明作物重要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并为作物新品种改良提供重要有利基因。

2. 通过基因芯片等技术研究水稻对逆境胁迫响应的信号传导途径与调控网络。

3. 对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机理开展研究,为优质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资料

今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公示,郑军华等10人入选.澎湃新闻.2020-08-2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