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禅林寺 :梅州禅林寺

更新时间:2024-09-20 21:07

梅州禅林寺坐落于离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江镇约二公里的松林村。始建于清乾隆是粤东著名古刹。民国初年,由高僧善开法师任住持,与潮州开元寺住持是师兄弟,两寺关系密切。寺中常住男众有数十人,设过戒坛,开过戒,因而香火鼎盛。

禅佛圣地

1919年,梅县区佛教协会成立,禅林寺住持善开法师任首届会长,在禅林寺设立佛学院,并由其兼任院长,培养了不少正法禅僧,名闻遐迩。传至应章法师任禅林寺住持兼任院长后不久停办。由于历史原因,禅林寺这个佛教丛林为学校所用。

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并应各阶层人土要求,1999年经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决定把禅林寺迁建于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畲江公园的东山上,新址周围众山环抱,座北向南,两边操手平衡,形似大佛座坛,山前溪水绕流,犹如玉带缠腰,面朝大江,长乐江水顺来朝,远眺莲花山,山岚相叠,似片片莲瓣现眼前,是天然禅佛圣地。

地理位置

禅林寺的所在地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距梅州市区40公里,地处206国道,往汕头市必经之路,既是广梅汕铁路、闽粤铁路的交汇点,又是汕头—梅州高速公路(梅揭段)、梅河高速公路的汇合处。

迁建概况

迁建后的禅林寺址,占地面积约百亩,按佛门风范结合时代特色进行规划设计,其主体布局规划,由山顶至山门依次是:五方佛塔——千手观音殿——法堂——天王殿——山门。山顶建五方佛塔,佛塔塔基1089平方米,主塔高19米,四个副塔各高6米。千手观音殿,高14米,长40米,宽22米;两侧副殿各高10米,长23米,宽17米,法堂,高12米,长40米,宽22米;天王殿,高10米,长12米,宽10米;两旁鼓楼钟楼;山门,高10.4米,长22.4米,宽10米;山门至天王殿之间是放生池,池面建九龙桥。观音殿至佛塔筑九十九阶台。观音殿至山门左右两傍,按用途分别建两层楼房,楼房之间长廊衔接。整个寺庙建成后,庄严壮观,既富有佛家风范,又具有客家文化特色。它与公园、烈士纪念陵园,虽各具一格,自成一局,但又自然连成一个旅游景点的整体布局。

目前圆通宝殿(观音大殿)已建成,殿内供奉:由普陀山观音道场戒忍大和尚主持开光分灵分香请来的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以及8米高的千手千眼观音,还有观音32身和送子观音。圆通宝殿两边,分别是方丈楼(僧房)和功德堂,功德堂内供地藏王菩萨,供各善信供奉先灵牌位。还是有斋堂和客房,供善信住宿和素食用餐。寺前石拱大桥由梁雅佳、李翠华伉俪等捐资已建好,路已接通,但未筑水泥路面。

主要建筑

五方佛塔

山顶五方佛塔已在动工兴建中,是迁建禅林寺总体规划的重点项目。

修建菩提佛塔严格按佛教传统量度要求设计,整座塔基平台1089平万米,中央主塔矗立寺后主峰之上,高19米,塔基四边各边长9.9米,塔体白色材料装饰,塔内供奉释迦牟尼法身大日如来(如供佛舍利),黄色,属土。

东、西、南、北四方各建副塔一座,高6米,塔基四边各边长3.18米。

东塔供奉主健康的药师琉璃光佛,青色,属木。

西塔供奉主长寿的阿弥陀佛,白色,属金。

南塔供奉主财富的宝生如来佛,红色,属火。

北塔供奉主事业成就的成就如来佛,属水,黑色。

统称五方菩提佛塔

寺院现状

现在的禅林寺按汉传佛教丛林轨仪办寺,常住均是持戒清净的出家比丘。每天晨钟暮鼓,做早、晚课,上午上供礼佛。每月基本安排固定法会外,顺应善信所求做各项佛事,如放焰口、拜忏、超度、洒净等,为善信消灾增福慧,冥阳两利。寺内还设有光明智慧灯供善信供奉观音菩萨,特设长年消灾增福禄位牌为善信供奉(于每年农历12月十九为完愿日)。

寺院建筑

梅州禅林寺的佛寺院建筑,基本上都是汉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佛教滥觞时期的洛阳鸿胪寺。众所周知,鸿胪寺是东汉专管朝祭礼仪的官署,只因西域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书来此翻译和传法,中原人便效仿他们住的地方建筑了后来的佛教道场一一寺庙。因此,可以这么说,禅林寺是飞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寺庙布局

禅林寺的布局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迦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前后建筑起承转合,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中国古人在建筑格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因此中国佛寺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在中国也较普遍。这两种艺术格局使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天人合一

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殿堂、门窗、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空间与时间的无限,即为宇宙。“宇”字本意为房檐,无限之宇,当然则以天地为庐。这个宇宙观,把天地拉近人心,人与自然融合相亲。“以天地为庐”的观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易·乾卦·文言》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乐记·乐论篇》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调和,那么艺术———“乐”,就应该体现这一调和。所以,中国寺庙建筑群才会有那么多的室外空间,它并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纳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讲究内敛含蓄。主动将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于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托体同山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正是天人合一的体现,这就是中国的寺庙常选址于名山幽林之故。

参考资料

梅州市梅县区禅林寺.百度地图.2023-11-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