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仙山 :位于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的山

更新时间:2024-09-21 01:48

武陵仙山位于黔江石会镇,国道319线旁,距黔江城28公里,为武陵山腹地、川鄂边境名山。山峰绵亘十余公里,山势峻峭,奇峰兀立,危崖深谷,云缠雾锁。主峰海拔1092.8米,与主峰对应的羽人山,山势陡峭,突兀不齐,秀丽如屏,誉为“羽人仙鬟”。

景区简介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座绵延了渝、鄂、湘、黔4省(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巍巍武陵山。武陵山是褶皱山,长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贵州省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海拔2570米。山脉为东西走向,呈岩溶地貌发育,主峰在贵州的铜仁地区,梵净山武陵山覆盖的地区称武陵山区,现在也习惯称武陵山片区。

方圆十多平方公里的武陵仙山,由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蔚为壮观的砂岩大峰林地貌风光。有专家到黔江区考察之后在技术性评价报告中写道:“武陵仙山具有不可否定的自然美,因它拥有壮丽而参差不齐的山峰,郁郁葱葱的植被以及清澈的湖泊、溪流,还有美丽无比的溶洞和阴河。”

武陵仙山山峰因砂质页岩风化剥落而姿态万千,如公孙相携,似婆媳悄语,象八仙赴会,似动物世界……因势赋形,惟妙惟肖。其羽人山、公母山、八角庙、双石墩诸峰都有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传说,令人暇思。主峰海拔1092.8米,登临峰巅,一览群山,岩峦层叠,青山如波,白云如絮,峰云相携。与主峰对应的羽人山,山势陡峭,突兀不齐,秀丽如屏,誉为“羽人仙鬟”。

武陵仙山上古木参天,绿叶婆娑,林荫蔽日。许多珍稀植物点缀其间,如红豆杉黄杉、铁尖杉、水杉白豆杉马尾松等,被誉为“松杉王国”。林中有黑麂、金钱豹、黄猴、野猪、黑麝锦鸡属等动物出没,赋予武陵仙山勃勃的生机与灵气。以武陵仙山为中心的19.2万亩的广阔林区已被批准为“黔江国家森林公园”。

武陵仙山曾为朝山问道的圣地,这里的宗教始自汉唐,盛于明清,清代曾与贵州梵净山、峨眉山齐名。

名称由来

有人甚至将武陵山的特点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石峰石柱之形神兼备,壮丽奇幻;二是石峰高度密集,多达百余座,成为真正的“峰林”;三是分布范围宽广,连绵成片,蔚为壮观;四是峰间沟壑纵横交错,配合峰林构成世间罕有的绚丽图画;五是林茂水丰,苍翠连绵,既为砂岩峰林增添秀色,又为保持水土,减少雨水侵蚀破坏提供了良好条件。武陵仙山原本不叫这个名字。几千年来它一直就叫武陵山,可是为何又平白地多出一个“仙”字来呢?那是因为它神圣的名下己然打上了现代文明的烙印。

二十一世纪初,各地兴起了冠名抢注,武陵山这个叫了若干年的名字一下被近在咫尺的涪陵区人抢注了,当黔江区人如梦初醒的时候,这座搬不动移不开的武陵山品牌,却永远地被人拿走了。因为武陵山过去曾是香火特旺的佛教圣地,黔江人便给它的前面加了一个“仙”字。

地理景观

在武陵仙山深深的腹地,满眼所见的,是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山衔着山,山抱着山。千山万岭,峰峦叠障。农民们在狭窄的坡地上种瓜点豆,连一尺见方的泥土都不肯放过,统统被垦为耕地。山里汉子在那里犁地,三五步便到了头,半站在悬崖边,既不能进,也不能退,于是,人们只得从泥土里提起沉重的犁辕,使劲儿往后拉,身子后坐,几乎悬空在山崖外。

这里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居住,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秀丽的风景,其中武陵山主峰——真武观,奇峰石怪,为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乌江画廊从几十里个擦肩而过;为世界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市相邻而居;古代的南长城凤凰县出去不远;黔江区的小南海为世界保存完好著名的地震遗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清江河和黔江的阿蓬江酉水,为土家族的发源地。这里山同脉,水同源,树同根,人同俗,经济文化长期落后,不为外人所知,但是这里的民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武陵人已经走出“有武陵人捕鱼为业”的桃花源式梦想生活的禁,他们正在走出大山,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这块土地正在成为中华大地腹心地带的一颗倍受关注的璀璨明珠。

出黔江城,沿国道319线西行30来公里,这里即至小武陵山。小武陵山在地球上的位置为:东经108°35′——108°41′,北纬29°32′——29°36′。山峰绵亘十余公里,山势峻峭,奇峰兀立,危崖深峡,云缠雾锁。看那山山兀立的奇峰,似公孙相扶,似婆媳悄语,或如背负竹篓者,或如手牵羔羊者,仿佛八仙赴会,酷似唐僧取经……因势赋形,莫不毕肖。

小武陵山的主峰海拔1092.3米,有“武陵峰万仞,突兀镇黔江区”之说。立峰巅,览群山,见青山如波,白云如絮,峰云相携,万千变化。微风徐来,含烟凝碧,奇峰隐约;骤风突至,云海翻腾,诸峰匿迹。小武陵山的峰顶原有一真武观,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2年),庙宇座落在四块小平台上,每台建有一座木质结构的楼宇,共百余间。月白风清之夜,看孤峰凌霄,琼阁飞起,疑为仙境。当年这里曾是朝山问道的圣地,与贵州省梵净山齐名。与小武陵山主峰相对的是羽人山。山峰陡削,突兀不齐,终日烟雨蒙蒙,若隐若现。以“武陵雾雨”、“羽人烟鬟”之名,被列入黔江区十二景之中。

晚清名臣张之洞四川省学政时到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主考,骑马沿官道行进,路宿于此,流连忘返,吟诗赞曰:“尚爱此山看不足,每逢佳处辄参禅。”武陵风光,可见一斑。

奇特多姿的地貌景观。武陵山共有石峰数百座分布在周围,峰体分布在海拔400~1200米,高度由几十米至数百米不等。峰林造型景体完美无缺,若人、若神、若仙、若禽、若兽、若物,变化万千。为塑造千姿百态的峰林地貌形态和幽深峡谷提供了条件。

基于上述因素,加之在区域新构造运动的间歇抬升、倾斜,流水侵蚀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及根劈等多种外营力的作用下,山体则按复杂的自然演化过程形成峰林,显示出高峻、顶平、壁陡等特点。

生态系统

武陵仙山位于西部高原亚区与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的边缘,这里地形复杂,坡陡沟深,加上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森林发育茂盛,给众多物种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加之武陵仙山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受人为干扰较少,从而保存了丰富的生物资源,成为中国众多子遗植物和珍稀动植物集中分布地区。据考证,干百年来武陵仙山从未发生过较大的气候异常、水土流失、岩体崩塌或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等现象,证明武陵仙山保持了一个结构合理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武陵仙山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古树是其中的“活文物”。武陵仙山的古树名木具有古、大、珍、奇、多的特点。其中红豆杉多如牛毛,树高的达四、五十米,胸径近两米,被称为武陵仙山中的宝贝。另外还有珙桐,等珍稀树种几十种。

宝贵的野生珍稀动物:武陵仙山在动物地理分布上属于东洋界,华中区,位于西部山地高原亚区与东区部丘陵平原亚区的交界线边缘。这里地形复杂,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坡陡沟深,加之森林茂密,给动物生活、繁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经初步调查,陆生脊椎动物共有50科116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3种,二级保护动物10种。武陵山动物世界中,较多的是猕猴,据初步观察统计为300只以上。当地人叫做“娃娃鱼”的大鲵属,则遍见于附近的阿蓬江,细沙河等溪流、泉、潭中。科学家认为研究动物生态在武陵仙山附近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对于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

多姿多彩的气候景观:武陵仙山的春、夏、秋、冬,阴、晴、朝、暮,气候万千。南岳云雾茶是武陵仙山最多见的气象奇观,有云雾、云海、云涛、云瀑和云彩等形态。雨后初霁,先是膘胧大雾,继而化为白云,缥缈沉浮,群峰在无边无际的云海中时隐时现,如蓬莱仙岛,玉宇琼楼,置身其间,飘飘欲仙,有时云海涨过峰顶,然后以铺天盖地之势,飞滚直泻,化为云瀑,蔚为壮观。

历史

武陵仙山曾为朝山问道的圣地,这里的宗教始自汉唐,盛于明清,清代曾与贵州梵净山、峨眉山齐名。武陵仙山佛、道、儒三教并存,极盛时庙宇广布,寺僧数百,香火繁华。其真武观、香山寺、观音阁、天子殿、川祖庙、莲峰寺及朝山大道上遍布的小庙充分体现了能工巧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可惜在“文革”中大部分被毁,现仅存香山寺、天子殿主殿、真武观山门等遗址,但依然从中可以透视出当年的宗教盛况。

清《酉阳州志》载:“寺僧恒数百人,常住半足,向数年一启戒坛,远近淄流,奔赴不绝,香火之盛,甲全州。”惜庙宇几经火焚,现仅存山门一座。山门上的石刻对联仍清晰可识,联曰:“玉笋凌空曾向瓶中靡珠露;山环皓月好泛钵里现昙花”。山上古木参看天,绿叶婆娑,红豆杉等珍稀树种繁多,武陵山现存香山寺、天子殿主殿及真武观山门遗址等,折射出当年的宗教繁盛。

清人张之洞到此,流连忘返,吟诗赞曰:“尚爱此山看不足,每逢佳处辄参禅。”武陵风光,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