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堡剧评 :汉堡剧评

更新时间:2023-11-10 01:45

《汉堡剧评》是18世纪德国作家、文学理论家、文艺理论家莱辛创作的戏剧学著作,首次于1769年分上下两卷出版。

内容简介

《汉堡剧评》共有评论文章104篇,是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重要文献。莱辛围绕建立德国市民剧,广泛论述了戏剧的社会作用、戏剧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以及历史剧的创作问题。他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认为它是教育人民大众的有效办法。莱辛主张戏剧应忠实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提倡写普通市民故事,认为市民的命运比帝王将相的命运更激动人心,更易引起人们的同情。他要求艺术忠实于现实,人物刻画要有个性,合乎自然和逻辑,而不要那种古典主义戏剧所崇尚的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人物。同时,作者还要求在描绘客观世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本质的东西。关于历史剧,他认为采用历史故事不必追求历史细节的真实,但人物性格却应该符合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刻画出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应有的性格。本书对现代文学艺术工作者同样也有启示作用,对影视,戏剧工作者来说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必备书。

创作背景

莱辛所生活的时代,是德国近代文化开创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艺术正蓬勃兴起。1765年,德国戏剧史上的阿克曼剧团在汉堡市盖了一座剧院。1767年4月,汉堡商人阿贝尔·塞勒和剧作家约翰·弗里德里希·罗文租用阿克曼剧院,成立了汉堡民族剧院,聘请莱辛担任该剧院的艺术顾问。其主要工作是创办一份小报,对上演剧目和表演艺术发表评论,为剧院扩大影响。汉堡民族剧院存在了将近3年后解散。莱辛在这期间根据第一年的52场演出撰写了104篇评论。1769年,他将这些评论集成《汉堡剧评》上下两卷出版,每卷52篇。

作品思想

莱辛提出创作应以“真实”和“遵从生活”为原则,应追求具有一定性格的人在特定环境中将要做什么。他主张为反对当时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反对王公贵族形象占领舞台。莱辛以建立德国市民剧理论为宗旨,要求戏剧家到民间去,反映平民生活,以平民戏代替贵族戏。他托古改制,对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悲、喜剧理论,作了新的解释,主张以富有浪漫气质的莎士比亚戏剧为典范,让人们“在喜剧里也哭一哭”,在悲剧中看到的不只是“属于戴王冠”的人。他非常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认为戏剧可以教育和影响观众的精神世界,通过悲剧的感情净化有利于发展平民道德,批判贵族道德。主要观点为:戏剧是介于诗、绘画之间的一门艺术,是比其他艺术更重要的高级艺术;作家不仅要依靠感觉,还要依靠思维,把自然中的“内在真实性”升华为艺术的真实;戏剧具有教育和影响观众的精神世界、补充法律的重要作用;人物性格比情节更重要,戏剧通过人物性格的示范达到教育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和安排情节都要以“内在的可信性”为原则;要以描写家庭日常生活的市民戏剧代替贵旅戏剧;悲剧的特点是通过怜悯和恐惧净化人们的心灵,喜剧的特点则是通过笑使观众褒善贬恶,保持社会健康:典型性格和环境必须保持内在的必然联系;演员的丧演必须有内容,有热情,符合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热情和内心感受的表达必须控制在造型艺术规件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作品评价

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范大灿评价说,《汉堡剧评》不仅是对莱辛自己提出的观点的深化、发展和总结,而且这本书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戏剧理论,虽然它本身并不是一部系统化的著作,而是由一篇一篇评论汇集而成的。

作者简介

莱辛(1729-1781),德国剧作家、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诞生于德国萨克森小城卡曼茨的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自幼学习努力,有强烈的求知欲,被老师称为“一匹需要双份饲料的马”。17岁进莱比锡大学,后曾在柏林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因生活窘迫,先后当过将军秘书,公爵的图书管理员等。1767年任汉堡民族剧院剧评和顾问,为建立德国民族的现实主义文学和戏剧进行了长期的努力。莱辛在德国文学史上堪称多面手,他长于文艺批评、美学论著和戏剧评论,也具有文艺创作天赋。他的戏剧作品与寓言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理论著作和创作实践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为建立德国的民族文学而奋斗。莱辛的著作有《汉堡剧评》《拉奥孔》和《密娜》等,他最出色的剧本是《爱米丽亚·迹洛蒂》,这是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强烈反对封建意识的剧本。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