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鸥村 :广东广州番禺区石楼镇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19:59

鸥科村地处珠江口,面临狮子洋,被江鸥沥和狮子洋所包围,在番禺区石楼镇的东南部。东与东莞市相望,距离石楼镇中心城区13公里,与广州黄埔隔海相望。

江鸥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面积9.81平方公里,包括江兴、上涌、下涌、江鸥尾4个自然村。现有20个村民小组,1258户,3596人,有劳动力2348人。

简介

江鸥村位于北回归线以南,被江鸥沥和狮子洋水道所包围,临近南海,气候温暖,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亦即常年主导风向。

现有20个村民小组,1258户,3596人,有劳动力2348人。

风俗习惯

(一)龙船

民国时期1942年端午节,比民田地区的大村大姓大族,受赛龙船竞渡影响,江鸥下涌的青壮年群众,自发赛小艇,引得群众在涌边观赏,鼓掌助威,时有鞭炮助庆。赛龙船是下涌的包耕户发起,各自捐几百斤谷,尚欠部分由李文(李朗鸡)的侄)包结数,龙船起源于始。

(二)兄弟庙观音庙

在1957年修筑海鸥海堤之前,近古几百年来,无坚固的海堤,无大型水闸,任由潮水洪水的冲击,使农民受灾。尤其是民国时期,战火纷飞的年代,被杀的,饿死的,自杀的,海事溺死的浮尸,顺着涨潮顺风顺水浮入涌内,而村民聚居的涌边,那当时对于村民来讲就有点恐怖和不太吉利。这也就是开始兴建“两庙”的原因。观音庙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随后建兄弟庙。两庙位于涌边,相距几百米,两庙都是青砖石脚,硬山脊平房结构。观音庙约30平方米,兄弟庙约10平方米(已毁)。

(三)砖屋

江鸥村在民国时期,下涌、上涌、江兴的砖屋开始兴建的原因是: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下涌围包耕户(二路地主)王苏的妾氏引起火灾,当时一片火海,燃烧几十户茅房。从此之后,村民逐年改建砖屋。

民国时期江鸥村有砖屋民房14间,炮楼5栋,庙宇3间,围馆4间,茶树2间,赌馆2间,鸦片烟馆2间,小学学校一间,合计33间砖屋。

有史以来至1958年,石楼镇的沙田地区人民居住都是简陋茅房。自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对沙田地区开始改革茅房变砖屋,至1991年已完成砖屋化。鸥科村村民在民国时期,已各自改建砖屋,这个表明江鸥人民早有种生活文化追求,并为沙田地区水网地带的今天居住砖屋化勇创先行。

(四)百年老榕树

老龄榕树多的乡村,能体现出当地的村民对绿色文化早有灵魂志,也能体现该村的历史悠久,也是鸟雀栖身的生态平衡的风貌。江鸥村百年老榕树,集中在下涌的旧学校附近,江鸥村幼儿园,大有围围馆旧址,上涌桥头,观音庙等地共10棵。

特产

麻虾

海鸥岛一带的水域是麻虾的原生态产地,尤以该岛的黄坭沥、鸥科沥出产的麻虾品质最佳。海鸥岛麻虾体被淡褐色,腹部游泳肢鲜红色,虾体细长,个头不大,但是熟虾体色红艳油润有光泽,壳薄肉多,肉质爽脆可口,口感清润鲜甜,色味俱佳,蛋白质含量高,是虾中上品,成为石楼镇一大名优水产品,饮誉粤港澳,闻名全国。石楼镇农林渔业技术推广站充分发挥和利用该镇咸淡水兼有的独特水资源优势,培育出的海鸥岛麻虾对低盐度、低溶氧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耐低温,食性杂,生命力极强。

番石榴

番禺区石楼海鸥岛种植的台湾珍珠番石榴,四季开花结果,果实较大,塔形,平均单果重250克,采摘时皮黄色、肉白、爽脆、清甜、种子较少、果心肉质嫩滑可口。

海鸥岛种植场种植的番石榴品种是台湾珍珠番石榴,主要以春植3~4月,株行距2×3米幼年树以速效N肥为主,结果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树冠盖草保湿,干旱及时淋水,雨天及时排积水,保持湿润。病虫害防治主要以低毒无残留农药,可通过安全检测。目前,全岛番石榴种植面积达450亩,产品目前以内销为主,深受广大市民欢迎,供不应求。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