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 :太平洋西部边缘海

更新时间:2023-04-16 19:56

南中国海(英语:South China Sea),简称南海,古称涨海、沸海,位于中国最南部,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南海北接中国广东、海南等省区,南至加里曼丹岛,东接太平洋,西南通印度洋,海域面积约356万平方千米,其中属于中国管辖范围的是九段线之内的约210万平方千米。海域主要有海南岛、东沙群岛等多个岛屿,入海河流主要为韩江珠江、湄公河等。

南海处于华南地块、印支地块、加里曼丹岛及菲律宾海板块三大板块的交汇处,至白垩世时封闭成海,中中新世,南海海盆扩张停止。南海大致呈北东—南西向伸展的菱形,在其北部、西部发育陆架、陆坡地形,在其南部和东部则发育岛架和岛坡地形,中部主要为深海平原,海底广阔而平坦,马尼拉海沟呈反“S”型深嵌于其中,深达4500米以上。南海位于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赤道热带海洋性气候,气温高,雨水分明,多大风,海雾少。其大部分海区以不正规全日潮为主,平均水温终年在22摄氏度以上,盐度基本为33‰,是中国海海域波浪最大的海域,平均波高为1.3米。该海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动物以游泳动物、无脊椎动物为主,仅北部海域计有2762种,主要有黑鳍基齿鲨、小眼真鲨等,植物以藻类浮游生物为主,主要有大角角藻、短角角藻等。南海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众多,主要有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便在南海海域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唐至元三代,南海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国海上重要的贸易线,清时,以广州市为起点的南海丝路彻底形成,国民政府于1945年收复南海诸岛主权,1948年,以11条“断续线”为基础的中国南海疆域格局形成。南海是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区,渔业、运输业占有重要地位,环南海区域也是全球经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17年,该区域GDP规模增长至55753.3亿美元,占全球GDP的份额达6.89%。环南海区域中海运发达,邮轮港口众多,主要有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海口港等,航空业发达,至2018年,环南海区域的航空客运量占全球比重达24.7%,其中新加坡樟宜机场位连续8年蝉联“世界最佳机场排行榜”榜首。

南海人文历史悠久,民俗活动打柴舞、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等先后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艺术领域的崖州民歌、琼剧等也于2006年,2008年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该地区还有多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主要有南山文化旅游区分界洲岛旅游区等。

南海历史上也是争议多发地区,1997年4月,菲律宾海军登上黄岩岛,炸毁中国主权碑,中国海监船一度与菲律宾军舰形成对峙。1999年5月,发生过菲律宾仁爱礁非法“坐滩”。2012年4月,黄岩岛再度爆发对峙事件,2015—2016年期间,中美多次在南海海域发生摩擦。

命名

秦汉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在中国南海上进行活动,当时人们称南海为涨海,谢承《后汉书》已经有“交趾七郡贡献皆从涨海出入”的记载。《琼州府志》在解释“涨海”的含义时说:“南溟者天池也,地极,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

涨海之称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梁书》卷54《海南诸国列传》:“干陁国在南海洲上”(干陁国故地在今苏门答腊岛),已开始使用“南海”名称,至唐宋时期“南海”之称渐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诗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诗句(《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随着人们在南海的活动范围扩大,宋代到清代时期,南海则出现石塘、长沙、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或南沙群岛、千里长沙等若干名称。近代以来,民国政府陆续规整南海海域的岛屿和明确疆域范围,从而规范命名为南海。南海的国际通称为:South China Sea,中国主权名是中国南海,英文名称是“The South Sea of China”或China'South Sea,为南中国海(地理水域)、中国南海(中国领海)的简称。

位置境域

南海位于中国最南部、北太平洋西部,属于西太平洋的一个边缘海。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25°,东经105°—125°。南海北接中国广东、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台湾等省区,以广东省南澳岛台湾岛南端一线同东海分界;东南至菲律宾(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南至加里曼丹岛(Kalimantan Island),西南至越南(Vietnam)和马来西亚半岛(Malay Peninsula)等地,南海东接太平洋(Pacific Ocean),西南通印度洋(Indian Ocean),南北长约2900千米,东西宽约1600千米,海域面积约356万平方千米,其中属于中国管辖范围的是九段线之内的约210万平方千米。

成因

南海自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划分为古南海形成与发展阶段、古南海消减和新南海形成阶段以及南海快速沉降与萎缩阶段。

晚白垩世末期—早渐新世

晚白垩世期间,南海地区是一个由各个地块拼合形成的统一的“古南海地块”,主要涵盖了华南地块南部、印支地块和婆罗洲地块,在这期间,太平洋板块运动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其俯冲速度下降,俯冲角度由水平逐渐增大,方向也由斜向转变为正向,构成了南海东部汇聚的边缘。古新世始新世期间,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受一系列的北东或北东东向的伸展断裂的影响形成陆相断陷,渐新世早期形成海陆过渡相断陷,此外还零散分布一些小地堑。自始新世以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发生全面碰撞,在总的汇聚的环境下南海北部边缘发育了一系列北东或北东东向继承性、多期性的伸展断裂,这一系列断裂加上在其控制下形成的断陷、断隆一起构成了南海北部的张裂边缘构造带。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期间,受西侧印度板块挤压楔入的影响,东侧存在太平洋板块的正面高角度的俯冲的围限,和亚欧板块东部深层软流圈可能存在的地幔物质的上涌,南海地区在这个时期整体处于大的汇聚背景下,触发地幔柱上升,导致新南海形成。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时期,随着印支板块继续挤压,加之太平洋板块的作用,新南海海盆进入主要发展阶段,早期属陆内裂谷性质,后期伴随海水侵入,逐渐扩展成洋盆。随着新南海扩张,南沙地块从北部陆缘裂离,开始了向南长达数百千米的漂移。同时古南海继续快速萎缩,古南海南部边缘受挤压作用地壳强烈下弯,早期的被动大陆边缘转变成主动大陆边缘。晚渐新世,南海中央海盆的初步成形,众多地块开始南海北部陆缘分离,其中礼乐—东北巴拉望地块开始了分离后向南的漂移期,属于陆块裂离盆地。

中中新世至今

自中新世马尼拉海沟(Manila Trench)形成之后,南海区域上的挤压应力释放,新南海南北向的扩张运动停止,断裂活动较为平和,并且岩浆活动也相对较为贫乏,只是在东部受到台湾造山运动影响而使得北缘西部的断裂和岩浆活动相对较强,大多数地区盆地的发育不再受控于构造的变动,中新世—第四纪,南海北部陆缘盆地处于快速区域热沉降状态,主要以离散陆缘坳陷为主,遍及台西南、珠江口、琼东南等地区,南海南缘,受边缘海构造旋回影响,形成南、北两个盆地带,而南部盆地带受南部碰撞褶皱带的控制,发育挤压前陆盆地,如曾母盆地,广泛接受披覆沉积,并进一步向东北方向延伸至文莱—沙巴盆地和南、北巴拉望盆地。自晚中新世至今,南海西部陆缘盆地的伸展作用停滞,处于区域整体沉降时期。现今南海西部陆缘,受北西—南东向拉张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张扭盆地。

地理特征

气候

南海位于热带,属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区域可按照北纬6~7°为分界线,以北为热带季风气候,以南为赤道热带海洋性气候。主要气候特征表现为气温高,雨水分明,多大风,海雾少。

南海海域气温终年很高,7月份高达28℃,即使在1月份,南海南部仍达26℃,北部通常不低于15℃。南海年降水量为1000~2000毫米,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海区北部有干季和雨季之分。干季为11月至翌年3月,降水较少,比蒸发量少600毫米;雨季为5至10月,降水量超过蒸发量800毫米。海区南部其实并无真正的“干季”,因为那里全年各月的降水量均超过蒸发量,尤其10月至翌年1月,降水量比蒸发量多750毫米左右。南沙群岛的年降水量可达2200毫米,年降水日数多达170天。

南海的大部分海域,每年的9月前后,东北季风到达台湾海峡(Taiwan Strait),11月至翌年4月,全海区均由东北季风所控制。4月份于马六甲海峡(Malacca Strait)开始西南季风,至6月可遍及全海区,7、8月为最盛期。东北季风以11月为最大,多为4至5级,有时也达6至7级,大风区在南海北部、巴士海峡(Bashi Channel)和南沙群岛以西海域。相对而言,西南季风风力一般较小,多在4级以下。但在海南岛西部沿岸的莺歌海镇,全年中以春季风力较大。南海的年平均大风日数比渤海黄海东海都少。越南近海为50天,西沙群岛附近40天左右,南沙附近在40天以下。粤东沿岸靠近台湾海峡的区域,大风日数较多,有时可达100天。南海海雾较少,主要出现在北部湾广东省沿岸海域。海口市年平均雾日最多,也只有41天,硇洲岛24天,涠洲岛19天,其他海域都在15天以下,莺歌海和西沙群岛几乎全年无雾。

南海诸岛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超过中国其他海域和绝大多数的内陆地区,全年各月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190至260瓦/平方米。海域有效风速3至20米/秒,出现时数5500至8000小时,出现时间65%至89%,有效风能密度300至650瓦/平方米,属中国风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地质

地质构造

南海位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部位,其大地构造受到三大板块相对运动的制约。由于板块间作用的方式不同,南海周缘呈现出不同的构造特征。南海北部陆缘为华南陆块的延伸部分,发育一系列阶梯状拆离断层和不同规模的隆、坳构造带,为拉张型被动边缘,南部北侧与南海北部为共轭大陆边缘,而南侧是碰撞边缘,受古南海俯冲碰撞的影响发育一系列叠瓦状构造,属挤压型边缘;西部受印支地块南东向构造挤出的影响,发育走滑边缘;南海东部及其周围地区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其西侧的中南半岛和北侧的华南大陆以金沙江一红河断裂带为界,分属于特提斯构造域和华夏构造域,南海的西北侧为燕山期陆缘活化带,东侧的岛弧为具有海西期残块、燕山期基底的喜马拉雅期的断褶系。在区域构造上,南海处于三大板块的交汇处,周缘为华南地块、印支地块、菲律宾海板块,南海主体位于华南陆块上,东部为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和菲律宾海板块,西部为印支和缅泰马陆块。

华南地块区

南海北部处于华南地块区内,该地块位于欧亚板块东南边缘,西部以哀牢山红河剪切带与印支地块为界,东部到太平洋俯冲带。华南地块以丽水市海丰县断裂为界,可分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加里东褶皱带,早古生代为建瓯、云开等前寒武系地块,具有洋壳与岛弧间列特征。南海北部陆坡总体以北东和北东东向线性特征为主,北西向异常表现出被截断、错开特征,在海南岛南海海域则有明显的北西向异常。

印支—巽他陆架区

南海西缘断裂带是印支—他地块与华夏地块、南沙地块、曾母地块的分界,受印度板块碰撞楔入的影响,新生代沿剪切断裂带向南东方向挤出。西缘断裂带南北延伸长达1500千米以上,由莺歌海盆地东缘1号断裂、中建断裂、万安东断裂及两侧伴生构造作为统一的断裂系统,具有长期和差异性的活动特点;红河断裂带是华南地块和印支—巽他陆架的分界线。

印支地块核心为前寒武系陆核,向外依次为海西和印支褶皱带。从中生代中期开始与华南地块拼合在一起,其东南地区受西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发育一系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构造。巽他陆架包括禅帮高原、单那沙林海岸地带、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东北地区三叠纪初期,巽他陆架与印支地块碰撞拼接,形成佩亚山、桑坎彭山和豆蔻山,以及印支地块隆起和呵叻盆地。古生代时期,印支地块边缘开始增生,至早海西运动之后板块内部克拉通地区已处于较为稳定的环境。印支运动后,板块与周缘地区碰撞,造山带隆起,在其前缘的克拉通地块上广泛发育中生代沉积盆地。

菲律宾岛弧区

南海东部的俯冲边界处于菲律宾岛弧内,菲律宾岛弧由两列岛弧组成,内外岛弧之间发育有弧间盆地。其东、西两侧分别为菲律宾海沟和马尼拉海沟,前者凸向东,贝尼奥夫带向西倾斜;后者凸向西,内尼奥夫带向东倾斜,构成了岛弧特有的反向前弧和反向双海沟系构造。

南海东缘分为3段,北段为马尼拉俯冲带,中段为内格罗斯俯冲带,南段为哥达巴托俯冲带,马尼拉俯冲带表现为一系列近南北向反“S”形延伸的岛弧和沟槽区,具有南北分段和东西分带的特征,自西向东依次为俯冲前缘、马尼拉海沟、增生楔和海槽共4个构造带;以巴布延断裂、菲律宾断裂和锡布断裂为界,由南向北分为北、中、南和民都洛4段,总体具有由南向北逐渐变新的特点,北段由南向北从俯冲至台湾弧陆碰撞的特征,其输入板块地壳属性为张裂大陆;中段为俯冲特征,具有一定的走滑性质以及洋中脊与两侧海山向下俯冲; 南段为“对向俯冲”,西侧马尼拉俯冲带,俯冲角度急剧增大,以近乎垂直的角度自西向东俯冲至地幔过渡带深度,东侧为在菲律宾海本哈姆海台,俯冲的地壳非正常洋壳,在深部呈现高速异常特征。

地层特征

南海地层主要分为基地地层、新生代地层。

基底地层

南海新生代盆地的基底主要由元古界、古生界变质岩及中生界沉积岩、变质岩和白垩纪花岗石组成。最老地层为元古界,主要见于南海西部陆架、北部湾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等地。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岛阿南巴斯群岛(kepulauan Anambas)和马来半岛北部陆架零星分布有上古生界,泰国海湾盆地北部和中部分布有古生界和中生界变质岩和沉积岩, 以及白垩纪花岗岩。中生界在南海地区分布比较广泛,在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沿岸陆区见晚三叠—早侏罗世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在南海南部陆缘,万安盆地南部发现有白垩纪变质沉积岩。南部的礼乐滩发现白垩纪地层,巴拉望岛(Palawan)以乌卢根断裂为界,北部地区新生代基底主要由变质岩和酸性侵入岩的晚古生代杂岩组成,南部地区则在砂岩混杂岩的共生体中发育白垩纪—早第三系的蛇绿岩套

新生代地层

南海北部新生代沉积最厚可达17000米。古新统—始新统主要为内陆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火山碎屑岩、膏岩和含油母页岩的一套湖相、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渐新统—第四系的陆架区主要为滨海—浅海相陆缘碎屑及三角洲沉积,在陆坡区主要为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南海南部的礼乐滩—南沙海槽一带,发育厚度较大的新生代沉积,其下部为半地堑充填,上部为超覆披盖。古新统—中始新统主要为河流相—滨浅海碎屑岩;上始新统—下渐新统为滨海、浅海相碎屑岩沉积,大部分缺失或较薄;晚渐新统—早中新统以台地相层状碳酸盐岩最具特色;中中新统—第四系为半深海沉积或浅海生物沉积。中央海盆新生代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具有南北厚、中间薄的特点,北海盆新生界分布广,厚达3千米; 海盆南部新生界沉积范围缩小,沉积厚度一般小于0.8千米,最厚可达2千米。西南海盆新生代沉积较薄,其扩张中心厚约1.5千米;海盆西部边缘沉积约2千米,而南部地区大部分区域沉积厚度约2千米,海盆边缘厚度减薄到约1千米。

矿产资源

油气资源

南海海域有含油气构造200多个,油气田大约有180个,海底石油蕴藏量达200亿吨,天然气40万亿方,主要集中在西南中沙群岛海域,油气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储量的12%,约占中国石油总地质资源量的1/3,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120亿吨,天然气约17万亿方,分布在中国主张的管辖海域之内。截至2018年,已在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总计11.5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总计6.6千亿方。

其他矿产

南海大陆架第四纪古河谷、古沙坝、古海滩和底砾层,均是砂矿远景区。建筑填料用的内大陆架砂砾估算资源量约为4500亿吨。香港特别行政区自1985年以来已在内大陆架全新世海相淤泥层下浚挖了约2.5亿立方米的砂砾,用于各种吹填工程。南海诸岛上蕴藏有一些鸟粪磷矿。此外,南海深海沉积采样已获得锰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的样品,水深超过4000米的下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锰结核与富钴锰结壳的远景区。

地形地貌

南海大致呈北东—南西向伸展的菱形,在其北部、西部发育陆架、陆坡地形,在其南部和东部则发育岛架和岛坡地形。陆架、岛架水深一般在250—3000米之间。陆架、岛架部分海底平坦,宽度以北部陆架最大,在200—300千米,西部陆架和南部岛架较窄,在50—70千米,东部岛架最窄,在10千米以下。陆坡、岛坡部分海底崎岖不平,变化复杂,其上不仅山峰林立、礁滩广布,更有沟谷纵横、深潭散落,其宽度也随之有很大变化,东部岛坡宽度最窄,在100千米左右,而北部陆坡、西部陆坡和南部岛坡的宽度在200—500千米之间不等。

南海陆坡和岛坡围限的区域为深海平原,这部分区域主要位于南海的中部靠东的位置,其主体水深在3000—4000米之间,海底广阔而平坦,其面积占整个南海总面积的1/3左右。中央海盆和其它几个次海盆统称为南海深海海盆。和陆坡、岛坡一样,在平坦的深水海盆中同样有海山、海丘分布。在一些地方这些海底山还集合成群或集合成链。最为显著的是一条海山链为以黄岩海山为主体的东西向海山群形成的黄岩岛海山链。这条海山链横亘于中央海盆的中部,将中央海盆分割为南北两部分。马尼拉海沟是南海深海海盆中另一个醒目地形。马尼拉海沟呈反“S”型嵌于深海海盆和吕宋岛坡之间南北长达1000千米,深达4500米以上。

南海北部地形地貌

南海北部具有十分宽广的大陆架,长约1425千米,最大宽度达310千米,其主要地貌类型为现代海积平原地貌,水深范围为0—150米,地形平坦。沉积物主要为泥或粉砂质泥。地貌类型多样,发育滨海沙坡、海底浅滩、潮流沙脊、古河道、水下三角洲等多种地貌类型。

南海西部地形地貌

南海西部呈北宽南窄状,大陆架北起北部湾口,南至加堆克群岛,陆架外缘水深为200—250米,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长720千米,大部分宽65—115千米。按地貌特征分为陆架侵蚀—堆积平原和堆积平原。南海西部大陆坡西部以南北向延伸断褶型陆坡斜坡和深水阶地为主;北部和东北部以块体隆升的海台为特征,发育西沙群岛海台、中沙群岛海台和中建海台等;中北部以坡度较为平缓的堆积型陆坡斜坡为主体;中部和中南部以地势低洼的陆坡盆地为特征,发育中建南陆坡盆地和万安北陆坡盆地。

南海南部地形地貌

南海南部大陆架包括巽他陆架北部和加里曼丹北部陆架,与南海北部陆架同为东西—南北向展布,宽达300—400千米。发育有陆架堆积平原、陆架侵蚀—堆积平原、水下阶地、古河道、古三角洲、海底扇等多种地貌类型。南海南部大陆坡海底切割强烈,崎岖不平。南沙群岛位于其中,岛礁星罗棋布,有出露水面的岛屿、沙洲,有位于水面之下的暗礁、暗滩等。上陆坡主要分布在陆坡的西北部和加里曼丹岛的北侧,其坡度较为平缓。中陆坡地形变化复杂,可分为海台、陆坡盆地、海槽、海谷、海山海丘群等。下陆坡是陆坡外缘往深海转折处的斜坡,水深由2000米开始,往下直落深达3500—4000米的西南海盆,其坡度比上陆坡陡峭,以断褶型陆坡为主体。

南海东部地形地貌

南海东部大片地区海底地形较为平坦,属岛弧地貌,次级地貌分为岛架和岛坡两种地貌。在南海东部岛坡分布着长而深的马尼拉海沟和吕宋海槽,海沟深达4500米以上。菲律宾巴拉望岛的西侧海区,大部分海底为巴拉望岛的西北岛坡。岛坡中部、南部斜坡地形较为简单,北部地形则比较复杂,发育有横切峡谷、崎岖不平。岛坡的西部为大片平坦的台地

水文

南海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是亚洲三大边缘海之一,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1212米,最深处为5559米。

水温

南海表层平均水温终年在22℃以上,南部海区则在26℃以上,水温年变幅值自北向南减少。北部陆架区近岸表层水温冬季低至15℃左右,一年四季表层水温分布的总趋势都是温度自北向南渐增,其中,冬季南北温差最大;夏季和秋初温度分布最为均匀,南海大部分区域水温都在29℃左右;但最高温度却出现于春末,南海西南部陆架区出现30℃左右的高温。

盐度

南海海域盐度基本为33‰,自外海向近岸盐度逐渐降低,大部分近岸区域年平均盐度在32‰以下;平均盐度冬季高、夏季低。近岸海区,盐度季节变化大,如珠江口附近海域表层盐度年变幅大于12‰,外海区盐度变化小,大部分海域年变幅不到1‰,仅北广东外海受巴士海峡影响,从12月至翌年6月表层平均盐度均在34‰以上,年变幅较大。

密度

南海海水密度冬季高、夏季低,自外海向近岸递减,外海深水区的表层密度多在21.5—23.5之间,沿岸浅水区表层密度小于20,春季随着海面增温和风力减弱,表层密度减小,均匀层变薄;而秋季恰与春季相反。

水团

南海最基本的两类水团分别为沿岸水团和外海水团。沿岸水团在陆地沿岸,入海的江河淡水与海水混合形成;外海水团主要是西北太平洋水通过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后变性而成。

沿岸水团按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南海北部可以分为广东省沿岸水和北部湾沿岸水。前者在西南季风期常由于南海次表层水楔入而又分成粤东沿岸水和粤西沿岸水;南海中、南部有巴拉望省沿岸水、加里曼丹岛沿岸水和越南沿岸水等,夏季南海北部沿岸水高温低盐,冬季则低温低盐;温度年变幅16℃左右,南海南部沿岸水终年高温低盐,温度、盐度季节变化不明显。

南海外海水团可分成与西北太平洋水团的垂向成层结构相对应的四个水团,即南海表层水、南海次表层水、南海中层水和南海深层水。南海表层水位于0—75米层,南海次表层水出现在100—200米层间;次表层水以下至1000米为南海中层水通常包含上均匀层和部分跃层;中部的深层水以2700米为界将它分为两个水团:南海深层水团和南海海盆水团。南海表层水特征是高温、低盐,温度、盐度分别在21~31℃和32.5~34.5‰变化;次表层水特征是高盐,盐度极大值在34.5~34.9‰;中层水特征为低盐,温度变化于4~12℃之间;深层水温度低于4℃,盐度在34.5~34.65‰之间。

海流

南海海流分为中、上层流系以及陆架近底层海流。

中、上层海流

台湾海峡中的流动夏季风期间海流流向为北东,冬季风期间中以北东向海流为主;巴士海峡中的流动,夏季风期间上层海流从南海流出,中间层则从太平洋流入,冬季风期间流向则与上述相反;黑潮及其南海分支,黑潮源于北赤道流在菲律宾东部洋面上分汉后的北向分支,在巴士海峡其主干沿东经121°东侧继续北上,在北纬20°常有一分支从巴士海峡向西进入南海,其中大部分随暖流套流动后又回到黑潮主轴;南海暖流,冬季黑潮暖水通过巴士海峡以舌状沿着陆坡等深线伸入较冷的南海,入侵的黑潮暖水与近岸冷水构成很强的温度梯度所引起的斜压效应驱动了流向东北的南海暖流;广东省沿岸流珠江冲淡水,它以珠江口为界分为粤东沿岸流和粤西沿岸流。粤东沿岸流的流向基本上随季风的转换而改变。冬季其流向为西南,流幅窄,并且它的东部往往受到东海沿岸流南下的影响。

陆架近底层海流

南海陆架区近底层总的环流趋势与表层流的变化比较一致,即在冬季风期间基本上呈一气旋式环流,而夏季则大致为一反气旋式环流;台湾海峡中的近底层流终年流向东北。此外,在南海北部陆架外侧,夏季似存在着从东北流向西南的近底层流。

潮汐

南海的潮汐主要是由太平洋巴士海峡传来的谐振潮。大部分海区潮型以不正规全日潮为主。正规全日潮分布于北部湾吕宋岛西岸中、北部、西加里曼丹的米里沿岸、卡里马塔海峡(Strait of Karimata)和泰国湾(Gulf of Thailand)附近海区。不正规半日潮散见于巴士海峡、广东省近岸、越南中部近及南部部分近岸海域、马来半岛东南端、加里曼丹西北近岸等海域。北部湾湾口附近存在着一个全日分潮的旋转潮波系统。

南海潮差较小。粤西沿岸、北部湾、中南半岛和加里曼丹沿岸潮差较大,达4米以上。粤东近岸次之,约为3米。南海中部、吕宋岛西岸、越南中部沿岸最小,仅2米左右。最大潮差出现在北部湾顶端的北海港,可达7米。半日潮在泰国湾有两个无潮点,北部湾也有相当于波节(无潮点)的同潮时线的密集之处。全日潮在泰国湾和北部湾以南各有一个无潮点。南海潮流较弱,速度小于50厘米/秒,而半日潮流则更弱。只有北部湾和粤西沿岸潮流稍强,流速在100厘米/秒左右。琼州海峡中最大潮流流速可达250厘米/秒。

波浪

南海是中国波浪最大的海域,可生成的最大有效波高为14米,平均波高为1.3米。波型均以风浪为主,南海全年常浪向北部海域基本是偏东北向,频率约为22%;冬季常浪向为偏东北向,频率约为35%;夏季为偏南向,频率约为23%。该海域强浪向:北部湾为东北向,北部湾以南和以东海域分别为偏东南向及偏东北向。

生物多样性

南海海域动物以游泳动物、无脊椎动物为主,暖水性鱼类北部海域计有2762种,南海诸岛海域523种,主要有半齿真鲨特氏宽鳍鲨等。植物以藻类浮游生物为主,主要有大角角藻、短角角藻等。南海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众多,其中广东省有9个,广西壮族自治区有5个,海南省有4个,主要有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动物

南海海蛇种类约有10种,每年4至5月间在大万山岛水域,9至10月间在北部湾猬集,南海是绿海龟活动的海区,每年4至12月来南海诸岛产卵,尤以4至7月为繁殖盛季。习见种有海龟、玳瑁红海龟棱皮龟等。海兽有豚类、鲸目。北部河口区常见有国家一级保护海洋动物中华白海豚儒艮等。中部海区常见到成群的海豚

游泳动物

南海位于热带亚热带,鱼类的区系特点以暖水性为主,北部海域鱼类计有2762种,暖水性种占87.5%,暖温性种占12.5%。而分布在南海诸岛海域的523种鱼类中,暖水性种高达98.9%,其区系性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的印一马亚区。属南海地方种的有黑鳍基齿鲨、小眼真鲨、短颌沙条鲨、尖鳍副沙条鲨等。南海北部海域受大陆气候影响,区系性质属印度一西太平洋热带区的中一日亚区。数量占优势的主要种类有刀额新对虾、短沟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须赤虾、粗突管鞭虾;蟹类有珠背梭子蟹、七刺栗壳蟹等。鱼类主要种类有中华小公鱼、黄斑鲾、细纹鲾、二长棘鯛、短吻鲾、圆腹鲱、鲐、丽叶鯵、蓝圆鯵、长尾大眼鯛、中华青鳞鱼、鹿斑鲾、棕斑腹刺魨、黄吻棱鯷等。

无脊椎动物

南海浅海主要的无脊椎动物有亚洲波斯基虫、叶编织虫、恩格五虫、多变拟车轮虫、泡抱球虫等;等辐骨虫主要有透透明等棘虫长对矛虫等;放射虫类主要有无刺胶体虫四叶四门孔虫三孔根网虫、羚角虫等以及沙壳纤毛虫类的运动类铃虫、小领细壳虫等。其它种类包括如:腰鞭毛藻类的海洋尖鼻藻、分叉鼎形虫、三角角虫、夜光虫

植物

藻类

南海甲藻门藻类记录有234种,主要有角藻质的小脑形藻的大角角藻、短角角藻、叉状角藻;多甲藻类的原多甲藻、光甲原多甲藻、灰甲原多甲藻、五角原多甲藻、锥形原多甲藻、扇形原多甲藻等;金藻门的球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等。

南海粤东近岸浮游生物主要有达蒂角毛藻、四楞角毛藻;珠江口以淡水性的念珠直链藻、盘星藻、及半咸水性的热带骨条藻等占优势;粤西近优势种为和拟弯角毛藻、粗根管藻、丝毛辐杆藻、苏门答腊岛角藻、双齿管等。南海中部为热带外海种的生活小区,如大西洋角毛藻骨架变种、热带棘盘藻、三叉双管藻、武士翅甲藻等。

自然保护区

南海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大多位于中国境内,主要有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雷州乌石国家级海洋公园等、广西涠洲岛珊瑚礁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南海沿岸其它国家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也相继建立多个海洋保护区,诸如卢康暗沙海洋国家公园等。

广东雷州珍稀海洋生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部湾东侧,雷州半岛西部的雷州市西部沿海、东临南海。保护区总面积46864.6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8527公顷,缓冲区面积13664公顷,实验区面积14673.67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海洋动物儒艮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海洋动物大珠母贝(白蝶贝)、白氏文昌鱼、绿海龟棱皮龟玳瑁、斑海豹、白吻原海豚宽吻海豚印太新鼠海豚等珍稀水生动物,以及珊瑚礁、海草场等,还有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的极危、濒危、易危物种名录40种,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热带近海珍稀水生动物的避难所。保护区于2008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海北部、中国境内海南省三亚市南部近岸及海岛四周海域,保护区自东向西由亚龙湾片区、鹿回头半岛—榆林角片区和东、西瑁岛片区三部分组成,保护总面积85平方千米。其保护对象为珊瑚礁及由珊瑚礁构成的典型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海洋生物物种。区内117种(包括5个亚种)造礁珊瑚,分别属于13科、33属和2亚属。还有在成礁建造中有积极意义的苍珊瑚笙珊瑚多孔螅和多种非造礁珊瑚软珊瑚柳珊瑚。1990年9月,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

卢康暗沙海洋国家公园位于南沙群岛南端、南海南部,由北康暗沙和南康暗沙组成,2017年9月,马来西亚公布了将卢康暗沙(Luconia Shoals)设立为海洋国家公园的宪报,卢康暗沙海洋国家公园占地面积1011772公顷,主要保护区内红树林珊瑚礁以及海草床等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

南海海域广阔,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风暴潮、地震等。

台风是南海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每年平均有10个左右的台风和强热带风暴在南海海域活动。约有半数台风来自菲律宾以东洋面,其余为南海海区内形成。生成的海域主要在北纬10°以北,且6至9月份居多;10至12月生成区南移至南海中部。台风暴潮是伴随而来的灾害,从汕头市雷州半岛广东省沿海、越南北部以及菲律宾沿岸等是台风暴潮的多发区域。广西壮族自治区沿海是台风频繁登陆和影响的岸段,也是伴随台风而来的风暴潮频繁发生的岸段。如1965年6508号强台风、1982年8217号强台风、1996年台风莎莉等;海南省北部和东部沿海是风暴潮灾严重岸段,出现的频数高、灾情重,1996年9月20日,9618号台风风暴潮袭击海南省东北部沿海,造成严重灾害,全省14个市县、229个乡镇、10289个村庄受灾,进水城镇31个,受灾人口301.64万人,死亡100人,损坏倒塌房屋7.66万间,农作物受灾21.16万公顷。

南海盆地的南部与中部,多是与弧后扩张有关的海槽及残留的陆块海台,南海盆地最大震级达6级左右,1605年琼州大地震是南海区发生的最大的地震,发生在琼州海峡,据《琼山县志》记:“万历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亥时地大震,自东北起,声响如雷,公署民房倾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地裂水沙涌出,南湖水深三尺,田地陷没者不可胜记。”琼州大地震烈度达11度,海岸下沉1—4米,最深达到10米,下沉面积达百余平方千米。

主要河流

南海是西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有韩江珠江、湄公河等众多河流入海,年入海总径流量约9000亿立方米。

韩江

韩江位于粤东、闽西南,经纬度范围在东经115°13′—117°09′、北纬23°17′—26°05′之间,韩江发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的七星,在三河镇汀江汇合,经潮州市进入韩江三角洲,分北、东、西溪出南海。流域范围包括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三省部分区域,干流长470千米,流域面积3011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248.9亿立方米,是广东省珠江以外的第二大河流,也是广东省重点保护的饮用水源河流之一。

珠江

珠江位于中国南部,经纬度范围东经102º14'—115º53',北纬21º31'—26º49',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河流,自西向东横跨华南地区,属于中国七大江河之一。珠江跨越滇、黔、粤、桂、赣和湘等省区,发源于云贵高原马雄山,基本上由三条独立水系东江北江西江汇流而成,西北江在三水区思贤窖汇合沟通重新组合后流向下游,东江在东莞市石龙汇入珠江口,它们在珠江三角洲汇集,自广州汇入南海。全长2320千米,流域面积44万平方千米。

澜沧江—湄公河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跨境河流,中国境内称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北麓,自北向南流经中国的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出中国边境后被称为湄公河,最终在越南汇入南海,是亚洲唯一的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被誉为“东方多瑙河”。经纬度范围为北纬8°—34°,东经93°—110°,形状狭长,地势北高南低,属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分明,湄公河全长4909千米,流域面积81万平方千米,中国境内干流全长约2153千米,流域面积约16.4万平方千米。

主要岛屿

南海海域主要的岛屿有海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

海南岛

海南岛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屿,是中国最南部海南省的主岛,经纬度范围北纬18°10′—20°10′,东经108°37′—111°03′,长约290千米,西北至东南宽约180千米,面积3.39万平方千米。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冬春干旱,夏秋多雨。海南岛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类。

东沙群岛

东沙群岛位于南海北部,在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北,离中国大陆最近,经纬度范围北纬20°33′—21°10′,东经115°54′—116°57′。东沙群岛处于中国广东省海南岛台湾岛菲律宾吕宋岛的中间位置。北距汕尾市260千米,南距西沙群岛450千米、太平岛1185千米,东沙群岛是国际航海的重要交通枢纽。东沙群岛由东沙环礁国家公园南卫滩环礁、北卫滩环礁组成,东沙岛是东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海面的岛屿,礁盘呈新月形,平均平均海拔约6米。该岛属热带海洋气候,具有全年无冬、四季皆夏、气候暖热、湿润多雨和易受季风影响的特点。岛屿及其海域主要生长着热带动植物,其中,海人树是中国的珍稀濒危植物。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西北部,是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主要是珊瑚砂组成的岛屿。经纬度范围为北纬15°47′—17°08′,东经111°10′—112°55′,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和文昌市清澜港都是330千米。海岸线长达518千米。西沙群岛分布在5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由40多个岛、洲、礁、沙、滩组成。西沙群岛分为东、西两群。西群为永乐群岛,东群为宣德群岛。西群的永乐君群岛包括北礁永乐环礁玉琢礁华光礁盘石屿等5座环礁和中建岛台礁。东群的宣德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3座环礁和1座琼台礁(篙煮滩)。

中沙群岛

中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岛东面偏南,距永兴岛200千米,是中国南海诸岛中位置居于南海中部海域的一个群岛。该群岛北起神狐暗沙,南止波洑暗沙,东至黄岩岛,经纬度范围为北纬13°57′—19°33′,东经113°02′—118°45′,南北跨纬度5°36′,东西跨经度5°43′,海域面积60多万平方千米,岛礁散布范围之广仅次于南沙群岛。中沙群岛是海洋型岛屿,全是珊瑚岛礁,由黄岩岛和中沙大环礁上26座已经命名的暗沙,以及一统暗沙、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组成。中沙群岛亚洲东南部季风盛行地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和赤道气候,位于北纬10°以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高湿,风大雾小,降水丰沛。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位于中国南海南部海域北起雄南礁,南至曾母暗沙,西为万安滩,东为海马滩,是中国南海最南的一组群岛,也是岛屿滩礁最多、散布范围最广的一组群岛,形成为略不规则的四边形。经纬度范围为北纬3°35′—11°55′,东经109°30′—117°50′,东西长约905千米,南北宽约887千米,海域面积为88.6万平方千米。其西北与越南相对,东北与菲律宾隔海相望,南部水域与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沿海相接。南沙群岛分为北群、东北群、中群、南群和西南群,共230多座岛屿、沙洲、琼台礁暗沙和暗滩,其中已经中国政府命名的有177座,呈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分布格局,主要岛屿包括太平岛中业岛南威岛弹丸礁郑和群礁、万安滩等。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沿海的越人便已登上西沙群岛甘泉岛,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取岭南之后,于今广东置南海郡,郡名应当是从楚国沿用而来。汉代,刘彻在地处南海海域的海南岛增置珠崖郡、儋耳二郡。从南海北部沿岸地区出发最远直抵斯里兰卡的远洋航行路线称为“南海丝绸之路”,相关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中,刘志延熹九年(166年),罗马商船终于首次从南海航船至日南郡进入汉境,并沿内河航线直至洛阳市,是有史记载以来公认的中西方首次直接通使,是从徐闻、合浦道之海路而来,与中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三国时,孙昊政权利用发达的造船和航海优势,开辟了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南海诸国及印度的南海贸易航线。

隋唐至宋元

唐时,南海已成为海上主要交通路线,贾耽《四夷道里记》有详细记载:“广州市东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门山,乃帆风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南海诸岛在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已是中原地区商船避风、渔民打鱼和居住之地。至宋时,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宋政府也派出水师巡视海疆,并到了西沙群岛海域。元代中国跨海征战占城(今越南河静省一带),元军所走航路正是南宋梦梁录中所记载的南宋海商航路。元代是世界旅行家、冒险家活跃的时期,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孟特高维奴、伊本·白图泰等都对南海丝绸之路进行了探索,唐至元三代借助南海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历史朝贡贸易的鼎盛时期。

明清时期

明代时期实行“海禁”,民间贸易逐渐活跃,朝贡贸易日趋衰落,贡舶贸易向商舶贸易转变。广州港、澳门港“内外港的二元中心体系”逐步形成。广州每年两次的海外贸易集市呈现常态化,由广州、澳门至亚非欧的南海航路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顾《海槎馀录》明确记录了中沙及南沙群岛的方位、里程、航路和地理形势。清时,广州有多条至里斯本、美国、拉丁美洲、大洋洲的航线,自广州、澳门始发的全球性的海上贸易网络形成,以广州为起点的南海丝绸之路向全球扩展。晚清时,政府一方面派遣军舰巡视西沙群岛,另一方面,着手开发东沙、西沙资源,设立了筹办西沙群岛事务处。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积极倡导海外华侨回国创业,开发南海诸岛资源。1912年初,军政府实业部发布通告,宣布招商开发东沙岛渔业。1945年,国民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1946年7月,行政院决定南海诸岛继续归由广东省政府管辖。1946年底,国民政府派员收复南海诸岛,并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进行了深入实地勘测。1947年,国民政府将西沙群岛武德岛改名为“永兴岛”,将南沙群岛长岛改名为“太平岛”,10月,内政部给国民政府主计处呈送有关疆界各项资料的函件中,再次明确中国四至极南点为北纬4°曾母暗沙。12月,内政部正式公布了南海诸岛新旧地名对照表,其中东沙群岛3个、西沙群岛33个、中沙群岛29个、南沙群岛102个,合计167个岛礁沙滩洲。1948年,内政部公布了《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其附图即《南海诸岛位置图》,该图所标示的南海诸岛名称、11条断续线成为规范,以“断续线”为基础的中国南海疆域格局得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延续了11条断续线的标绘。1953年删减了北部湾的两段线,其他各段线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1962年,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确认九段线为九段,这一画法一直延续至今。

经济

中国南海区

中国南海区主要海洋产业为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2020年,其中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1136亿元、1091亿元,分别占海区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和5.3%,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7245亿元,占南海区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4.4%,占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6%。海南省形成了以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为支柱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生产总值1536亿元。南海区海洋生产总值为20432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5%,南海区海洋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01.2亿元、5230.6亿元、14200.2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4.9:25.6:69.5。

环南海区域

环南海区域是全球经济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南海区域是指环绕中国南海的广大陆地和海域,自然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大陆以南,北起台湾岛,南至爪哇岛(Java)、小巽他群岛(Nusa Tenggara Islands),西抵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s),东靠菲律宾群岛,总面积约为1250万平方千米,陆域450万平方千米,海域800万平方千米。陆域主要包括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Sumatara Islands)、加拉曼丹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和菲律宾群岛,海域囊括中国南海、泰国湾缅甸海爪哇海西里伯斯海班达海等多片海域。

环南海区域“亚洲四小龙”中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和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最先获得来自全球产业转移的红利,发展迅猛,工业化发展、对外贸易等势头强劲,该区域七大类产业结构产值比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采矿、初级制造和公共事业(32.82%),其他(29.10%),批发、零售、餐饮和酒店(12.39%),农业、狩猎、林业、渔业(8.63%),建筑工程(6.75%),制造业(5.15%),运输、存储和通信。至2017年,该区域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和新加坡—吉隆坡经济走廊两个世界级核心,泰国湾经济带、台湾海峡经济圈、滇中经济区、菲律宾首都经济区等7个地区级核心区域,环南海区域GDP规模从2000年的10859.7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55753.3亿美元,其占全球GDP的份额也由3.23%提升至6.89%,人均GDP达到8027.2美元,总人口达到69455.9万人,进出口总额达到57752.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到8.4%,旅游业发展迅猛,2017年九国入境游客总人数达到约1.76亿人次,比上年上涨了6.9%;国际旅游收入2592亿美元,比上年上涨了7.8%;国际旅游支出3347.5亿美元,比上年上涨了3.6%。

交通运输

海运

环南海区域邮轮海运发达,邮轮港口众多,截至2018年,菲律宾共有大小11个,主要有马尼拉邮轮港(Manila Cruise Port)、苏比克港(Port of Subic Bay)等;越南7个,主要有胡志明市富美港(Phu My Port)、岘港(Da Nang Port)等;印度尼西亚21个,主要有巴厘岛港(Bali Benoa Cruise Port)、安汶邮轮港(Ambon Port)、巴厘岛(Celukan Bawang Port)等;马来西亚11个,主要有吉隆坡巴生港(Port of Kelang)、亚庇港(Kota kinabalu Port)等;泰国12个,主要有曼谷港(Port of Bangkok)、苏梅岛港(Koh Samui Port)、普吉岛港(Phuket Port)等;中国13个,主要有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深圳招商蛇口邮轮母港、海口秀英港、凤凰岛国际邮轮港等;新加坡市1个,为新加坡滨海湾邮轮中心(Singapore Cruise 内角);柬埔寨1个,为西哈努克港(Sihanoukville);文莱2个,为斯里巴加湾市邮轮港(Bander Seri Begawan)以及穆阿拉港(Muara Harbour)。截至2019年,九国入境游客人数28277.5万人次,国际旅游收入2859亿美元。

广州南沙国际邮轮母港位于广东自贸区南沙湾区块,2019年11月开始投入使用,已建设的一期工程岸线总长770米,建成22.5万总吨和10万总吨邮轮泊位各1个,以及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可停靠世界上最大的邮轮,2020年,南沙运营出入境邮轮418航次,接待出入境旅客167.35万人次,邮轮出入境旅客规模连续4年保持中国第三,航线覆盖日本越南菲律宾、中国香港等12个邮轮旅游目的地。

海口秀英港位于海口市滨海大道中段北侧,建设始于1936年,是海南省的交通枢纽和客货集散中心、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2022年,秀英港17#、20#泊位能停靠邮轮。码头年通过能力为散件杂货176万吨、集装箱140万国际标准箱、客运量523万人次、滚装车辆140万辆。

新加坡滨海湾邮轮中心是世界上第九大邮轮母港,于2012年开始启用,位于新加坡南部。截至2016年,新加坡国际邮轮码头共占地40200公顷,长360米,宽120米,水深11.5米以上,高度不受限。码头设置最大可停靠22万总吨、长360米、高11.5米的邮轮。其中地区渡轮码头有6个泊位,依次满足从新加坡到巴淡岛和吉里汶岛、印度尼西亚等附近目的地的不同航线。此外国际客运码头拥有2个泊位,提供超过25条国际客运邮轮线路,预计每年输送旅客量达160万人。

航空

2000年至2018年,环南海区域的航空客运量占全球比重由8.8%上升为24.7%,航空货运量占比则由16.6%提高至22.6%,客运机场数目由97个增加至152、货运机场数目由19个增加至37个;客运航线数目由236条增加至951条、货运航线数目由53条增加至100条;客运航班数目由64908次增加至152896次、货运航班数目由6668次增加至7290次。形成以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为枢纽的轴—辐与点—点组织结构,分别集聚前20.0%航班数目总量的27.5%和19.9%。

香港国际机场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赤鱲角,于1998年开始启用,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超过120家航空公司在此运营,连接全球约220个航点,截至2018年,香港国际机场的年客运量约为7500万人次,年航空货运量超过500万吨。

新加坡樟宜机场位于新加坡最东端,于1981年启用,樟宜机场现有2条跑道,飞行区等级4F,4座航站楼。航线网络覆盖62个国家(地区)的270多个城市,每周航班超过6500班,全部为国际航线航班。2013—2020年,新加坡樟宜机场连续8年蝉联“世界最佳机场排行榜”榜首,2022年,新加坡樟宜机场客运量305万人次。

科考研究

南海海域广阔,至2009年,海域遗存有2000艘以上古代沉船,已发现各类遗存30多处。2023年,国家文物局宣布在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初步判断为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和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的沉船,文物数量超过十万件,堪称世界级重大考古发现。主要有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以釉色分,有青花、青釉、绿釉、白釉、珐华彩等;以器形分,有碗、盘、罐、瓶、杯等。

南海I号于1987年在中国南海海域、广东省阳江上下川岛附近被发现,南海I号沉船残骸长22.15米,宽约9.8米,共发现14道横向隔舱壁板,将船体分隔为15个大小不等的隔舱,沉船总计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2000余枚。

环境与保护

环境问题

海水污染

南海周边国家的污染物通过直接排放、河流携带和大气沉降等方式输入南海,海洋作业活动中的垃圾和压舱水、洗舱水等污水注入海洋,导致海洋水体、沉积物和生物质量下降。有些国家对废弃物的净化或防污染处理不充分,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海洋,导致海洋生物大范围死亡,单是2019年一年,排入南海的污水量高达174499万吨,石油类污染物167.7吨,氨氮污染物2011吨,总氮污染物11892吨,总磷污染物506吨。

海洋倾倒废物导致的污染不仅具有更大的潜在危险性,同时具有不可弥补性。2016年,南海区实际使用倾倒区13个,仅一年的总倾倒量就达到了3905万立方米。542018年,广东省近岸海域的海洋倾倒量达到了24.9%,55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违法私倒垃圾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南海的海洋环境。2016年南海区海上油气开发区生产污水排海量为17876万立方米,比前一年增加了4%;钻井液排海量为24860立方米,比前一年增加了47%;钻屑排海量为18172立方米,比前一年增加了29%。

溢油泄露

南海作为欧洲—东亚航线的必经海域,是世界上很多重要世界经济体的贸易动脉,由于过往船舶众多,南海船舶事故频发。2004年,在广东省水域,巴拿马共和国集装箱船“现代开拓”轮与德国“地中海伊伦娜”轮碰撞,导致1200多吨船舶燃料溢出;2008年,韩国籍货轮“ZEUS”在广东飞沙洲海域翻沉溢油,造成约4000平方米网箱养殖鱼类受到污染,经济损失达800万元;2009年,受台风“台风巨爵”影响,巴拿马籍集装箱船“圣狄”轮在珠海高栏岛附近海域搁浅,造成燃油泄漏入海;2012年,韩国籍化学品船舶在广东汕尾碣石湾海域沉没,7000吨浓硫酸和140吨剩余燃油注入南海;据国际油轮防污联盟统计,2014年,一艘沥青船在南海发生泄漏事故,泄露量达3000吨;同年3月,在福建福州市罗源湾网箱养殖区,因“JASMINJOY”船油污泄漏,造成鲍鱼等养殖生物死亡约300吨,经济损失达1300万元。

环境保护

中国是最早进行海洋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也是在海洋环境保护领域投入最大的国家之一。早在1982年中国就率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国也是世界上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最多的国家之一。通过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建设现代海洋牧场、中国立法与国际合作,中国在南海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中国农业部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南海捕捞量“零增长”,并开始在南海海域实施伏季休渔制度。除了在政策、部门上落实休渔制度外,中国还多次进行大规模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单是2019年,中国开展增殖放流活动3000余次,新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4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到110个。此外,中国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管理条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等法律规章,以更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除此之外,中国每年还会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02年,全球环境基金(GEF)资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菲律宾以及泰国7个南海沿岸国共同参与的“扭转南中国海和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项目开始正式实施。该项目执行周期为5年,关注南海海洋环境三个领域面临的问题,分别为沿海生境的丧失和退化(包括珊瑚礁,海草,红树林和湿地)、泰国湾渔业过度开发、陆源污染等。

风景名胜

南海海域风景名胜众多,主要景区有南山文化旅游区分界洲岛旅游区、大小洞天风景区。此外,还有美济岛弹丸礁等众多岛屿。

南山文化旅游区

南山文化旅游区位于中国海南省三亚市,面临中国南海,是中国国务院批准兴建的具有“像寺合一”特质的佛教主题景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高等级)。景区面积34.7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13.3平方千米。自1998年开园以来,南山文化旅游区先后组织建设了佛教文化苑、观音文化苑、福寿天地、南海风情、大门景观区等大型文化旅游项目,有进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三十三观音群像”,更有108米“三亚南山海上观音”,观音圣像一体化三尊,被誉为“世界级、世纪级”的佛教造像工程。景区内集佛教文化、福寿文化、生态文化、民俗风情、历史传说、园林建设为一体。

分界洲岛旅游区

分界洲岛旅游区是中国首家海岛型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海南岛的东南海面,是中国南海的美丽岛屿,坐拥热带原始岛屿特有的地貌和稀有的海洋生物资源。面积约0.41平方千米,海拔最高约100米,距海南岛最近海岸约1.2海里。岛上年平均气温约25℃,常年气候宜人,是海南省最适宜潜水、观赏海底世界的海岛之一。这座浮在南海上的小岛,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特有的分界文化。分界洲岛与对面的牛岭山脉形成了海南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经常出现“牛头下雨牛尾晴”的气候景观。 

大小洞天风景区

大小洞天风景区位于海南省三亚市以西40千米处的南山西北面,南海之滨,是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南宋(1187年),被誉为“琼崖八百年第一山水名胜”,大小洞天风景区名字是从道家“洞天”文化开发“小洞天”“海山奇观”“大小洞天记”中获得灵感而来。该景区有“小洞天”“钓台”“海山奇观”“仙人足”“试剑峰”等历代诗文摩崖石刻。该景区区以“洞天福地、海山奇观”为脉络,以道家文化、长寿文化、南海龙文化为主线,融婚庆服务、科普研学、滨海休闲、空中游览、海上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

美济岛

美济岛位于位于南海南部海域,经纬度范围为北纬9°52′至9°56′,东经115°30′至115°35′,总面积约5.66平方千米,为南沙群岛罕见的大型天然避风良港。岛上有港口、机场网箱养殖鱼排与海洋捕捞设施,设有渔村美济社区,道路、通信、发电、海水淡化等设备完善,岛上不定期有轮船与飞机进出。岛屿继承了自然环礁形态,修筑了混凝土海堤和保护人工岛设施。环礁东西长9千米,南北宽6千米,内部潟湖面积36平方千米,此湖是海南省网箱养殖基地和捕捞基地。岛屿及附近海域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高温、高湿,季风转换明显,夏秋多热带气旋影响。

弹丸礁

弹丸礁位于南海南部海域,地域中心位置为北纬7°23′,东经113°50′,总面积约0.35平方千米,是南沙群岛第一大人工岛。马来西亚不仅在弹丸礁建立了海军基地,而且大力开发旅游业。弹丸礁上建有豪华酒店和机场,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往弹丸礁旅游观光。弹丸礁现已成为南沙群岛中的一个旅游度假胜地,堪称“南海明珠”。

相关文化

特色民俗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

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和108位潭门镇渔民有关,相传,过去南海一带海盗猖獗,经常袭击渔船,潭门108位渔民因此结拜为兄弟,他们立下生死与共的誓言,常常组成船队一同出海。一次出海捕鱼过程中,渔民们再次遇到了海盗。在危急关头,大家将船紧紧连在一起,最终一起击退了凶猛的海盗。从那以后,人们纷纷效仿108位兄弟的做法,一同出海抵御风险。“108兄弟公”也成了渔民们团结合作、共进共退的精神象征。祭祀仪式从明朝沿袭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也于2021年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南海北部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有一套完整的舞具和跳法,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打柴舞由平步、磨刀步、槎绳小步、小青蛙步、大青蛙步、狗追鹿步、筛米步、猴子偷谷步、乌鸦步等九个相对独立的舞步组成,舞蹈节奏强烈有力,动作古朴粗犷,生动形象,艺术感染力强。打柴舞有很强的娱乐性,是开展群众文体活动的较好方式。1957年晋京参加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被誉为“五指山艺术之花”;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巴基斯坦日本等多个国家演出时,又被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打柴舞在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艺术

琼剧

琼剧是南海北部海南省唯一的地方大戏,清代称为“土戏”或“海南戏”,琼山、海口市一带称为“斋”,海外侨胞则称之为“琼州戏”、“琼音”。它以“琼剧”为名且见诸文字的时间为1936年,其后这一名称普遍流传开来,一直沿用至今。清代咸丰年间,梆簧声腔传入海南,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演化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曲牌、用海南话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与此同时,琼剧艺人编写的剧目也大量涌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前后,军戏、青楼戏衰落,并入琼剧班,形成文武大班的体制,琼剧中分出文戏佬和武戏佬倌两大系统。民国时琼剧编演文明戏,变革唱腔,向写实靠拢。新中国成立后,琼剧迎来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挖掘整理了大量的传统剧目、唱腔、曲牌和表演程式,编演了一批新剧目,又创新了一批有特色的板腔,行当体制也精简为生、旦、净、丑、末五大行。琼剧在2008年成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是海南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由三亚市落笔洞古人类遗址考古成果可知,一万年前已有“三亚人”在这里生息。赵匡胤开宝五年(972年)置崖州,州治设于今三亚市之崖城镇,领宁远、吉阳两县(今三亚、黄流一带)。产生、流传在这一带的民歌统称崖州民歌。崖州民歌有明显的佛教“斋歌”和唐诗格式影响的痕迹。唐代佛教传入海南省,最早在今三亚市崖城镇(即古崖州)建有大云寺,崖州民歌的嗟叹调就出自“斋歌”,当与寺庙中的念诵吟唱有一定关系。崖州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多为七言,从人文历史、风光景色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不涉及。已发现的叙事长诗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宝。崖州民歌曲调优美动听,有号子、叫卖调、拉大调、柔情调、嗟叹调、哼小调等。常见的曲目有《十送情郎》《梁生歌》《张生歌》《孟丽君》《驻春园》等。崖州民歌在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影视作品

1976年,由唐国强高保成等主演的影片《南海风云》上映,该片讲述了西沙群岛军民抵抗南越国敌舰的故事。2012年,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的电视纪录片《南海南海》开始播出,还纪录片对南海有关岛礁和海域全覆盖、多角度、近距离记录。

2013年,八集系列片《南海纪行》播出,这是中国媒体人第一次全方位深入南海,纪录南海,展示南海。

国际争端

南沙群岛

1999年5月,菲律宾派57号坦克登陆舰在仁爱礁(Second Thomas Shoal)非法“坐滩”。中方当即提出严正交涉,要求菲方立即拖走该军舰。菲方一再承诺尽快拖走军舰。但至今,菲方军舰还在原地“搁浅”。2014年,菲律宾海陆空三军驻扎在中国南海中业岛上,包括100名海军官兵、36名陆军人员和42名空军飞行与情报侦察人员,企图打造“监控南海堡垒”。2015年5月11日,菲律宾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卡塔庞率领大批记者,搭乘菲军方C130运输机,飞抵中业岛,在岛上升起菲律宾国旗,并宣称这次登岛就是为了证明中业岛是菲律宾的“领土”。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对包括中业岛在内的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反对菲律宾武力侵占包括中业岛在内的中国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并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2023年5月,菲律宾派出两艘执行补给任务的补给船和海警船前往仁爱礁中国海警船进行了理性克制的执法劝阻。

中美摩擦

2009年,中美在南海开始出现摩擦,美国军舰与中国船只在侦察与反侦察过程中,至少发生了5起对峙摩擦事件,最著名的当数“无瑕号研究船”事件,美国海军监测船“无瑕号”未经中方许可,在中国专属经济区进行非法测量活动,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

中沙群岛

2012年4月8日,黄岩岛事件爆发,一架菲律宾海军侦察机发现黄岩岛泻湖内有8艘中国渔船,随后,菲海军“德尔毕拉尔”号护卫舰向黄岩岛进发,企图抓扣中国渔船,4月10日,菲律宾海军“德尔毕拉尔”号护卫舰抵达黄岩岛环礁缺口处,非法将中国渔船堵在泻湖内,并放下小艇,派遣士兵侵入泻湖。当天傍晚,中国国家海洋局海监84船、海监75船抵达黄岩岛菲律宾士兵退回军舰,并派海岸警卫队的“邦板牙”号搜救船与中国海监船对峙。至4月27日,黄岩岛对峙已达18天,4月28日,菲律宾中止与中国就黄岩岛问题展开外交对话。

南海仲裁案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正式向联合国海洋法法庭提请针对中国的仲裁。对此,中国外交部多次发表声明,指出“菲律宾和仲裁庭无视仲裁案的实质是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及其相关问题,恶意规避中国于2006年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98条有关规定作出的排除性声明”,强调中方“不承认、不参与”。2020年,美国务卿迈克·蓬佩奥发表声明称,中国在南海许多主张没有国际法依据。

其他

2009年,越南马来西亚无视在南海海域划界存在事实争议的情况,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联合提交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

航行警告

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9月28日6时至11时30分、18时至21时30分,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演习,禁止驶入。11月20日,三亚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自2023年11月23日8时30分至17时,南海部分海域开展实弹训练,禁止驶入。11月21日,清澜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自2023年11月22日6时至18时30分,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训练,禁止驶入。

2024年2月,广东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2月23日19时至22时,南海部分海域有火箭残骸掉落,禁止驶入。

2024年5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海事局发布航行警告,5月6日至12日每天6时至21时,南海部分海域举行军事演习,禁止驶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