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全集 :北岳文艺书版社出版的图书

更新时间:2024-09-21 03:09

《沈从文全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所有沈从文已发表的文学作品、学术性著作及通信等;未曾发表的各类作品、书信、日记及其他成文史料,亦尽可能广泛收集编入。由北岳文艺书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图书概况

全集按小说、散文、传记、杂文、诗歌、文论、书信、集外文存、物质文化史分类分卷编辑。

曾出版过的作者自选集或单行本,按原书名和内容整体编入全集。其中,一选集内若有不同文体作品,以该集作品主体性质归类;不同选集若收有同一作品,该作品只编入全集的某一集内,其他选集仅存目备考。

未曾结集出版的作品,依据文体归类,按发表或创作时间的先后,或按相关内容分编成若乾新集,收入全集。

全集收入的已发表作品、作品集或单行本,均尽可能采用最早发表的文本或初版文本;作者主持增订过的著作,按增订版本编入;因故用其他文本,均附说明。全集收入文稿共1000多万字,其中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及书信等约440万字;另配插图1710余幅,内含作者不同时期的生活照、手迹和绘画速写等珍贵史料近200幅。

编辑说明

为保持作品原貌,全集编入的作品,除对显明的编校错误、笔误和个别错字作必要的订正及按规范采用简化字外,均按原文排版。

作者习惯遣词用字,如:“做”时有用“作”,“熟悉”作“熟习”,“智慧”作“知慧”,“理智”作“理知”,“一律”作“一例”,“哪”多作“那”,“字眼”多作“字言”,“必须”多作“必需”,以及“佣人”与“用人”、“癫子”与“颠子”,“火夫”与“火夫”、“年青”与“年轻”等等并用,还有文中数字多使用汉字,某些事物名称及人名、地名、译名与现今不一致的,均一仍其旧。作者对标点的使用,尤其是当标号、点号连用时,有的规范用法不同,亦未作改动。文中“□”,除另有注明其含意外,还表示原书或原稿中无法辨识的字迹。

卷别

全集共分32卷:第1~10卷,小说,其中第1、4卷含剧本等少量其他作品;第11~12卷,散文;第13卷,传记;第14卷,杂文;第15卷,诗歌;第16~17卷,文论;第18~26卷,书信,编入书信、废邮(即信稿)和零散日记,但1949年前已发表的书信、废邮,分别编入散文、杂文或文论卷;第27卷,集外文存,编入作者生前未发表的史料性、回忆性文字,及1949年后的文学创作试笔等;第28~32卷,物质文化史,其中第32卷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图书目录

第1卷(小说)

鸭子 蜜柑 入伍后 公寓中

第2卷(小说)

老实 好管闲事的人 篁君日记 梓里集

第3卷(小说)

阿丽思中国游记(两卷)雨后及其他 山鬼 长夏 不死日记

第4卷(小说)

呆官日记 男子须知 十四夜间及其他 旅店及其他 采蕨 一个天才的通信

第5卷(小说)

沈从文甲集 石子船 龙朱 衣冠中人

第6卷(小说)

旧梦 沈从文子集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楼居

第7卷(小说)

虎雏凤子 都市一妇人 阿黑小史 一个母亲 如集

第8卷(小说)

游目集 边城 八骏图 新与旧主妇集

第9卷(小说)

从文小说习作选 短篇集 月下小景神巫之爱

第10卷(小说)

长河 乡村琐事 芸庐纪事 虹桥集 雪晴

第11卷(散文)

遥夜集 湘行书简 湘行散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第12卷(散文)

烛虚 七色魇集 友情集 南北风景 我与新文学

第13卷(传记)

记胡也频 记丁玲 记丁玲续集 从文自传 从现实学习

第14卷(杂文)

沈从文杂谈 怎样从抗战中训练自己 见微斋杂文 霁清轩杂记 北平市通信

跑龙套 艺文题识录

第15卷(诗歌)

人谣曲 忧郁的欣赏 絮絮 浮雕 乐章 庐山诗草 井冈山市诗草 赣游诗草

青岛诗草 郁林诗草 牛棚谣 云梦杂咏 文化史诗钞 京门杂咏 喜新晴

第16卷(文论)

中国小说史 沫沫集 沫沫集续编 序跋集 编者言 术艺言

第17卷(文论)

文学运动杂谈 废邮存底 昆明市冬景 云南看云集 新废邮存底续编

第18—26卷(书信)

书信

第27卷(集外文存)

一个人的自白 沉默归队 史无前例(上、下)谈话及其他 无从驯服的斑马

无从毕业的学校 忘履集

第28卷(物质文化史)

中国玉工艺研究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研究

漆器及螺甸工艺研究

狮子艺术

陈列设计与展出

第29卷(物质文化史)

唐宋铜镜

镜子史话

扇子应用进展

文物研究资料草目

第30卷(物质文化史)

中国丝绸图案

织绣染与服饰

红楼梦》衣物及当时种种

说“熊经”

文物谈小录

第31卷(物质文化史)

龙凤艺术新编

马字艺术和装备

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

第32卷(物质文化史)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作品艺术价值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身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作者故乡

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代贵州省提督的祖父沈宏富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头,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论》)的沈从文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作者生平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市,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沈从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特别是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影响很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作者故居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了整修。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遗稿、遗物和遗像,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