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糖桔黄龙病 :沙糖桔黄龙病

更新时间:2024-09-21 05:28

Candidatus Liberobacter asiaticus(Candidatusliberobacter asiaticum Kun Jugoueix etal)

沙糖桔黄龙病又名黄梢病,是柑橘属上的重要病害,国内主要植物检疫对象,能使整片桔树被毁。柑、桔、橙、柠檬和柚类均可感病,尤其以碰柑蕉柑福桔等品种发病重,橙类耐病力较强。

为害症状

始发病树在树冠中发生若干黄梢,其黄化叶片可分为均匀黄化、斑驳型黄化、缺素型黄化三种类型。常在整片橘园中出现个别或部分植株树冠上少数枝条的新梢叶片黄化,农民称“鸡头黄”。病树落叶,树冠稀疏,不定时抽梢,枯枝多。

黄龙病在枝、叶、花、果及根部均可显症,尤以秋梢症状最明显。发病初期,部分新梢叶片黄化,病树初期典型症状是在浓绿的树冠中出现1~2条或多条枝梢的叶片发黄。这种黄化的枝梢有两种症状类型,一种是全张叶片均匀黄化,另一种是叶片一块黄一块绿,黄绿相间,称为斑驳型。这两种类型的叶片的共同特点是叶质硬化,缺乏光泽。在黄梢下部的老叶仍是正常绿色。但因发病时期不同,病叶的症状也稍有差异。出现“黄梢”,黄梢最初出现在树冠顶部,后渐扩展,经1~2年后全株发病,病树当年新发出来的春梢能够正常转绿色,但随着春梢老熟,叶片则绿色渐渐褪去而转黄,先在叶脉基部转黄后部分叶肉褪绿,且发黄枝梢数目也较多。病树当年发出来的夏梢和秋梢,其在嫩叶期就不能转绿,逐渐从淡黄转变成黄色,叶片硬化失去光泽,似缺氮状。有的叶脉呈绿色,叶肉黄化,呈细网状,似缺铁症状;有的叶上出现不规则,边缘不明显的绿斑。老枝上的老叶也可表现黄化,多从中脉和侧脉开黄,叶肉变厚、硬化,叶表无光泽,叶脉肿大,有些肿大的叶脉背面破裂,似缺硼状。芦柑的叶片初期表现花叶症状。新梢上的叶片黄化不久即脱落,老枝上的病叶多在未完全变黄以前脱落。新梢生长后期,叶片叶脉及沿脉附近的组织变绿色;叶肉变黄,黄化轻微的似缺锰状,严重黄化的,似缺锌状。当年发黄的黄梢上的叶片到秋末时,便陆续脱落,到次年香椿萌发前全部落完。第二年病梢出现较早,新梢抽出困难,且短而弱,病叶细小狭长,叶质硬化,主侧脉绿色,其余叶肉部分为淡黄色或黄色,与缺锌症状相似。这时树冠其它部位的新梢又上而下陆续出现全张黄化或黄绿相间症状,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发黄的病梢日益增多,叶片脱落,枝条由顶端向下枯死,病枝木质部局部或全部变为橙玫瑰色,加上根部腐烂,病树生长逐渐衰弱,早期发病的枝梢逐渐干枯,随后病株便逐渐枯死。

中期,根多不腐烂,叶片黄化脱落时,须根及支根开始腐烂,后期蔓延到侧根和主根,皮层破碎,与木质部分离。

病树翌年春季提前开花,花瓣较短小,肥厚,淡黄色。有的柱头常弯曲外露,小枝上花朵往往多个聚集成团,这种现象农民称为“打花球”。这些花最后几乎全部脱落,仅有极少数能结果。病树果实畸形(如变长或果形歪斜),果皮变软,无光泽,果小似乒乓球,着色不均,果蒂附近提早着色,而其余部分仍为青绿色,俗称“红鼻子果”,果实味酸、果肉汁少、渣多、品质极差,是识别黄龙病的最主要典型症状。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根的腐烂,其严重程度与地上枝梢相对称。枝叶发病初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夏、秋梢发病最多,春梢发病次之。本病通过嫁接传播,带病接穗或带病苗木是黄龙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田间自然传播媒介为柑橘木虱

病原

沙糖桔黄龙病病原为薄壁菌门韧皮部杆菌属(Liberobacter asiaticum),原称为类细菌(BLO),至今尚未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分离获得纯培养,但可以在昆虫木虱体内增殖。在电镜下看到其形态多为椭圆形或短杆状的细菌,大小为30~600×500~1400纳米,细胞壁厚度为25~30纳米。革兰氏染色阴性,对四环素族抗菌素及青霉素敏感。病株接穗用1000ppm四环素或青霉素浸泡2小时质嫁接,培育出来的苗木全部或大多数不显症状。病原物对热的抗性较弱,病苗49℃湿热空气处理50分钟,有抑制病状表现的效果。根据其对热的反应和传病木虱的不同,柑橘黄龙病病原细菌分为两个株系:在亚洲发生的黄龙病,其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7~32℃,传播介体为亚洲木虱(Diaphorina citri)(图5)其病原为柑桔黄龙病原亚洲株系(Liberobacter asiaticum);在非洲发生的黄龙病,其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24℃,传播介体为非洲木虱(Trioza aryteae),其病原为柑橘黄龙病非洲株系(Liberobacter africanum)。两个种没有血清学的亲缘关系,传播介体也不同。

病原可以通过嫁接及莬丝子(Cuscuta Compestris)传播,但不能通过汁液摩擦和土壤传播,自然传播介体为柑橘木虱。病菌只侵染柑橘属金柑属和枳属植物,在寄主筛管细胞和薄壁细胞内分布不均匀,故同一株树各枝梢发病时间也呈现不同。田间自然传播媒介为柑桔木虱,3龄以上的若虫及成虫均能传播该病原物,木虱一次吸毒便能终身传毒。病原体在木虱体内的循回期约 20天至一个月,最短为2天。

检验方法

1.症状诊断:主要选择各个新梢的成熟期,特别是在每年10~12月秋梢成熟后,症状表现最适期间,根据当年春梢叶片的斑驳症状来诊断田间的黄龙病树。2.电镜诊断:采用症状明显、老熟的叶片为材料,用侧脉纵切韧皮部制片在电镜下检查,进行有无BLO的诊断。

3.指示植物诊断:常用的指示植物为芦柑,感病后新梢呈典型的均匀黄化或斑驳型黄化症状,潜伏期较短(3~4个月)。采用多芽枝段腹接法,嫁接宜在2~3月进行,以健康和典型黄龙病症状植株为对照。、

4.PCR检测:根据已知In-2.6片断(亚洲黄龙病)和As-1.7片断(非洲青果病)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片断脱氧核糖核酸,再与探针in2.6片断或As1.7片断进行杂交检测。

发病过程

沙糖桔黄龙病是细菌引起的病害,病原体对热和四环素族抗菌素的抗性较弱。在病区,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病果园的病树。在新区则主要是带病的苗木和接穗。

1、苗木带病率及田间病株率是黄龙病发生浒的重要因素。

2、黄龙病自然传播的媒介昆虫为柑橘木虱

3、幼龄树比老龄树更容易感染此病。

4、在已知的柑橘属品种中,都不同程度地感染此病,其中最感病的是蕉柑碰柑福桔沙糖桔茶枝柑年桔等,其成树发病后2~3年内严重黄化,基本丧失结果能力。抗、耐病性轻强的为温州密柑、甜橙、抽和柠檬等,其成年树发病房在较好水肥条件下—,可在较长的年限内保持一定产量;枳和黄皮抗病性很强,在田间不显症状。

5.沙糖桔树进入丰产年后,若栽培管由跟不上,就容易感染黄龙病致使柑桔树迅速衰退死亡。

6.良好的生态条件有利于阻碍病蔓延。要林木茂盛,日照短,湿度大,有良好的护林带的果园,由于不利于媒介 昆虫的迁移、繁殖和传播,黄龙病扩展较慢。

防治方法

1、严格实施检疫,应严格禁止病区的苗木及带病材料(如接穗),向新区和无病区调运。在病区内,带病或可能带病的苗木应有控制地相对集中地种植,防止进一步扩散。新开辟的果园,一律要用无病苗种植。

2、建立无病苗圃,应用茎尖嫁接技术进行脱毒处理。砧木种子采健康母本树,播种前砧木种子用50~52℃热水预浸5分钟,再用55~56℃温水浸泡50分钟,接穗选自无病毒的高产优质母树,或用l000mg/kg盐酸四环素液浸泡2小时,取出后用清水洗净再嫁接。培育无病苗木,是防治柑橘黄龙病的关键性措施,培育出不带黄龙病及某些危险性病害(如溃疡病、裂皮病等)的无病苗木,供新区和无病区的新果园种植。苗圃应设在无病区或离柑橘园3千米以上,最好有天然条件(如山区、林区)阻隔,或用塑料网棚封闭式育苗。在建圃之前,还应铲除附近零星的柑橘属植物或九里香属柑橘木虱的寄主。

3、挖除病株。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把患有黄龙病的柑桔树治疗好,因此,一经发现是黄龙病的树,必须立即挖除,不留残桩。对每年春、夏、秋3个梢期,尤其是秋梢期,认真逐株检查,发现病株或可疑病株,立即挖除集中烧毁。挖除病树前应对病树及附近植株喷洒杀木虱的有效药剂,以防柑桔木虱从病树向周围转移传播。发病10%以下的新柑桔园和发病20%以下的老柑桔园,挖除病株后可用无病苗补植。

4、加强柑橘木虱的监测与防治,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黄龙病流行的重要环节。柑橘属木虱是传播黄龙病的介体昆虫,生长在柑桔的新芽、嫩梢上。在果树生长期要抹除零星新梢,统一放梢,使抽出的新梢整齐一致,待新梢抽发至1~2厘米时,全面喷洒1~2次防木虱杀虫剂。在冬季,柑桔木虱都喜欢飞到果园附近的九里香属上越冬,在九里香上喷洒防木虱杀虫剂,对于减少木虱的数量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果园周围栽种防护林,对木虱的迁飞可起到阻碍作用。

5、加强管理,尤其是要加强结果树的水肥管理,保持树势壮旺,提高抗病力,对于减少黄龙病的发生及因病造成的损失,有重要作用。

6、对于一些柑橘黄龙病发生非常严重、已经失去了经济价值的果园,应实行病区改造,就是把整个果园的柑桔树(包括那些可能已经感病但还未表现症状的柑桔树)全部挖除,然后用柑桔无病苗重新种植。做好防虫工作,及时挖除病树及加强管理,就可以把病区改造成为无病的新区。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