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12:04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河北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学院其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河北北京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1956年,从北京搬至石家庄市更名为石家庄师范学院生物系;1960年更名为石家庄师范大学生物系;1962年更名为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2000年更名为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下设3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领域;学院有教职工128人,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9人;学院有在册学生1568人,其中本科生1080人、硕士研究生379人,博士研究生109人。

历史沿革

1951年,河北北京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在北京成立。

1956年,搬至石家庄市并更名为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1960年,更名为石家庄师范大学生物系。

1962年,更名为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2000年更名为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11月,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河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2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河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北省“细胞信号与环境适应”协同创新中心

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团队:孙大业团队、常彦忠团队

科研成果

学院“十三五”期间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Nature.传播学、Nature.细胞Biology、Plant.Cell、ACS.Nano、PNAS 、Plant.Cell、Molecular.Plant、Current.Biology、Systematic.Biology、Biotechnol.Biofuels、Plant.Physiology、Antioxidants \u0026 Redox.Signaling 、Aging.and.Disease 、Nanomedicine等期刊,论文被引用次数逐年增加。学院“十三五”期间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83项,科研经费总计11628.7万元;其中国家级纵向课题54项,省部级纵向课题48项,重大横向课题14项。学院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次。

学术交流

学院通过举办学术会议、邀请学术报告、资助出国留学、资助和鼓励教师参加中国国内外学术会议、与中国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研究以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多种形式,与中国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

学院概况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创建于1951年,最初为河北北京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后改为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2000年成立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2011年7月搬入河北师大新校区,位于石家庄市东南大学园区北端,北临南二环路,东接裕翔街,西接建设南大街,南侧为仓丰路。

师资队伍

学院设置岗位112个,目前在岗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58名。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河北省燕赵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名、河北省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5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博士生导师21人、硕士生导师36人。专任教师中80%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已经形成了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素养高、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专业设置

学院下设九个学科和一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有两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每年招收本科生220名左右,本科生培养的质量逐年提高。开设课程中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优秀课程6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2门;学院教师主编高校教材及参考书20余部。

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现有两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设动物界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七个专业,每年招收18名博士生。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十个(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学科教学论、化学生物学),每年招收硕士生120名左右。大量优秀的毕业生成为国内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教学的优秀师资,还有相当数量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成为包括中国科学院在内的国内重要科研院所的学术带头人。

细胞生物学

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从1986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开始,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细胞外因子或植物质外体因子对细胞分裂生长发育、基因表达调控的影响及其跨膜信号转导机制,提出了"细胞外钙调素可能是一种多肽第一信使","细胞中存在兼具胞内、胞外功能信使"等新概念。其中有关细胞外钙调素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百余篇,被SCI及SCI(e)收录60篇,从而在此领域做出了系列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异三聚体G蛋白的存在及其在细胞外钙调素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信号转导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The Plant Cell上,这是我国国内有关研究首次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在国际、国内都引起较大反响。该方向博士生导师有中科院院士孙大业教授、孙颖教授、崔素娟教授、郭毅教授、汤文强教授、孙玉教授、徐小冬教授。

动物学

动物学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设有两个研究方向,动物形态与生理、动物生态学,该专业有导师10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人。动物形态与生理方向主要采用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工程学、生物免疫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免疫组化、放射自显影和原位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系统研究动物生精细胞、小肠上皮吸收细胞和血管内皮等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增殖凋亡规律;内脏学习活动对中枢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包括内脏功能的神经支配、脑内内脏核团的结构和功能联系、味觉学习影响脑可塑性的神经化学机制等。动物生态学主要研究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动物的能量代谢和营养生理生态、动物的化学通讯和神经内分泌调控、有害昆虫的综合管理、珍稀濒危及经济动物的生物学、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保护等。段相林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河北省模范教师、河北省名师;刘敬泽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先后到美国墨西哥进行学术交流。

植物学

植物学专业主要招收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扎实的生物学理论、系统掌握植物学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植物学专业特长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毕业生主要面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以及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本专业主要下设三个方向:

1.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资源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系统分类与区系分布;植物多样性形成和濒危机理的研究;植物与环境生态效应的研究;本区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育理论、途径及方法的研究。

学科带头人:赵建成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学术带头人

2.植物代谢生理学研究方向

1.植物组织、细胞增殖及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调节的研究。主要利用细胞培养物研究其增殖及代谢调节,以此来寻求植物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细胞生产,为制药、化妆品、食品等生产原料的有效利用及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2.植物矿质营养代谢的研究。主要探讨植物矿质营养吸收、运输、代谢的规律,及逆境胁迫下,植物的环境适应机理。为改善植物的矿质营养条件、提高收益,及修复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学科带头人:尙忠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学术带头人

3.植物抗逆、植物分子遗传学与基因工程研究方向

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植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及基因的克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

遗传学

该专业于199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主要从事植物分子标记和植物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研究,目前在小麦育性相关基因和小麦耐盐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方面取得可喜进展,已克隆到脱辅细胞色素b和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并进行了功能鉴定。该专业先后取得多项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厅、教育厅、石家庄市科技局项目资助,发表高水平论文约130余篇,分别发表在Plant Science、植物学报、遗传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2003年申请专利2项。2004年经省审定的冬小麦高产、强筋新品种师栾02-1正式推广,被列为河北省优质专用小麦主导品种。本系目前到位科研经费除6项博士基金外,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基金、专项资金总计达100多万元,在国内同类院校属于中上等水平。该专业博士生导师黄占景教授于1998年留学日本期间获博士学位,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取得多项科研成果,1996年获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本专业黄占景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该专业有导师6人,其中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2人。该方向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植物和微生物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及基因的克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作物新品种;畜禽常见病原菌基因工程抗体和基因工程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以化学诱变和外源基因导入的后代为材料,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克隆突变基因,研究目的基因的功能,揭示其抗性机理。

本专业黄占景教授、赵宝华教授为博士生导师

生态学

现有导师6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2人。设有植物生态学和动物生态学2个研究方向。前者主要研究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苔藓植物区系地理、资源分布、生态及保护利用等;后者主要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能量生态学、营养生理学等技术和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放射化学等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目标害虫和经济动物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水平揭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整体水平为制订害虫的综合管理对策和经济动物的生态养殖提供多方位的依据。目前已在线虫、蜱类、水生生物、鸟类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本专业刘敬泽教授、赵建成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

微生物学

该专业利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工程和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以畜禽常见病原菌、抗生素生产菌、主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畜禽常见病原微生物基因工程抗体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2)抗生素生产菌菌种选育和发酵工艺研究;(3)主要农作物真菌病害防治研究。研究成果将对某些危害人类及动物传染病的诊、防、治,微生物制药和主要农作物真菌病害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方向有硕士导师3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已经招收硕士生10名。赵宝华教授主要从事分子细菌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院近年来建成了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学科建设平台。这些学科建设平台的建立和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学院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

一、国家级学科建设平台

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

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3年)

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11年)

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

分子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

国家级生物科学特色专业(2007年)

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

二、省级学科建设平台

河北省生物学强势特色学科(2005年)

河北省细胞生物学重点学科(2003年)

河北省生态学重点学科(2005年)

河北省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

河北省动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05年)

河北省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

河北省生物科学特色专业(2006年)

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生物科学创新高地(2007年)

本科教学

教学条件

随着本科生教育不断发展,学院在校生已接近千人,办学条件也不断改善。目前有本科生教室12个,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教学专用实验室8个,教学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近千万元,所有科研用实验室全部对本科生开放,供本科生开展毕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学院资料室存有图书上万册、科技杂志6000册供教师和学生阅览,并有网络信息系统,方便在线阅读中外文文献。标本馆存有动、植物和人体标本6.4万件,有丰富的生物种质资源。校外建有实习、实践基地15个,供学生开展实践锻炼。

教学成果

在长期教学工作中,学院教师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取得可喜的成果,2008年《组织学与解剖学》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人体与动物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近年来获省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优秀课程6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2门;学院教师主编高校教材及参考书20余部。

人才培养

5年来,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入站博士后人员12人,出站5人;分布在6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招收博士生66人,取得学位毕业38人;分布在10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专业招收硕士生342人,取得学位毕业183人;招收本科生(生物科学、生物技术)1038人,取得学位毕业904人。博士生、硕士生就业率100%,本科生平均就业率87%,考研率42%。大学生体育达标率100%,外语和计算机成绩在我校名列前茅。

创新实践

学生工作以“青年学生成人成材”为中心,以“营造学院的学术和文化氛围”为宗旨,以符合青年身心特点的活动为载体,踏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得了国家科技创新三等奖、国家英语大赛二等奖河北省科技创新特等奖等优异成绩。2008年我院本科生在河北省教具制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2009年在全国“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1年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2项。

科研成果

中心专兼职人员共承担科研项目108项(其中“863”项目2项、“973”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国家成果转化资金、国家转基因专项资金和农业部跨越计划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和重点项目6项、河北省重大项目1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8项,横向课题30项、其它6项),总科研经费3200万元。

出版专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168篇,其中SCI收录36篇,2007年3月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同时被Science 和细胞两个杂志发表评论,2005年科研成果发表在Journal Biological Chemistiy上.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技术成果转让4项。

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4项。

承担科研

2005年论文著作

☉ Biology of Dermacentor silvarum(Acari:Ixodidae)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Jingze Liu,Zhanniu Liu,Yan Zhang, Experimental and Applied Acarology, 2005年36卷, 131-138

微波消解-FAAS法测定大鼠肝脏中的微量元素,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赵爱东 翟学良 刘敬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5年25卷11期, 1893-1894

☉ Effects of the Bacteriophages on 2-Keto-D-gluconic Acid 发酵 in Industrial Process,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Sun Wenjing ,Liu Jingze, 食品科学, 2005年26卷8期, 36-41

☉ 2-酮基D-葡萄糖酸产生菌荧光假单胞菌A46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孙文敬 杨庆文 刘敬泽, 食品科学, 2005年26卷7期, 67-70

☉ D-核糖功能与应用研究进展,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王亚坤 孙文敬 刘敬泽, 食品科学, 2005年26卷8期, 486-489

☉ 蜱类卵黄发生研究进展,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杨小龙 高志华 刘敬泽, 昆虫学报, 2005年48卷4期, 609-615

森林革蜱雌蜱唾液腺蛋白多样性及其变化,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赵玉娜 杨小龙 刘敬泽, 动物学报, 2005年51卷, 161-164

长角血蜱雄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发育,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魏转 刘占牛 刘敬泽, 动物学报, 2005年51卷, 157-160

蜕皮激素对长角血蜱卵黄发生的影响,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杨小龙 高志华 刘敬泽, 动物学报, 2005年51卷, 165-169

☉ Effects of extracellular iron concentration on calcium Absorp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a2+ and cell apoptosis in Caco-2 cells,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Li Wang,Qing Li,Xiang-Lin Duan,Yan-Zhong Chang,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5年11卷19期, 2916-2921

☉ 游泳训练对大鼠腓肠肌铁代谢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论文, 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学院, 刘玉倩 常彦忠 钱忠明 段相林,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5年24卷2期, 147-151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徽为圆形标识,外圈为绿色背景,上半部为“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下半部为学院英文名称“College of Life Sciences”,内圈为最下面为学院成立年份“1951”,上部为一本打开的图书上面浮着一个彩色脱氧核糖核酸链。

社团文化

据2020年8月学院官网所示,学院举办了各种社团活动,例如2019年新疆生“歌咏祖国,爱我中华”诗歌朗诵比赛、“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团日活动评比大会等。

参考资料

招生季|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期待与你相遇!.微信公众平台.2024-06-29

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简介.2024-06-2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